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代表委员议政录)“二孩社会”,我们要作哪些准备?

2016-03-09 01:33:09       作者: 新华社记者

  到目前为止,广东、上海、湖北等13个省区市已经完成了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修订,多数省份将于3月底前完成地方条例的修订工作,全面二孩政策正在依法有序的实施过程中。

  全面二孩元年,准生的父母们应该如何调适心态?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需要做好哪些配套?全社会应塑造怎样的家庭文化?这些话题引发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

  生二孩,先过心理关

  “生不生老二,首先要过心理关。”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支部书记骆云莲认为,心理问题涉及的不仅是“准生”的爸爸妈妈,还有家中老大、祖辈等家庭成员。

  40岁的成都市民王女士在怀孕前经历了一番内心挣扎。这个年纪生二孩,要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但人到中年,她愈发感到亲情可贵。“最后,还是生的意愿占了上风。”她坦言,生二孩也有将来养老的考虑,多个人多把手。

  尽管父母希望能再抱一个孙子,但北京市民张先生却始终犹豫不决。如果生二孩,家里的育儿开销要进一步增加,目前住的一居室也得更换为两居,处处都需要钱。而妻子是全职妈妈,自己短期内收入也不可能大幅提高,要二孩实在是“不能承受之重”。

  “父母也不能忽视大宝的心理接受度。如果盲目生二孩,很可能会激发大宝的逆反心理,一些孩子会有失落感,出现疑惧、脆弱、自卑、嫉妒等异常情绪和心理,甚至会产生过激反应。”骆云莲代表分析。

  全国政协委员施耀忠建议,在医疗机构层面,社区和医院应设立专门咨询部门和服务机构,加强对再生育夫妇以及第一个孩子的教育引导和心理调适。

  做足配套,缓解再生育后顾之忧

  二孩时代的来临不仅影响千千万万个家庭,也将在医疗、教育、社保等多个领域带来“连锁反应”,子女就学就医、女性权益保障、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凸显。这既是对家庭的考验,也是对社会运行的考验。

  政策放开后,一部分生育意愿强烈的“70后”也加入二孩大军。怎样保证高龄产妇的身心健康,让希望再生育的夫妻敢生、愿生、优生?施耀忠说,妇幼保健资源的充沛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承接二孩政策的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指出,我国产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产科医务人员短缺,有的大医院床位使用率长期高达110%以上。要顺利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国家须重点加强产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马晓伟8日表示,国家卫生计生委根据我国目前高龄孕妇的情况,以及现有产科医疗服务能力的状况,准备在“十三五”期间扩大产科床位,建立省市县产科的一整套服务体系。同时,进一步采取特殊政策,加强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培养。

  除了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的紧缺也随之而来。在北京一家民营企业就职的刘女士目前怀孕8个月,大女儿3岁多,已进入一家公立幼儿园,每月园费支出1000元左右,但托人上这家幼儿园花了近3万元。目前公立幼儿园数量有限,私立幼儿园每月五六千元的收费令她望而却步,她担心未来二宝入园困难重重。

  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政府将增加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配置幼儿照料、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满足新增加的公共服务的需求。教育部门已经在做安排,提出要大力增加公立幼儿园,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

  “我们要采取配套措施,要使得我们的家庭生二胎能够生得好、养育得好。”李斌说。

  弘扬家庭在生育文化中的核心功能

  陕西某国企高级经理鲁女士是“80后”独生女,她一直向往儿女绕膝的家庭生活。因此当政策放开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要二孩。“有一天6岁的儿子问我,什么叫‘舅舅’‘姨妈’,结果我愣了半天解释不出来。”她说,没有了传统的大家庭,很多熟悉的称谓也变得陌生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州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英措说,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稳定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基础。

  曾连续6年提放开二孩提案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说,应在全社会弘扬家庭在生育文化和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功能。

  李斌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就是第一位老师,我们要多开展这方面的培训,要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信息和服务,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只有当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全面二孩政策才能稳当当地落地。”英措说。(执笔记者:熊争艳、侯丽军,参与采写记者:白阳、白洁、李金红、董小红)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