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18:13:01
“18天不出门,在整整432个小时里,不论是常规的吃喝还是突然的生病、停电,我都没有踏出家门一步,与外界的所有联系都用手机应用软件来完成,社交和每天的工作协调用网络和电话来处理。”唐云路说。
这位20来岁“北漂”女孩的初衷是想借助这种方式“检测当前热门的上门服务究竟有多方便,新兴的互联网上门服务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活。”为了让实验尽量客观,她为自己设了很多规矩,第一条便是“在实验期间除非遇到不可抗力,否则完全不出门,工作、生活、健身都在家完成”。第二条是“所有服务都通过手机应用软件预约,而不是打电话联系;每天至少测试4种上门服务”。最后一条是,登门拜访的朋友不能帮小唐带任何东西。
实验期间,她一共尝试过103种手机应用,关注了61个微信公众号,最终使用了69种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上门服务,消费4980元,至少95位陌生人来过她家,她接到过来自125个服务方的电话,各种注册、通知短信加起来共243条。这些上门服务从一日三餐到生鲜配送、保洁、洗车、管道疏通、灯具安装、上门洗衣等,女生常用的上门美甲、理发、化妆也不在话下,可谓事无巨细。
手机里住着“保姆和妈妈”
实验头几天,小唐用几款流行的外卖应用订购三餐。有一次,几个朋友前来聚餐,小唐选了一套上门火锅。“吃火锅比较有气氛,在家里吃就更随意了。上门火锅的配送很讲究,送餐员会带来电磁炉、插线板、锅具甚至垃圾袋。不但管送,也管收,吃完打个电话,就有人过来收拾餐桌,地面也连带着被打理好,家里甚至比吃饭前还要干净。”
“吃”自然是生活中的主题,吃够了外卖,小唐有时也想念妈妈的手艺。好在,现在已有公司聘请退休在家的妈妈们掌勺。“都是家常菜,有些还是我家乡的口味,挺幸福的。”软件平台上有“做饭妈妈”们的自我介绍,闲来无事时小唐会翻着看看。“很多人认真写下了工作经历、擅长的菜式,还有自己的广场舞事业,有时会产生错觉,她们就是邻家看着你长大的阿姨。”
通过手机应用,小唐订购了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服务。在实验的第五天,她想订购一束鲜花。“我总觉得,一个房间里摆着鲜花才算有生活气息。”不过,小唐没有找专业的鲜花配送。“一个一个下载应用实在太累,我最后找了‘在线助理’。”她说,“这类软件就像保姆,只要你说出需求就行。”
第11天,爱好健身的小唐预约了一位上门瑜伽教练。“在客厅里,Linda带着我完成了一小时的训练,课程结束后还帮我做了拉伸和肌肉放松。”
“不同地域可能有差异,但就北京来讲,上门服务已经能解决无数问题,吃饭、健身和出行,甚至社交、修理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也被覆盖到了。”小唐认为,互联网服务成长的速度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起初她只觉得这些互联网公司都“很想当你妈妈”,后来发现他们还想做得更多。
什么都在家干,多憋屈啊!
显然,小唐享受到互联网上门服务,得益于相关初创公司的迅速发展,但其中也有隐形的地域影响。“我住在国贸地区,是北京最繁华的CBD,大量创业公司在此云集。对其他城市或者住在北京五环外的人来说,(我的经历)就不太有借鉴意义。”
透过手机网络,小唐获得了方便,但麻烦事儿也是接连不断。“因为要安装太多的应用,手机已经数不清崩溃了多少次。”
“尽管手机操作省去了你下楼动动腿的麻烦,但有时付出的耐心跟时间比预想的要多得多。”为了注册一个在线助理类软件,小唐从上午忙到下午,从手机端换到电脑客户端,从电脑又换回手机,还给客服打了两个电话,才由后台代为注册成功。如果不是以实验为目的,谁有这份耐心?
“很多人问我上门服务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女生,有陌生人上门服务,一定要注意安全。”小唐指出,这种考虑其实是双向的,上门的瑜伽教练就告诉她,自己目前只接待女性顾客。
实验最后一天,小唐用手机预订了厨师上门,通过生鲜订购平台买到了有品质的蔬果和零食,体验了最新潮的送衣上门服务,还预约上门化妆师为自己打造了美美的妆容。她在日记里写道,离完美约会只差一个男友。
最近,小唐在一次讲座中分享了18天不出门的经历。有朋友问她:“你愿意在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里体验这种不出门的生活吗?”小唐对此似乎早有思考,立刻答道:“我是一个有正常社交需求的人,这种密集测试,对我来说一个月就是极限了。确实,在家坐等别人送上门真的很方便,不用担心买完菜一身鱼腥味或是一脚泥水,但它们无法替代你刚摘下的香椿叶上的露水、摊贩现抓活鱼现料理的新鲜,还有挤在同一个摊子上从挎着环保袋的阿姨那里学到的独家采购心得。”
互联网服务虽已细到针眼,但毕竟不能代替实体店。“往大了说,是一种特定的仪式感和现场感,往小了说,什么都在家里做了,多憋屈啊!”小唐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