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社会

老龄化时代的护工故事

2015-12-29 16:22:57       来源: 半月谈网    作者:翁晔 董小红 林苗苗等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诸多恶性病年轻化,住院患者逐年增多,护士从事的工作渐渐难以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此外,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由家属长期照料患者也不实际。养老院里专业护理人员更是不可或缺。护工,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职业。然而,护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相关管理制度滞后或缺失,护工市场的健康发展令人关注。

  当前,各大医院和养老院里的护工成为患者、家属、护士眼中“不能缺少”的角色,护工的需求不断增大。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全国护工缺口达到千万级。找一个好护工很难。

  需求大,供给严重不足

  游老太太去世已有3个月,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南城乡50岁的刘玉莲还时不时梦到老太太。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玉莲护理了老人一年零一个月。老人去世后,四个女儿时不常会给刘玉莲打个电话,双方就像亲戚一样。老人的小女儿黄向群告诉记者,母亲瘫痪在床一年多时间,自己四姐妹都要上班,母亲绝大多数时间由刘玉莲陪伴照顾。“母亲对她很依赖,帮老人翻身、穿衣服比我们这些做女儿的干得都好。”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又都盼着子女成龙成凤,愿意从事这护工一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黄向群在劳动部门工作,母亲生病之后她才发现,找一个满意的护工是多么难。“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农村妇女,我只求认真负责,是否有专业看护资质、文化水平等根本顾不上。”她说。

  护工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职业。由于我国护理人员资源不足、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护工需求量不断增加。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地区护理人才队伍现状”课题组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地区护理人才需求量为8.2万至8.6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近50%,服务范围覆盖了北京各个医院与养老院。

  据统计,以养老护理员为例,目前,全国大约只有29万养老护理员,但失能半失能老人大概有3500万,即便按照1个护理员看护3个老人的标准,这个缺口也至少是1000万以上。尤其是有资质的、一线的护理人员更是匮乏。

  从一些陪护中心的业务情况也能看出供需矛盾的端倪。雷存光9年前创办了南昌瑞祥陪护中心,于2008年登记注册为公司,负责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病患陪护服务业务。经过近10年的发展,雷存光的公司现有员工280余名,负责医院里ICU、新生儿科、感染科等建立了探视制度的封闭科室病患看护。

  每天看护费用160元,雷存光的员工从来不愁没活做,经常遇到有订单派不出人的尴尬,公司每月要放弃二三十个找上门来的客户。

  “红杜鹃”家政是江西省妇联的高端品牌。江西省红杜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涂拥军告诉记者,因为经过公司培训的专业护工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公司搭建的服务平台只设计了在线咨询功能,不敢直接开展预订服务。“如果完全放开,存在近50%的缺口。”

  好护工坐地起价

  供需无法对接,造成的后果不仅是护工不好找,找个好护工更是难上加难,同时一些好护工也是坐地起价,价格不断攀升。

  “护工是自己找的,恨不得每周都要提要求涨价。”在北京郊区一家三甲医院,侯先生的母亲因胃癌晚期入院,由于工作缠身,侯先生通过朋友介绍,安排护工刘女士照顾母亲。记者见到刘女士的时候,她刚刚收获了侯母送给她的一条丝巾和几样水果。“老太太对我挺好,有什么好东西也都想着我。”刘女士是河北人,不到50岁,做护工这行已有5年。

  “子女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时间陪护,有愧疚,希望护工能好好照料家人,处好关系,但这种心理慢慢成了他们要求涨工资的‘价码’。”侯先生说,护工不好找,靠谱的护工更不好找,通过观察,也清楚自己请来的护工并没有多少护理经验,基本等同于“保姆”的水平。说着话,侯先生问刘女士,今天都输了哪几种液,刘女士怎么也答不上来。“找个好护工,比找对象都难啊!”侯先生的家人无奈地感叹。

  “口碑好的护工都不便宜,重病患者陪护以及节假日期间收费更高。”一位护士告诉记者,即便是正规公司的护工,也是分不同档次和价码的。

  说起护工,许多患者及家属的感受是“又痛又无奈”,“离不开,惹不起,不雇又不行”成了最贴切的概括。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市民孙女士正在为给自己的父亲聘请护工之事发愁。“市面上的护工收费比较混乱,有120元一天的,也有160元一天的,甚至还有两三百一天的,没有定价标准。”孙女士说,听说口碑不错的护工要价基本都是一天两百元以上,就这样人家还挑活呢,要是正好赶上用工高峰,什么时候能轮上就难说了。

