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挤进北京]送水工潘建新:如果能有一间自己的房子,那就踏实了

2015-10-29 15:41:49       作者:毕润怡 乔萍莉

  北京,中国首都,每天吸引着全国甚至全世界怀揣梦想的人们。

  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及在京居住六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达2069.3万人,其中1297.5万人有北京户口,剩下的八百多万人,被人们习惯称他们为“北漂”。

  我们不知道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来自农村,但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到城市里生活。他们可能是卖菜人、送水工,也可能是美甲的小妹、建筑工地的大叔……带着不同的梦想、忍受着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孤独,他们挤进北京的大街小巷,挥洒着汗水,只希望在这儿成就自己人生的中国梦。他们当中,有的已立住了脚根,有的仍在迷惘、仍在寻找。

  中国乡村之声新媒体在周末系列报道《挤进北京》,记录这些从农村来的青年男女在北京上演的一幕幕奋斗的故事,记录他们在北京的泪水与欢笑。

  潘建新,辽宁沈阳人,今年47岁,属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的地质勘探专业。现在是北京华新汇成水站的负责人,同时还兼作送水工。

  身高175,浓眉大眼,宽鼻厚唇。说话带点东北口音。他的手很大,也很有力。47的年纪,身上似乎没有一点赘肉,每一块肌肉都透过皮肤传递出力量感。

 

  毕业并不如意的徘徊

  1999年,潘建新从东北工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沈阳市冶金局下属公司,从事销售工作。虽说“机械上马”还余热未消,但供销渠道的问题,最终还是成为了横亘在许多企业前面的一堵高墙。由于企业业绩开始下滑,潘建新离开了公司。之后,他试过在沈阳找工作,但是并不如意。

  “与其就在沈阳这么找下去,不如去外面闯荡闯荡。”潘建新迫切地需要帮自己,也帮自己的家人寻找新的出路,需要新的变化。  

  潘建新夫人在清理水桶,留着打扫卫生

  当时,潘建新的一个朋友在北京经营百货店。于是,潘建新决定一个人先来北京“试试水”。开始时,他和朋友合作经营一家百货店。半年后,妻子肖跃华到京。之前,肖跃华在老家经营服装店。  

  肖跃华在清点水站月卡

  由于理念不合,潘建新退出了和朋友合开百货店。此时,妻劝潘建新回老家,毕竟那儿环境、人等等都熟。但潘建新坚持留下来,他觉得北京是个“大世界”,机会会更多。可眼下,潘建新需要一个工作。

  水站还算顺利的开始

  可是,找什么工作呢?

  这个时候,朋友带来了另一个机会:刚建成不久的某小区有一个水站,需要负责人。

  一个自己的水站?潘建新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机会。  

  这一车水,要送往较远的街道去

  果真,接下来的十几年,潘建新再也没有换过地方。水站是工作的地方也成了他的家。  

  一张坏了还没有换的椅子,两箱啤酒,满是潘建新对于住户的体贴

  除了桶装水,潘建新的水站里还备有啤酒。小区里的住户需要啤酒的时候,如果不愿多走,也可以在这里买。如果客户想买些其他饮料,他也会尽自己的可能帮住户购买,送货上门。“服务行业嘛,就是要心诚!为别人着想,待人诚恳,工作尽心尽力。”

  家庭带着疲劳的感激

  2003、2004年,刚开始负责这个水站的时候,水站的普通工人收入大概是300-400元,潘建新的月收入大概是800-1000元。

  “真的非常感谢物业,为我们提供了住处”一居半地下室,大概50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卫生间,厨房,卧室,客厅,什么也不缺。但房租总是少不了的。一个月租金是500。这笔租金对于当时附近的住房来说,算十分便宜。  

  潘建新送水的破旧电动车,为了能继续用,到处贴着胶带

  夫妻俩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为女儿单独腾出了一个房间。客厅有一张铺着床单的沙发。把这个沙发拉开就是床。这张床属于夫妻两人。

  这是他们的家。  

  搪瓷和铁制的碗、玉米面粥,一些馅饼

  女儿七八岁的时候,夫妻俩想着让女儿到北京上学。可是,那时候来北京上学需要向学校交6000元的“赞助费”。  

  夫妻俩刚来北京不久,要拿出这笔钱也不容易。“他当时没有和我说这笔钱的具体数目,只说孩子上学要一笔钱,具体你别管,”肖跃华说,“后来我才知道要这么多钱。他也没说这些钱是怎么来的,大概是和朋友借来的吧。”

  时光请原谅我的永不止步

  “不管是什么工作,都在感受生活,我们不管做什么都一样,尤其是当你的努力能够真正改善了父母生活的时候”。

  潘建新在这一行干了十多年,也对事业有了自己的理解:“桶装水可能需求减少,箱装的瓶装水可能成为主流。” 理工科锻炼出来的思维方式,帮助他有条有理地分析着行业的走势。  

  水站屋顶有些漏缝,电灯已经废弃,电线露在外面,只用胶带束着

  他说,也许他将来也会追随时代潮流,为自己的水站搞一个APP(手机应用)。  

  回收的水桶,堆在了水站和小区之间的空间里

  对于未来,潘建新说想不了太远。相比之下,妻子肖跃华反而更有理想。她说,如果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哪怕在郊区,那生活就更踏实了!

  记者:毕润怡 乔萍莉

中国乡村之声
责任编辑:c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