中国农村网 > 人物

李朝民:做为“三农”呐喊的好记者

2016-05-06 15:07:10       来源: 中国农村网

  两年前,我在永顺采访合作社发展经验时,认识了一个人。他汇报柑橘销售情况时,突然说了一个让我震惊的细节。他说他们那里有些柑橘因为滞销,而被农民倒进河里了。这个人叫杨勇,湖南永顺县果王柑橘合作社理事长。

  湖南永顺县被倒入河中的柑橘。

  散会后,我马上调整采访主题,赶赴永顺县富平村进行专题调查。采访途中,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路边是腐烂的柑橘,河中是漂浮的柑橘,果园里是掉落的柑橘!十多个村民把我团团围住,争着向我反映丰产不增收的无奈。有一位跟我父亲年龄相仿的村民,说着说着就哭了。我心里酸酸的。当时我就在想:作为一名为农民服务的记者,我该为他们做点什么、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农民日报记者李朝民(左三)在湖南永顺县调查柑橘滞销情况。

  回社后,我写了题为《谁来救救柑橘——来自永顺县柑橘滞销的调查》的深度报道,呼吁各界关注永顺柑橘滞销事件。该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全国各地客商纷纷前往永顺采购柑橘,一周内销售了3000多万斤柑橘,永顺上亿斤滞销柑橘在短短一个月内基本售罄。

  运送爱心柑橘的卡车。

  此间,为了帮助解决永顺柑橘滞销问题,在报社领导支持下,我成功策划歌手旭日阳刚爱心认购永顺滞销柑橘大型公益活动,借助名人效应呼吁全社会关注农产品滞销现象。受旭日阳刚委托,我亲自去永顺采购爱心柑橘,并从当地租了一辆大卡车,把几万斤爱心柑橘拉到北京,送给北京光爱学校的孤残儿童。

  回望采写永顺柑橘滞销事件的系列报道,我的最大感悟是:对底层百姓的境遇,理解比同情更有意义,呼吁比理解更有价值。作为一名记者,一年能为农民说一句管用的话,比你获什么奖的意义都大!

  农民日报记者李朝民(左二)在重庆基层采访。

农民日报记者李朝民(右一)在福建龙岩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采访老红军的后人。

  五年前,我听到一位老人的一段话。他说:“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这位老人就是温家宝总理,此言表明他对农村教育问题的担忧。带着一连串问题,我历时4个多月对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四省部分农村9所中小学校进行了暗访调查。

  我写了一篇名为《“普九”黑洞》的长篇调查,调查揭示的“普九”真相初步回答了温家宝总理对农村教育的忧虑和对农村孩子的牵挂。这篇调查从中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教育质量提升缓慢等4个方面,重点剖析农村孩子上大学上好大学少的原因。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大量学生反映辍学的原因被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感到困难,所以厌学和辍学。显然教育质量问题影响了“普九”工作。

  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调查发现,与城市相比农村教师队伍各种结构存有诸多不合理,比如学历、年龄、职称、性别、学科等。农村教师还有一些长期代课教师。农村教师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年龄偏大,音、体、美、外语、计算机教师普遍缺乏,等等。农村教师问题的直接根源是由于教师编制的限制。即便如此,还存在很多教师在编不在岗现象。例如,2008年一个乡镇在编教职工218人,实际152人,66人在编不在岗,占30%,有人在编不在岗长达20年之久。

  农村教师队伍有如此多的问题,怎么能不影响教育质量呢?从调查所掌握的情况看,目前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虽有很大改善,但“普九”的成果经不起考核。最突出的表现是能上重点高中的人微乎其微。河北一所中学教导主任告诉我,他们学校2008年只有3人考上市重点高中,当时参加中考的有260多人,比例将近90比1。农村孩子上高中的少了,那么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怎么可能多呢?!

  《“普九”黑洞》这篇调查在农民日报内参上刊登后,国务院分管教育工作的刘延东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我因这篇调查,国务院研究室有关领导两次请我到中南海,就义务教育的新问题进行交流。

  农民日报记者李朝民在广西与蔗农亲切交谈。

  六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他和其他数以千万的农民工一样,提前别离他们打工的城市和企业,无奈踏上通往乡村家园的归途。迥异往年的返乡潮下,回乡后的农民工的境况如何?为解答各方疑惑,我受报社主要领导委派,奔赴农民工输出大省安徽进行调查。在宿州火车站,我遇到了起初并不认识的他。我在他家度过了难忘的4天,与他们全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记录了他返乡后的生活实态。这个人叫张庆文,安徽宿州市芦岭镇大张村村民。

  张庆文的生活实态被报道后,不仅被人民网、新华网等上百家网站转载,央视《小崔会客》栏目组邀请我、张庆文夫妇俩,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一同参加央视2009年两会特别节目录制,主题就是如何关注和关爱返乡农民工。央视名嘴崔永元在节目中与张庆文夫妇俩亲切交流,当崔永元读到报道中提及的一封信时,曾几度哽咽。节目中,经过我的策划,张庆文夫妇俩把2009年1月9的《农民日报》和送给我的6斤花生米,送给了王金山书记。该期节目在央视一套及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三次,社会反响强烈。

  农民日报记者李朝民走基层时与蔗农一起劳动。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真实记录这些人是个怎样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干什么、想什么、向往什么,这是我们记者的职责和使命。要读懂今天的乡土中国,同样是“蹲下来才能听到、俯下身才能看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脚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是时代给予的馈赠,也是一名记者最大的荣光!  (本文系作者在2014年《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时的演讲稿)

        人物小传:

  农民日报记者李朝民和一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合影。

农民日报调查记者李朝民著作《一只眼睛看底层》封面。

  李朝民,安徽省灵璧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农民日报记者,主要从事调查性报道。新闻作品曾多次被中央主要领导批示、中宣部表扬,多次获得全国农业好新闻奖、中国人大好新闻奖等奖项。2014年11月,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亲切接见。主要著作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山东广饶大王镇的经验》、《一只眼睛看底层——中国三农调查实录》等。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