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4 10:17:33 来源: 新华网思客 作者:李育蒙
我在村里的祖辈已经不多了。当父辈们开始进入养老的年龄后,在与他们聊天时总能感觉到,他们对于“老”所具有的那种恐惧感,从生理、心理上都透露出某种衰败的意味。这种意味会在容颜、语言、心态、处事方式等等多个方面表现出来。
不过,最大的衰败应该来自于日常生活中那种自言自语的孤独。这种孤独好像和后辈隔了一个世纪,不管后辈在不在身边,都是那么有距离感。子女不在身边,自然没地方倾诉孤独;子女在身边,也没有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孤独。
老漆匠的故事
比如我村里的那个老漆匠。我只见过他的暮年,听邻居们说,他年轻的时候都在外面做漆匠,很少在家里,因为手艺好,所以生意不错。后来随着木质家具的惨淡,尤其是沙发渐渐代替椅子,已经没有多少人自己去打一副家具了,所以漆匠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金钱的观念早就埋在了农村人的心里,干一天活,拿一天的收入,干不动了,除了回家,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于是老漆匠回了家。他的儿子也背上行囊,被迫卷进去深圳的打工潮。自那以后,我就能时常见到老漆匠,在泥泞路上,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脚印一深一浅,一个破拐杖戳进泥里很深。
我想我所见到的他,应该是暮年没钱了之后的生活吧。因为儿子在南方打工,春节期间,好几次都是他一个人在过他说趁着自己还在还能拜拜祖先,而后辈,已经指望不上了。他说,他不知道怎么才能住进敬老院。
这是一个身体有病但心理还算健全的老头,我甚至都不知道他是哪年没了。只是有一年之后,再也没在那条泥泞路上看见他。
那个失能老人
老漆匠至少比下一位失能老人要幸运。这一位失能老人是老年痴呆症患者,是属于那种已经走完了人生中最后的健全阶段的老人,已经不具备和人正常交流的机会和能力了。
他有家,但却家不像家,老房子卖了,新房子却只有个空壳。窗户用纸板挡着,床上垫满了稻草,吃的就是邻居们看他可怜给他送点啥。他有子,却若有若无。他有时候很像一个失独老人,因为他的儿子却不从管他。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还在他家看过电视,听他天南地北的瞎聊。那时候,他的儿子在南方打工,他在家带孙子。后来因为一次摔倒,他再也没能好起来,没法像以前一样带着他的孙子去邻居家玩。他的孙子也被儿子接到了打工的城市,他也跟着去了。好像自此就淡出了故乡的生活。
但是他儿子对他不好,也不知道他怎么办到的,就回到了村里,住进了敬老院,但精神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在敬老院的生活好像并不能让他很好的养老,他总是经常回家,虽然敬老院离他家有几公里路,他依然是拖着打摆子的身体走回来,有时候有好心人有车会捎上他一段,如果没有,他可能就的走上一天。
短短的几年过去,一切都变的那么陌生。在路上看到他的时候,他的表情告诉你他似乎想和你说话,似乎认识你,可是他已经不能完整地说一句话了。
很多邻居会去问,他为什么老回家?有时候从他嘟嘟囔囔的回答中,大概能听出,敬老院还不如家。这或许就是农村人的本性吧:安土重迁,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以前还不明白,为什么爷爷奶奶在世时就会给自己在自家的土地上选好墓地。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回归”是最好的回报。
“敬老院不如家”,他的家尚且四面透风,吃上顿愁下顿。这里面或许有很多安土重迁的心理影响,另外,对于一个失能老人来说,他所能记住的或许就只有家带给他的熟悉的场景和儿子带给他的血缘亲情,这些熟悉的场景和情绪恰恰是一个失能老人所极度缺失的安全感的唯一来源。
最近两年没见过他了,母亲说他已经于今年离世了。在自己的家里,躺在自己的床上离开,对他来说,或许也是一种欣慰吧。
我的外婆
有时候我们都觉得很庆幸,比起那些失能老人,我们家老人的养老算轻松的了。外公外婆身体还算硬朗,他们依旧具备和我们交流的能力。
不过,舅舅们的工作特别忙,尤其是年底的时候,所以每到年底都会纠结要不要回家过年。每次外婆打电话催舅舅回家的时候,都会说一句“我还能过几个年?”。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们都特别难过。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老人们也都知道,我们平时不回家是为了生活,而他们不要求我们平时回家是为了我们的生活好。
所以每次我们去外婆家,每次舅舅回来,外婆虽然忙里忙外,但是总能看得出来她非常高兴。在做饭的时候,她会不断地跟我母亲、舅舅说着她这段时间经历的一些繁琐的小事。或许就是这些小事构成了她这一年里最主要的经历,而她就想把这些经历说给她认为最重要的人听。
母亲和舅舅有时候也会说,外婆的话变得特别多。其实很多事她根本用不着计较的,很多事她根本没必要记住的。有时候和母亲聊到外婆,我说没准有时候外婆并不是太在意她所说的那件事,她在意的只是有个亲近的人在听她说话而已。有些话憋久了,总要找个渠道说出来。自那以后,外婆依旧会大事小事堆在一起和母亲说,母亲已经几乎不再反驳她了。
真正令人害怕的是,哪天他们动不了的时候,我们才明白,他们向我们表述积攒的那些生活琐事的时候,只不过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处在人生最后的健全阶段了。
或许,老人要的真不多,一份能温饱的生活,一个能时刻倾听你说话的人,一个子女在身边的和睦家庭……而这后两个,恰恰现在的年轻人难以顾及的。或许随着农民工进城开始,一代人的老去,一座座新坟的出现,都在告诉我们:时光太短,很多事不去做就永远没机会做了,很多人不去陪就永远没机会陪了。
我们都害怕,都害怕老去,都害怕年轻的容颜布满皱纹,都害怕面对死亡。但是时间不会停下来,我们无法抗拒那些规律。对于祖辈父辈们来说,在他们变老走向生命终点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有很多事可以做。这些事情可以包括:好好地倾听、孝敬老人,社会层面,可以多建一些高质量的敬老院,更加完善的社会救助和医疗体系,村规民约、伦理道德的重建······我们终究抵不过时光,都会老去。趁着年轻,去为老人做点有意义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