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6 13:48:16 来源: 新华社 作者:记者谢云挺
董春法提出的“下山脱贫”路,让5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革命老区浙江省武义县,只要谈到下山脱贫,人们就会马上提起董春法。他的名字与下山脱贫紧紧连在一起,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尤其是广大下山农民称赞。今年74岁的董春法2003年从县扶贫办主任岗位退休后,至今仍为下山民众奔走操劳。
提出下山脱贫策略,促成县政府令出台
山区武义,山高岭峻,海拔800米至1560米的高山就有101座。1993年7月,董春法从武义县土管局长调任县扶贫办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连续3个月上山调研。
他带领扶贫办同事深入调查看到了大量“光棍村”的贫困状况。“海拔1041米山上的俞源乡九龙山村,当时全村11年没人娶亲,8年没有人生小孩,人均纯收入仅380元。”董春法回忆说,1993年之前,全县有8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区,其中4万人生存环境特别恶劣。“当时政府做了大量尝试和努力,从送钱送物,到修桥修路等,但都只能暂解燃眉之急,难以改变贫困面貌。”
“修一条路不如搬一个村。”董春法调研时发现,海拔917米的紫溪村有几户山民自发搬迁下山后快速脱贫致富,这给了他很大启发,并最终形成了“搬迁下山、易地发展”的新想法。
然而,想要引导山区农民搬迁下山,搬到哪里?宅基地怎么解决?资金哪儿来?董春法对在操作实践中可能出现每个难题都不放过,想尽办法找出对策。最后,这份下山脱贫调研报告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1994年5月,一个专门引导鼓励山区农民下山脱贫的“县政府令”——《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正式出台,掀起当地帮助山民搬迁下山,易地脱贫的工作热潮。
跑遍全县山山水水,18个脱贫村联名请求挽留
下山脱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迁出地搬迁动员和迁入地的接纳,以及在建房、土地、户籍、教育、致富等方面的系列问题。董春法一头扎进下山脱贫的千头万绪中。
县扶贫办原干事钟国江说,要落实下山脱贫具体问题,真是要有多难有多难、要多麻烦就有多麻烦。但董春法从不怕难、不怕烦。比如,西联乡饭甑村山高路陡,为了落实该村整村搬迁下山,董春法到村里去了28次,还跑了乡政府16趟。
董春法至今随身带着“三件宝”。一件是多功能手表,除了显示时间,还能测方位、海拔、气压、温度和气象;一件是武义地图册,会标记哪些村需要搬迁、哪几个是特困村、有多少户没有通电、有什么特产,甚至有多少光棍等;第三件就是手电筒,有时下山迟了用于照明。这些年,老董走遍了全县700多个地处深山高山的自然村。
2003年8月,当地下山脱贫农民得知董春法要退休后,18个下山脱贫村联名向武义县委县政府写信挽留不让他退休。最终,县里专门讨论后,让董春法办理退休手续,但退休不退岗,挽留他至今。
这20余年来,武义县持续在下山脱贫上发力。目前累计搬迁415个自然村,有1.67万户的5.06万贫困人口通过搬迁下山易地发展走上了致富路。
“不当官后,老百姓照样对你很亲热,这是最大的奖赏”
采访时董春法给记者递过来一张名片,上面没有任何头衔,背面写着:高山蔬菜反季节,请君购买放心菜。
老董平时除了帮助县里处理一些下山脱贫工作遇到的困难外,还牵头一些下山脱贫村发展高山蔬菜外销,为下山村民群众增加收入。“我先后50多次到武义县指导当地高山蔬菜种植,董春法几乎每次都陪同我到乡政府或农家去。”浙江大学教授、蔬菜专家郑云林说,“老董专门买了两套铺盖,一套给我用,一套给他自己用。像老董这样热心的人并不多见。”
金华市委常委、武义县委书记钟关华说,老董还主动承担起推广下山脱贫做法的义务宣讲员。近年来,武义下山脱贫经验吸引了专家学者和全国许多地区人员前来考察,董春法成了宣讲的不二人选。
董春法真心实意、苦干实干的作风让当地干部群众尤其是广大下山脱贫农民深为感动。在他家里,有20多根拐杖和30多块牌匾,都是下山脱贫村民为表达感恩之情送给他的。在董春法看来,这些都是有钱买不到的,是百姓的一片心意。“不当官后,老百姓照样对你很亲热,这是最大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