  孙女士告诉记者,因为是照顾自己的父亲,所以希望找个男护工,一方面男护工力气更大,干活更利索;另一方面照顾卧床的父亲也更方便。当听说好的男护工更难找价格更高之后,她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护理缺乏专业性

  价格高也未必能照顾好,这是不少有过聘请护工经历人的共识。“护理看似简单,实际上有很多学问,就比如为病人翻身,对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方法就不同,如果护理不当,对病人康复有很大的影响。”一家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告诉记者。

  采访中一位护士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次,一位护工竟然在吸氧护理中用茶水代替无菌蒸馏水,好在茶水有颜色,当时就发现了问题。“一些护工一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同时也没有责任心,不知道他们的公司到底有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这位护士告诉记者,当然也有经验丰富,比较勤劳有责任心的护工,能不能请到就得看运气了。

  有专业护理人士表示,一名合格的护工除了能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还应该能够发现病人病情的细微变化,并给予病人饮食、功能性锻炼等方面的指导。但当下护工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黑护工”,不仅无法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作也做不到位,有的甚至因缺乏护理知识,加剧了患者的病情。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生活能自理老人的护理主要是帮他们进行个人卫生清洁、买饭打水、陪伴聊天;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护工辅助他们进食、排泄、观察病情。

  另外,针对一些专科病患,护理人员需要专业知识培训,比如糖尿病的照护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多纤维、多蛋白类食物,并科学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中风老人多数有失能情况,看护中则要协助他们定期清洗身体,定时翻身,避免生褥疮。原则上,进食后半小时内不宜翻身。对于失智老人,要格外注意他们的行动,防止走失、跌倒、伤害、过饥或过饱等情况发生。

  目前护工群体整体素质不高也制约了服务专业化的提升。以北京为例,调查显示,北京的护工群体中,89.71%的护工为非京籍,大多来自河北、陕西、甘肃等贫困地区的农村,女性占近77.44%。同时文化水平较低,初中以下学历占87.26%。而且流动性较大,具有农忙时回去务农,农闲时出来打工的特点。

  护工的心声

  熟练地帮一旁的病人翻好身轻轻盖上被子,再查看一遍输液情况是否正常……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里,49岁的护工胡文松和往常一样忙碌着。高高瘦瘦的个子、黝黑的皮肤,鞋子擦得一尘不染,整个人看起来干净利落。在护工这个行当做了10多年,老胡去年考取了四川的“护工证”,再加上口碑很好,现在已经是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正式护理员,算是端上了护工的“铁饭碗”。

  “忙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在老胡看来,护工的工作非常琐碎,常常还要受委屈。老胡说,做护工这么多年,其实最怕的还是家属的不理解。有一次,老胡照顾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大爷,年纪其实比老胡也大不了几岁。半夜大爷发烧、一直呕吐不停,儿女忙着工作又不在身边,全是老胡一人照看,喂药、擦洗身体、换尿布,帮大爷翻身。一夜下来,老胡的膀子都累得动不了了。但是,第二天早上,大爷的子女来病房时,还是责怪老胡没照顾好,还说了些难听话。“当时我心里挺窝火的,但也理解他们做儿女的心情,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回忆起这些年受的委屈,老胡笑着说,做护工的一项看家本事就是“心大”能忍,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让老胡难过的是,还是有很多人并不理解护工,觉得护工是“伺候人的”“低人一等”。“在医院里碰到老乡,也不好意思说我是干啥的。”老胡低下头说,这么多年,因为害怕乡亲们笑话,每年春节回家时,亲戚问起来他们老两口在成都做啥工作,老胡和老伴就说“做点杂事”,从来没在亲戚面前提过做护工的事情。“主要是怕他们不理解啊。”老胡有些无奈地说。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护工对工作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这是因为,护工要24小时全程护理患者,还要时刻预防患者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事件,工作繁重且压力很大。“不出问题还好,一出问题,就很麻烦,挨骂是常事,而且病人住院本来心情就不好,我们常常就成了发泄的对象。有时候是真挺委屈啊。”一位护工说。

