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第六届东北亚民族文化国际论坛在京举办

2015-06-29 15:49:00   

 
  “一路一带”背景下中国及其周边研究领域的新探索

  ——2015年第六届东北亚民族文化国际论坛举办

  

  第六届东北亚民族文化国际论坛会场

  中国农村网讯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变迁与跨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第六届东北亚民族文化国际论坛6月27-28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举办。这次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延边大学朝鲜族文化研究基地主办,东方毅拓展文化协会协办。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馆长须藤健一教授,俄罗斯西伯利亚科学院哲法研究所科学处处长、民族社会学科主任波波科夫教授,蒙古国立大学宝木奥其尔教授分别作了主旨演讲。来自中国各地29所高校及研究中心的86位代表也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言讨论。

   

  中央民族大学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祁进玉教授主持论坛 

  6月27日上午,在中央民族大学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祁进玉教授的主持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丁宏教授首先致辞,并宣布中国民族学学会东亚民族文化研究会成立。当选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稚田表示,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应发挥“国家智库”的作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须藤健一教授在演讲中介绍和探讨了经历自然灾害之后社区社会文化重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博物馆在社区文化重建中的作用。波波科夫教授介绍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出“创造性”是欧亚大陆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而“爱好和平”也是其重要的特点。他认为,欧亚大陆可分为“内欧亚”和“外欧亚”,其中“内欧亚”是其核心地区。欧亚文化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文明,而是超越了一国文明的文化概念,其重要性体现在对世界的意义。波波科夫教授提出了欧亚文化的发展精神:精神发展大于经济发展、人文自然发展大于科技发展、合作大于竞争,并提出了传统价值的重要性。蒙古国国立大学宝木奥其尔教授从蒙古国游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论述了游牧民族的生态移民问题与文化传统的可持续性问题。李稚田教授则对乡村品牌建设中的民族文化研究作了精彩演讲,并希望能通过乡村品牌建设的方式达到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馆长须藤健一教授回答提问

  

  俄罗斯西伯利亚科学院哲法研究所科学处处长、民族社会学科主任波波科夫教授在演讲

   

  蒙古国立大学宝木奥其尔教授在演讲  

  本届论坛围绕“东北亚民族文化”主题展开了“东北亚地域社会与民族文化变迁”、“非物质文化与跨文化交流、传播”及“文化产业与文化变迁”3个分议题的发言和讨论。北京大学历史系宋成有教授以及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佐佐木史郎教授分别阐述了东亚文化共同体的特点。与会代表围绕“非遗与文化生态——保护还是破坏?”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刘正爱教授认为,“非遗”对文化生态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并提出文化应回归生活,达到“自在与自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王建民教授作为评议人,认为“非遗”对民间文化的重构作用也展示了文化主体的缺失。在“非物质文化与跨文化交流、传播”议题中,国内外学者以各具体的非物质文化(如民间传统工艺、餐饮文化、佛教等)为线索,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非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策略等进行了交流,这些交流与探讨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有重要的研究及实践意义。对于文化产业与文化的变迁,参会学者及专家主要从工商业文化、种植文化、旅游文化、 传统服饰文化、民间美术等领域进行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发言和讨论,认为各个领域的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充分了解文化产业及文化的变迁,能够帮助我们增强文化保护意识,积极参与保护行动。

  在28日的论坛闭幕式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圣敏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谈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应用性研究和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致力于从事中国及其周边研究和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对于西方的相关理论不可一概接收,西方理论无法全面揭示我国或东亚的文化、历史现象,因此,民族学、人类学及社会学应积极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国研究学派,建立东方学派,建立适合我们社会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学派。  

  这次国际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延边大学朝鲜族文化研究基地主办,东方毅拓展文化协会协办。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