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不让一个留守儿童辍学

2016-08-20 10:21:00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任清松

  

  赵同花和留守儿童们在一起。 记者 王金虎摄

  赵同花是山东德州市临邑县临南镇育才小学校长,更是该校80多名留守儿童的妈妈。在儿子眼里,赵同花很偏心。一次,赵同花把几个留守儿童带到家里吃饭,她把碗里的肉习惯性地夹给其他孩子,却不给自己的儿子。乡亲们对这位“偏心眼”的妈妈却是这样评价的:“自打同花来育才小学当校长,俺们这9个村里就再也没有出过不念书的孩子。”

  待孩子跟亲妈一样

  赵同花了解到,育才小学的这80多名留守儿童,有近60个孩子的父母一年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由于亲情缺失,这些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很容易导致“亲情饥渴”,表现出内心封闭、行为孤僻、缺乏交流的主动性,或是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倾向。

  “孩子的教育涉及每个家庭的可持续发展,父母不在身边,教育不能再缺失,学校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家。”赵同花说。

  留守儿童王亚楠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靠修鞋为生,为赶集,常常塞给亚楠一个凉馒头,早早地就把她送到学校门口。寒冬腊月,赵同花常常看到孩子哈着小手在雪地里孤零零地跺着脚。她很心疼,就把照顾亚楠的事揽了过来。于是,她家的饭桌上多了一只碗,床上多了一床被。亚楠爷爷逢人就说:“同花老师待孩子跟亲妈一样!”

  雨雪天,道路泥泞,很多学生回不了家,赵同花就把路远的学生留下来住。有的孩子鞋湿透了,她就等孩子们睡下后,为他们烘干鞋袜。赵同花还发动全校老师,进行“我会剪指甲”“我会洗头发”“我会做饭菜”等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访足迹踏遍学区

  “我们把学生比作‘早上刚升起的太阳’,但留守儿童常面临辍学的危险。为不让‘刚升起的太阳’过早地‘落下’,我们就尽一份力吧。”为让留守儿童不再辍学,赵同花的足迹踏遍了学区每个村子的每条胡同。

  2001年暑假后的一天,赵同花发现学生张桂芳没有来上学。一问才知道,她爷爷不让她上学了。中午,赵同花头顶烈日赶到5里外的桂芳家里。一进门,只见她爷爷正坐在椅子上喝茶,见了赵同花不理不睬,任凭她说破嘴,就是不让孩子上学。最后,桂芳爷爷撂下一句:“女孩家念再多书也没用。”第二天再去,赵同花吃了个“闭门羹”,她不死心,又去了张桂芳家的麦场,还是扑了个空。“我想读书!”在树荫下看书的张桂芳看到来回奔波的赵同花时,失声痛哭。

  第三天下午,赵同花又去了张桂芳家的麦场。这次她啥话也没说,放下车子就帮着收麦子,一直干到晚上9点多。一直躲在树后的桂芳爷爷终于感动了:“赵老师我服你了,明天就让桂芳去上学。”

  留守儿童张雅琪性格有些孤僻,不愿上学。赵同花去她家家访时,见姥姥给她穿衣服时又蹬又踹。当赵同花边劝说边给她穿时,任性的张雅琪一脚踢在同花嘴上。赵同花忍痛给她穿好衣服,并亲自把她带到学校。自此,赵同花每天都会上门给她穿衣服、梳头、洗脸……渐渐地,雅琪适应了学校生活,性格也开朗起来。

  用奖金捐建周末书屋

  “37年来,对学校、对学生我问心无愧,然而对家庭,我有深深的愧疚。”赵同花说,她自觉最对不住母亲,没能在老人最需要时,在床前尽孝。1985年11月23日,看到母亲身体情况不好,赵同花想陪母亲去医院,但母亲坚决不肯:“你进修出去了好几天,快去看看那些留守孩子吧,他们更需要你!”等赵同花晚上回来时,母亲已经不行了。后悔、自责一齐涌上心头,赵同花泣不成声。

  对于丈夫,赵同花觉得亏欠得更多。丈夫在另一座城市的一家煤矿任工程师,早在十几年前,矿上曾两次为她安排好工作,都被她婉言谢绝,理由只有一个: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孩子。结婚20多年,她跟丈夫在一起的日子总共不到两年半。

  她用上班第一个月的18元工资,给学生买了篮球、故事书。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37年来,为学生花过多少钱,她不知道,她只知道,这些年她没给家里添一件像样的家具,至今没有一笔存款。不仅如此,就连她获得的近万元奖金,也全都给孩子们购置了学习用品。去年教师节,她用获得的3000元奖金买了图书,在吕寨村为留守儿童建了一个周末书屋。

  37年来,她先后荣获“山东好人”“山东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德州市最美平凡人”等20余项荣誉称号,以她为原型的电影《起立,老师好》好评如潮。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