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1 15:01:45 来源: 京郊日报 作者:
侯立宽和工人在讨论修复纺车。
园区里的路用石磨铺成,颇具特色。
侯立宽在擦拭收集的水缸。
园区推出特色农具摆件。
园区利用收上来的石磨开设了农事体验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参与。
北京新机场建设,不少拆迁村的门牌都被侯立宽收集起来。
■杨旗/文 宋佳音/摄
大兴区安定镇佟家务村,占地120亩的中华耕织文化园里,存放的物件可不普通,里面陈设的多是10年来被大兴200多个拆迁村“遗弃”的老物件。园主人却视它们为珍宝,还专门建起博物馆,希望能留存过往记忆。
“村拆了,人上楼了,可这老农具、老纺车承载的是文化,不能丢。”昨天,园里又拉来一批老物件,是园主人侯立宽从上个月新机场征地拆迁村贺南村,淘回来的一些门牌、老纺车、老农具、老家电等。
50多岁的侯立宽,是土生土长大兴人,对昔日乡村生活有着难舍的情怀,“大兴本土文化,就是移民文化。明清时期,从山西、山东来的大量移民移居大兴。山西人都带一棵槐树,山东人都带一棵枣树。山东人主要分布在西红门镇。”几年前,西红门镇许多村庄拆迁,开园林公司的侯立宽,为保存生物基因多样性,移植老枣树到承包的苗圃里。“到村里一看,满街扔的是碾子、磨盘等老农具。”侯立宽说,大兴这些年,拆了有200多个村,没了地,上了楼,犁、锄、镰刀、耧车、纺车……都被远去的村民遗弃。
老侯心里不落忍,便从保存生物基因转为保存“文化基因”,开始收集老物件。
“一把犁、一台老纺车,搁拆迁户手里,可能是垃圾,可串起来便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符号。”老侯收来的老物件,大到清末民国大户的马车,普通农家用的鼓风机、耕地的犁,小到老煤油灯、熨烙铁,有的是从村民手里买来,更多的是从废墟中捡来,侯立宽经常被人当成拾荒者。可每新捡回来一件老物件,他都像捡了洋落儿一样开心。
去年,在北京新机场拆迁村大马坊村,老侯因“收破烂”跟人杠上了。村里一排青砖老房的钥匙,已交给了拆迁公司。“一家外国公司,要买断整条街,一块砖出4毛,我比他们多花7分钱,把砖都买了回来。”老侯得意地说,那些青砖都是手工做的,带着匠人的汗水,体现着手工技艺。
收老物件,花了多少钱,他也记不清了。
“中华文明史,是农民一锹一镢刨出来的。”老物件拉了回来,侯立宽腾出120亩地,建成展馆供人参观。其中,男耕区按照农业生产分为春犁、夏锄、秋镰等部分,而女织区有纺车、农家自制棉服等,还包括农家人衣、食、住、行等生活展区,目前老物件总数达10万件以上。此外,展区内还实景还原了昔日田园风光、五谷耕作区供人体验。
这几年,来这里参观、回忆过去的人越来越多,触动了不少人对过去农耕生活的内心情感。收集的老物件多了,侯立宽准备在外地再建一座中华耕织文化园,让更多的人回忆过去、寄托农耕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