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品渔村古韵 赏渔雁民风

——春到辽河口见闻

2016-04-08 02:02:55       来源: 新华社    作者:张逸飞

  

       

         “辽东湾好地方,潮涨流北上,潮落流南淌。早出乘流去,晚归顺潮涨,千年古渔雁,身随心神往。”一首悠扬的渔歌勾勒出“渔雁”文化的轮廓。如今渔歌已难得听到,但在辽河口二界沟,“渔雁”古风却穿过历史岁月,在这个孕育出它的地方翩翩起舞。

  二界沟最初是指位于辽宁盘锦的一条潮沟,南北走向,一沟界两县,遂得此名。这条潮沟坐拥出入辽东湾的天然地利,沟东的高岗地渐行发展为渔村,村名就叫二界沟。百年前这里就是大辽河入海口,肥沃的三角洲冲积扇平原逐渐成为关内外渔民们在渔季的避风港,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渔雁文化。

  “古渔雁不是鱼也不是雁,而是人。”国家级古渔雁民间故事传承人刘则亭告诉记者,“像候鸟一样迁徙,追逐鱼虾生存的渔猎人群就是古渔雁。”

  一条及膝的短裤,一双皮革制的凉鞋是渔民们永远经典的搭配,光溜溜的脊梁贴满结实的肌肉,是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生存本能。由于这些古渔雁终年傍海而生,靠海吃海,在与大海的终生博弈中学会了与海和睦相处,进而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延续至今,透过这些老规矩我们仍能读到先人的哲思和感悟。

  老渔民杨林桐是二界沟最后一茬船把头之一。“辽东湾的鱼汛多,离不开渔民们懂得‘歇伏’。”年近花甲的老人语气坚定地说。辽东湾渔场的春汛期在每年3月至5月。到了6月下旬夏至的时候,渔民就会“歇伏”,俗称“夏至不拴网”。杨林桐介绍,在许多年里,“夏至不拴网”的俗规就像“立冬不走船”一样被渔民严格遵循着。

  “当然,先民不可能有什么明确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么做只是出于一种朴素的认知,渔场就是渔民的海田,跟农民的农田一样金贵,农民养田靠施肥,渔民养田靠留籽。”渔民毛永勤说,网眼过密的网,被二界沟渔民称为“绝户网”,一直被拒绝使用。二界沟渔民相信,要想达到“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的美好状态,就要以“鱼过千层网,网网有漏鱼”为前提。

  初春4月,正是银鱼和青虾的捕捞季节。一艘艘渔船起锚向大海驶去,一声声船工号子回荡在海面。海风拂过,渔民们向他们的祖先一样,在阳光中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