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写在“六一”:昨天的童年献给今天的孩子

2016-06-01 14:04:14       来源: 新华社    作者:黄小希、周珊珊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明媚夏季,脑补着老歌熟悉而怀旧的旋律,已经告别童年“很久很久”的我们,祝广大小朋友儿童节快乐!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今天的孩子们想知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的小时候是如何度过的吗?跟随一个个小游戏、小玩具、小零食,让我们穿行于不同时代,把昨天的童年当成礼物,献给今天的孩子。

  【生于50、60年代】

  那时候的孩子,“衣服轮着穿,老大传老末,放学没人接,弟弟跟着哥”。不仅娃多,大多数家庭生活也较为拮据,商店里的玩具是许多孩子不敢奢望的奢侈品,他们玩的“玩具”和游戏很有“创造性”,一般是就地取材自制,比如女孩子的“羊拐”,男孩子玩的推铁圈。

  所谓“羊拐”,是羊的膝盖骨,有四个面,相比于其他动物的膝盖骨更加整洁、小巧。由于那时牛羊肉并不多见,以四个为一副的“羊拐”,是女孩子心里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拥有者往往视之为一种骄傲。

  那时候的孩子,看电影没有“暑期档”,能看一场露天电影就像过年一样欢天喜地。看到放映露天电影的空地上挂起了幕布,小孩们就焦急地等着夜幕降临,迫不及待地吃了晚饭,赶紧搬着板凳马扎占座去。随着片头画面出现、音乐响起,全场都欢呼雀跃起来。

  看电影的日子不常有,平时能翻翻小人书,那也是极好的。

  因为有闲钱买小人书的孩子少之又少,所以有店铺专门出租小人书,通常一分钱可以租看两到三本小人书,但不能带回家,只能在书铺门口蹲着或坐着看,看完马上还。为了多看几本,孩子们心里也打起小算盘,要么租破旧点的小人书,一分钱可看两三本,或两个人邀着一起租,各出一分钱每人两本交换着看。这样下来,一分钱就看到了四本书!

  【“70后”】

  小人书依然是这一代人的“心头好”。不过,“70后”童年里可看、可玩、可吃的东西,明显丰富起来。

  那时候,男孩子喜欢拍“洋画”。几个小男孩围成一圈,每人手里捏着或者兜里揣着一小叠“洋画”,这些印有各式各样图案的小纸片,可以在地上或者桌上正拍、反拍、双翻,还有一系列更复杂的游戏形态。由于拍“洋画”具有对抗性,“洋画”本身又有收集性,这个游戏在“70后”小男孩中间很流行。跟拍“洋画”类似的游戏还有“弹球”,都能让小男孩们玩得灰头土脸,乐此不疲。

  随着电视逐步走进家庭,“70后”的童年回忆里,电视的“出镜率”挺高。《火星叔叔马丁》等“进口”电视剧让“70后”们念念不忘。当然,“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的《上海滩》更是让这一代人心潮澎湃。

  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让孩子的零食在食材和加工工艺上高级了不少。鱼罐头、肉罐头、山楂罐头、桔子罐头……五花八门的罐头,让孩子们馋得直咽口水。为了吃上一个罐头,有些孩子甚至“盼着”生病,因为生病了,心疼娃娃的父母会破例满足孩子的心愿,买上一个罐头安抚“小病号”。

  【“80后”】

  “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第一次懂得了‘高尚’的意义;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痛哭流涕;包场去看《火烧圆明园》,突然有了国仇家恨的意识;《小兵张嘎》是看过的第一部抗日电影;在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里憧憬着即将到来的青春;《新白娘子传奇》让我们懵懵懂懂了解什么是爱情;‘四大天王’是贴在铅笔盒里鼓励自己的人生偶像;林青霞、张曼玉、钟楚红、王祖贤是当时最想共度余生的女性……”这是一位“80后”文艺男青年的童年回忆。

  动漫《圣斗士星矢》是烙印在“80后”童年记忆中的一大亮点。当时,每个“圣斗士”的经典“招式”,成为“80后”模仿的对象。

  还有不得不提的任天堂“红白机”。经典的红白配色,无数游戏卡带,陪着“80后”度过了欢乐童年。那时,“兄弟情谊”对于“80后”来说,是《超级玛丽》里的马里奥和路易一起过关斩将营救碧奇公主,是一起分享《魂斗罗》“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然后获得30条命的秘密……

  【“90后”】

  “跳房子”这样小清新的游戏,女孩子们还是很喜欢。

  但“90后”的童年更有电子色彩——“小霸王”学习机、电子宠物、“文曲星”和电子辞典里的小游戏。电子游戏更新换代的速度比孩子们长身体还快,计算机伴随着很多“90后”的成长日益普及。

  像“集五福”这种事情,“90后”小时候就做过,只不过那时牵动他们心的是小浣熊干脆面里的“水浒英雄卡”。

  零食方面,咪咪虾条、旺旺仙贝、“无花果”、大大泡泡卷、戒指糖、麦丽素、亲亲八宝粥……大多数“90后”的零食,现在还在超市里可以看见,不用打着怀旧的旗号才能勉强收集到。

  因为“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童年“小伙伴”成了一休哥、黑猫警长、大头儿子、哈利·波特还有皮皮鲁鲁西西、舒克和贝塔……

  和“前辈”们不同,“90后”这一代的童年多了一些“痛苦”的回忆。各种各样的奥数班、特长班占据了多少寒暑假。书法、绘画、钢琴、舞蹈、武术……班上小朋友掌握的各种才艺,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回望昨天的童年,你会发现,有些游戏历经几代人,依然拥有广大忠实粉丝,百玩不厌。盼望“六一”,也是每一代人童年里专属的幸福——这一天,精心装扮的校园喜气洋洋,老师同学们一起表演排练好的节目,美丽的新衣服让稚嫩的脸庞洋溢着笑容,当然还有让人雀跃的节日礼物。即便是物质匮乏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也可能得到几粒平时难得一见的糖果。

  今天,大多数孩子或许不会再为一颗糖果欣喜若狂,他们“纠结”的是要什么样的礼物。但家长们需明白,物质的丰裕,不能替代亲情的陪伴,不能阻碍对自然的亲近,不能压制孩子童真的想象与创造的乐趣。

  孩子,是希望,是未来,是一切美好的象征。一代代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需要家庭与社会的重视与关爱。让我们,呵护童年!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