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7 14:03:19 来源: 华商报 作者:张成龙
大年初六一大早,34岁的冯跃就出发前往上海。和一般上班族不同,冯跃并非假期结束返城上班,而是去一家餐馆做学徒,他盘算着学成归来开一间饭店。然而,这对于他这个年龄来说,并不容易,所以朋友们都不看好冯跃的这次“淘金之旅”,对他的调侃远多于祝福。
征地出租 改变了数代农民的生存方式
冯跃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乡(现已变更为大白庄街道),虽然这里距离天津城区只有40多公里,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人对外界的认知并不多,也并不富裕,甚至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并不太重视,因此相当一部分人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冯跃就是其中的一员。
初中毕业后,冯跃很快在家附近找到一份烧锅炉的工作,每月几百元,他也成为同伴中赚钱比较早的。至于家里的耕地,他的父母足以照料。但这些工资除去买烟、给摩托车加油以及一些其他应酬,便也所剩无几。
农村结婚生子往往早早提上日程,冯跃23岁时就娶了当时20岁的妻子。当时附近一些村庄因修高速公路拆迁,在拆迁款的刺激下聘礼也水涨船高,但这对于冯跃所在的没被拆迁的村子,无疑是一笔巨款。无奈之下,冯跃的父亲只有借钱办婚礼,而这些债务则由父子俩共同承担。冯跃结婚后很快就有了孩子,虽然烧锅炉的工资涨了一些,但仍然无法满足一家人的需求,因此,冯跃辞职开始跟装修队当小工。但装修队工作并不稳定,冯跃又在一家工厂找了一份车间工的工作。
2003年,冯跃家附近建起了工业园区,园区里的各种企业开始在当地招工。相比种庄稼“耗时长见效慢”,还得“靠天吃饭”,在工业园区里能拿到活钱(按月发工资),不愿务农的80后、90后便逐渐将重心转移到打工上。少了青壮劳力务农,很多村子便提出将分散的耕地集中起来出租,然后按年分红,这一想法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其中也包括冯跃。但村里老一辈人说,有耕地的农民就永远不会挨饿,没了耕地相当于失去了保障。
耕地被集中出租后,所有人的精力都转移到打工上面,但随着近年倒闭的工厂和企业越来越多,冯跃失业了。再加上他要了二胎,父母年龄也越来越大,无奈之下,他才有了只身前往上海的打算。
“无耕地”时代
农民要干什么仍在探索
华商报记者与冯跃出生在同一个地方,是从小“光着屁股”长大的。那些和冯跃一样,一直留在老家的朋友和同学中,大都在工厂打工,也有养鱼养虾、搞建筑装修和承包耕地搞种植的,而这几个行业中,有不少人尝到了“甜头”,但这在有耕地时代就已经非常普遍,现在征地出租已经施行了一年多时间,但记者感觉大家思维意识仍然是“有活就干点,没活就等有活再干”。
马军与冯跃同龄,他与冯跃一样初中毕业辍学,之后便走上工作岗位。马军的父亲是一位木匠,因此马军辍学后便一直与父亲在外打工,逐渐学到不少手艺,再加上肯吃苦,二十出头时马军就可以独挡一面了,几年后就拥有了自己的装修队。听村里老一辈泥瓦匠说,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这一行,因此马军的生意一直不错,生活条件算是村里同龄人中相当不错的。
而对于当地一大产业鱼虾养殖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胜任的。从村里很多人尝试的结果看,能在这一行赚钱的,大多从上一辈人就开始从事这一行,其他基本均以赔钱退出告终。因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以在工厂打工为主,而现实状况使得不少人都赋闲在家或干零活。
记者在与村里人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大家似乎都在寻找致富的新途径,而在没有耕地牵绊的现在,干什么工作最适合仍在摸索中。 华商报记者 张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