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人物

“好屯长”蓝昌德:带领群众苦干8年 敢叫天险变通途

2016-01-24 11:59:06       来源: 光明网

  8年时间可以做什么?一个婴儿,可以变成帅气的小少年或漂亮的小姑娘;一粒种子,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为路人遮荫。

  是的,大自然赋予天地万物的每个8年都有不同的意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马泗乡五龙村肯达屯,六旬老屯长蓝昌德用自己的8年时间,带领村民演绎了一个筑路故事。

  如今,深山里的羊肠小道通上了汽车,村民们走出大山,领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蓝昌德被村民们称为大山里的“新时代愚公”。  

  蓝昌德(右一)和村民一起挪动石块。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文明办

  1.山里淳朴老汉为群众立下斗胆诺言

  走进蓝昌德的生活,如今已年过六旬的他家庭生活也如同修路一样艰辛。他膝下育有5个孩子,其中4个孩子已外出成家或打工,留在家里的1个孩子有严重的先天性智障残疾,年过27岁,生活还不能自理,全靠蓝昌德的老伴一个人照顾,这便是蓝昌德的家庭,但他很少和别人提起。因为蓝昌德感到内疚,他认为自己没经济能力带先天残疾的孩子去医治,不然情况也许不会是这样。

  “上年纪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残疾的孩子。”他低沉语气中,透出丝丝无奈。

  让蓝昌德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和老伴的身体都还算硬朗,老夫妻俩相濡以沫,平静地过了几十年。

  在山里,蓝昌德种玉米、果树、菜,养鸡、山羊、牛,生活艰苦但有收获。空闲时,村民们会互相串门,侃大山,山外的新鲜事,娃仔在外务工情况,电视里的新闻故事,都成为乡亲们饭桌上的“下酒菜”。

  哪家的故事,蓝昌德都很清楚,他说:“有困难帮忙是应该的。”筑路的故事,也在这样不分彼此的交流中演绎。  

  蓝昌德(前一)与村民8年打拼出来的山石路。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文明办

  肯达屯人有多苦?山里人因为可耕种的土地稀少而打趣道:“蚂拐(青蛙)一跳三块地,草帽一扔不见地。”“碗一块,瓢一块,草帽盖住又一块。”……

  人勤地情深,黄土变成金,屯里人祖祖辈辈在这儿勤恳劳作,养育后人,种玉米、养山羊、伐木材是屯里仅能拿得出手的产业。这里的生活水平远低于全乡平均水平,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座座黄泥房盘山而建,在肯达屯,原先的10户人家,50多口人,现在已走了一大半。

  苦!苦了屯里的小伙子了,屯里人数只减不增,姑娘嫁出去就很少回来,说媒的媒婆走到半山腰,就累得直摆手:“太苦,没人愿嫁进来!”屯里的小伙子不是做光棍儿,就是当上门女婿。

  2006年,做为屯长的蓝昌德坐不住了,看着群众失落沮丧的表情,逐渐褪色破旧的土房,绿意盎然却毫无生气的村庄,他对村民立下诺言:“一定要让汽车开到家门口,让姑娘嫁进村里来。”

  2.就地取材自带干粮 开挖搬石冲锋在前

  “山高石坚,路修不得,不敢修!”屯里的老人执拗地喃道。高山阻隔,种养的东西卖不出去,村民怎么能富起来?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可是在怪石嶙峋、荒草丛生的山地里修路,谈何容易!

  蓝昌德偏不信,他只要下了决心,就是10头牛也拉不回来。他说服村里的老人,召集全屯劳动力,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开始组建深山修路队。屯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外出打工,在家仅有的劳动力不到10人,蓝昌德就把周边村屯能干活的人一起拉上。这深山修路队什么样?年纪最小的36岁,最大的78岁,平均年龄超过50岁,天气晴好时,干活的能有十五六人,天气不好时,干活的就剩蓝昌德一人了。

  就地取材,开荒、搬石、踏实路基;自带粥水,手中的钢钎、铁锹、锄头,就是开路的器物;炸山得用炸药,需要有资质的公司来炸,他们请不起,就改用膨胀剂……,在外工作的青年们回村,看到老人们修路艰辛,也纷纷加入到修路的队伍里。

  2009年,屯里通了电,一条出屯的山石小道也在蓝昌德的辛苦付出下有了模样,“好了,好了,可以走出去了。”屯里人以为就此完工,可蓝昌德不罢休:“还要继续拓宽!”他又领着队伍在深山上开始忙碌了。  

  修路在继续,蓝昌德老哥(前一)与村民新的一天筑路工作又要开始了。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文明办

  2009年,蓝昌德的“深山修路队”引起了上级的重视,挂点帮扶的广西文联与县、乡党委、政府领导多次深入该屯实地调研,前后送来了3万多元资金用于修路。有了上级的支持,修路队更坚定了信念。

  进山有多难?2014年9月,《来宾日报》记者从马泗乡驱车前往五龙村,离开硬化的村道,车子在山石路上下颠簸,摇摇晃晃停在朋荣屯一处采石场后,便再也驶不进来了,看看表,车子已经在山石路上颠簸了近两个小时。 “这里出了事故,可算是‘空难’了!”危岩高耸,山路盘桓,司机一声长叹,似乎要把翻山越岭的郁气都吐出来。“急不来,快不来,还得走上40多分钟的山路才能到肯达。”

  3.带领群众苦干8年 为新时代愚公点赞  

  种养、修路两不误,蓝昌德驱赶着山羊回圏。图片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文明办

  2014年底,在蓝昌德的无畏付出下,肯达屯的天险终于变成通途,越野车、农用车可以开到屯里了,历史上第一次有汽车到访高山上的肯达。蓝昌德说:“山下村屯靠硬化的水泥路卖出山货,换来一栋栋漂亮的水泥房,摩托车、小汽车进了村,这一切,我们肯达人不久也会实现的!”

  路通了、车子跑起来了,村民们兴奋得奔走欢呼。“累了,身体几乎动不了了,也曾想过放弃,可不能这样呀,我是屯长,对乡亲们承诺过,不能让大家失望。”在谈到是如何坚持8年“抗战”时老蓝这样说。

  一个铁骨铮铮的老汉,一身粗布衣,两脚破“解放”,劈石开荒,掘岩问路,铁钎一挥便是8年!8年如一日义务修路,蓝昌德以质朴、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