  采访中,记者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养老护理基本成了“老年人干不动、中年人嫌太累、青年人不愿干”的行业。

  市场中有暗战

  护工市场虽然是求大于供,但是记者调查发现,这里的竞争依然激烈。

  几年前,经过医院的简单培训,安徽人小刘就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当起了护工。她干过“大护”,一个人同时照看三四个病人,也当过“特护”,24小时负责一位病人。几年下来,除了能给病人洗脚、翻身、按摩外,还能帮助护士进行输液等简单的治疗工作。

  说起当护工的经验,她说:“护工要跟护士和清洁工搞好关系,从他们那里得知哪个病人有需要,以便顺利找到活儿。我们平时还会在病房转悠,看到没人陪的病人就上前询问需不需要护工。如果只是傻等,好活就会与自己擦肩而过。”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护工主要通过老乡介绍,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还会拉帮结派,在医院中形成“科室垄断”,排挤外人。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医院确实有人会轮流守在那里,看到病人就主动推荐自己的护工,有的则直接干扰其他护工工作,甚至采取威胁的手段。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杜丽群介绍说,医院从2008年开始,护工数量明显上升,护工间的矛盾也随之增加。

  “他们有的几个老乡在一起,霸占某一个或者几个病区病房,只能是他们圈子里面的才能进去揽活,甚至出现不同圈子护工间对骂的情况,已经影响到病人休息和医院管理了。”杜丽群说,近年来,医院已经好几次出面协调,召集护工开会,并严厉指出如果再出现“抢客”情况就全都不许在医院里做工,这才平息了矛盾。

  护工群体的流动性非常大,南昌瑞祥陪护中心负责人雷存光最发愁的一件事就是员工的“叛逃”。雷存光公司的员工上岗前须经过医院护理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这样的员工在岗位历练后,成为护工市场上的“香饽饽”。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护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医院委托瑞祥公司托管的护工群体,一部分则为人们俗称的“黑护工”。雷存光告诉记者,除了封闭的科室,其他开放科室几乎全部“失守”,他派到开放科室的员工也纷纷被“策反”。

  “黑护工”往往按地域、家族为纽带,形成各自群体和势力范围。“其他护工想要进入这个科室,往往需要交纳一定的‘管理费’。”40岁的李伟远在南昌各大医院做护工将近3年,他告诉记者,自己曾亲眼所见,有的“黑护工”因为进入别人“地盘”而遭遇人身威胁。

  亟待规范的市场

  护工服务的专业性主要是依赖各种专业的培训来不断完善。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护工市场不仅进入门槛低,而且培训等也亟待完善。

  “护工行业除了入职时最基本、最简单的培训是要求公司必须做的外,其他培训很有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负责人介绍说,北京前几年对护工做过免费培训、补贴培训,但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首先就是护工缺乏积极性,他们上一天班可以拿一天钱,关键是护工供不应求,不少人没培训也照样能够找到活。其次,由于流动性强,一些公司对员工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

  “按照每学时1小时计算,这个专业需要100学时方能算合格,同时国家还规定了采取集中授课的,每天最多不能超过7个学时。这样算起来,一期培训班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南宁市绿城南方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徐斌介绍说,这样的安排,现实中很难做到。

  同时在护工市场还存在雇主与护工间合同签订率低,维权难等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无论是长期工作的住家护工还是从事短期工的医院护工,与雇主签订合同的都很少,双方权利义务往往仅通过口头协定,出现问题后,给双方的维权都造成一定困难。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52岁护工韦丽珍说,有时候雇主说只护理半天不能算工钱,我也没有什么凭据,也就自认倒霉了。

  在护工的社保方面,江西省红杜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涂拥军告诉记者,红杜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推行员工制管理,按照规定应给员工缴纳社保。然而,受公司的财力、人员流动性过大等多个因素影响,企业只能给达到四星级以上的员工缴纳社保。全公司一线家政员工627人,四星级以上的不到30人。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养老院护工多由养老机构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医院护工则多处于“单干”状态,并未购买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即使是实行公司化管理的护工队伍,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统一购买社保的操作难度不小。同时,有业内人士介绍,医院护工的工作风险大,目前有保险公司推出了家政意外保险,但是购买的护工并不多,一旦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将给雇主和护工造成很大麻烦。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