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16:31:54 来源: 经济日报
眼下正是秋收时节,在粮食主产区,焚烧秸秆的情况比前几年大为减少。河南省今年秋季秸秆焚烧情况与往年同期相比有很大改善:通过引进“蓝天卫士”电子监控系统,河南实现了对农田全天候循环扫描拍摄,全省实际火点数为6个,同比降幅约96%。
秸秆焚烧情况的改善离不开其综合利用率的提升。据统计,201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约为10.4亿吨,可收集的秸秆资源量约为9亿吨,利用量约为7.2亿吨,综合利用率为80%。5年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了约10个百分点。
技术方向已明晰
伴随种养循环农业的发展,秸秆饲料化利用流行起来。江苏省太仓市东林村有水稻面积1500亩,周边村庄水稻面积约为2万亩,并建有年产3万头羊的生态养殖场。该村专门引进了韩国的秸秆收储机械,农作物秸秆收集搂草、打捆、青贮包膜全程机械化,并将收集后的秸秆经过有益微生物菌剂发酵,制作成饲料喂羊,开展规模化养羊;再将羊的粪便等制成有机肥,通过管道还田。近年来,东林村每年收集秸秆近万吨,全面满足了东林养殖场所需的秸秆饲料。
随着农机化水平的提高,粮食收获时,利用灭茬机直接粉碎还田的比例在快速提高,秸秆打捆机也在很多地方推广应用。“前些年大家也有秸秆还田的需求,但农机跟不上。如今,依靠村里孙景贵机收队的灭茬机和秸秆打捆机,在收获粮食的同时,把秸秆还田或打捆,省了很多时间。”在河北省永清县东麻村,村民们告诉记者,一亩玉米只要支付80元,不仅能把玉米棒子收到家里,还能同时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总体上可以归纳为“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五大类技术。农业部生态总站站长王衍亮说,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以农为主的综合利用格局初步形成。根据“十二五”末秸秆综合利用评估结果,我国秸秆农用比重达到66%,其中肥料化利用占比43.2%、饲料化利用占比18.8%、基料化利用占比4.0%,形成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其他利用较快发展的新格局。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同区域的秸秆利用方式各具特色。由于各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不同,秸秆综合利用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黄淮海农区、东南农区以肥料化利用为主,利用率均达到52%;西北农区肥料、饲料结合,利用率分别为40%、29%;东北农区和西南农区则是肥料、饲料和燃料稳步推进,形成多元利用格局。
激励政策需优化
1斤干秸秆收购价通常为0.1元至0.2元。普通农户种植面积小,来自秸秆的总收入仅为两三百元,却要支付人工费和运费,部分农民收集、出售秸秆的积极性不高。加之茬口紧张,“付之一炬”是以往这些农民简单却无奈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在农村劳动力净流出的当下,种地的纯收益本身就不高,如果还得额外花费人工成本去履行环保责任,不少农民有些难以接受。
国家级秸秆专项补贴对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了大作用。河北省廊坊市三英奶牛场是一家大型奶牛养殖场,他们获得了国家秸秆青贮专项补贴100万元。场长杨家彪说,奶牛场共投入280万元,购置了3台秸秆收获机,建设了8000立方米容量的青贮池。奶牛场有700头奶牛,可消耗5000吨秸秆。秋收时,农户每亩地可产生2.5吨至3吨的全株玉米,奶牛场以每吨3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全株青贮玉米,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秸秆不能一禁了之,各地探索形成了许多好的做法。有的加大考核监管,如江苏省、湖北省将秸秆综合利用纳入地方性法规。有的加大政策扶持,如河南省将秸秆储存用地纳入农业用地管理,解决了秸秆储存设施用地的性质问题;江苏省对秸秆初加工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政策,对秸秆运输车辆免收过路、过桥费用。有的加大资金投入,如安徽省2014年以来安排省级财政资金约13亿元,对各区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实行以奖代补。
目前,地方政府资金支持的大都是针对秸秆禁烧工作,而秸秆综合利用量大面广,仅凭地方投入远远不够。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研究员毕于运认为,从现在到2025年,全国需要新增秸秆综合利用能力1.5亿吨以上,项目总投资达上千亿元,如仅靠地方政府少量资金支持和社会投资,恐难以完成。
当前,国家级秸秆综合利用激励政策主要涉及企业税收优惠、生物质发电价格、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大多政策围绕秸秆综合利用产品,对生产企业给予支持。在前端的收储运和终端的产品应用等薄弱环节缺乏扶持措施。秸秆来源遍布全国农区,却缺乏普惠性的扶持政策。
专家建议,应出台秸秆利用综合性扶持政策,统筹考虑收、储、运、用各环节的支持方式。在用地方面,着力解决秸秆收储点和堆场等用地难题;在用电方面,制定秸秆工业化、能源化利用享受农业用电价格或一定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在运输方面,参照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做法,秸秆运输享受运输费用减免政策;在金融方面,对秸秆收储加工企业参照小微企业金融信贷政策,享受循环经济金融优惠政策;在税收方面,将秸秆沼气等纳入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将秸秆利用工程建设和运营纳入税收优惠支持范围。
产业瓶颈待破题
中国农科院资源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朱立志说,“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方法有很多,不少技术都很成熟,关键在将其推广普及和产业化。要以秸秆为纽带,将秸秆收集与生态种养、秸秆能源化和秸秆材料化有机衔接,加固农业循环经济链条”。
要利用秸秆,首先要打通收储运的产业链条。秸秆分散、体积大、密度低,导致收集、打包、运输、储存成本大。在粮食主产省,秸秆量大,茬口时间紧,劳动力少,收割后难以及时清理;秸秆分散,自身密度小且易腐烂,缺乏配套收集、运输机械设施;秸秆体积大,需要大量的贮存场地。
“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毕于运认为,要扶持大气污染重点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秸秆收集储运体系建设,按照秸秆产地合理区域半径的就近就地利用原则,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建立秸秆利用企业和收储组织为核心、经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
目前,除饲料化和肥料化外,综合利用秸秆的主要途径是秸秆发电、固体燃料、秸秆气化、食用菌栽培等,但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综合利用率低、成本高等问题。秸秆加工企业数量较少,受运输成本影响,其覆盖半径和处理能力有限。对不少企业来说,困难在于:一是原料可获得性不稳定,二是产品的市场没打开。
今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围绕加快构建环京津冀生态一体化屏障的重点区域,选择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较为突出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0省份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重点支持京津冀地区镇域级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秸秆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王衍亮说,要加快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发展。要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秸秆为纽带,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将秸秆收集与生态种养、秸秆能源化和秸秆原料化有机衔接的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组织形式,推动其产业化发展。根据各地种植业、养殖业特点和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选择适宜的综合利用方式,按照农业优先、多元发展的原则,推广秸秆、养殖、沼气等循环经济模式,形成规模效益。(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