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1 14:16:00 作者: 新华社记者段续
创新金融产品、建设信用体系、铺设服务网络、防控金融风险……近年来,吉林参与了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和农业保险首批试点改革,探索让金融活水畅流田间地头,破解农业生产贷款难,规模化经营融资难。
创新产品:农民贷款不再是梦
龙井市老头沟镇应岩村村民李仁山是种粮大户,一年收入五六十万元。
“全靠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才能有今天的规模。”李仁山说。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是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举措之一,各县区成立物权融资公司,将土地经营权统一抵押,以土地未来预期收益作保证,帮助农民向金融机构争取资金支持。
李仁山每年都能顺利贷款100多万元。靠这笔贷款,他承包的土地从30公顷变为60多公顷,还盖起烘干塔和粮仓,统购统销周边村屯粮食,成了村民信任的粮食中转集散地。“计划再引进几台大型设备,进一步提高加工能力。”李仁山说。
“家财万贯、带毛不算”,畜牧业贷款也曾让许多养殖户头疼不已。工商银行白城分行与吉林雏鹰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雏鹰贷”产品解决了这一难题。“用猪舍等资产抵押,农户保证金和公司自有资金一起构成资金池,既能让银行放心,又能先行代偿。”公司经理刘建甫说,“农民年收入能有七八万元。”
吉林省金融办统计显示,截至今年2月,全省已有43个县(市、区)成立物权融资公司,共发放贷款近4万笔,金额18亿元。
体系创新:搭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
通榆县农林村纯富商店店主于雪梅去年底从农信社获得10万元贷款,商店升级为村子的网购集散中心,联网电脑配上大屏幕,村民点点鼠标,就能买到心仪商品,商店每月能多收入2000多元。“完善的信用体系下,贷款人的口碑成为重要放款条件,不再‘唯抵押物是瞻’。”通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安明石说。
“产品创新基础上,将信用、服务、网络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生态圈,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吉林农村金融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祝国平说。
在梨树县的大小村屯,取款、缴费、养老金领取等业务都能“信手拈来”。“几分钟就能拿钱,不用往县城跑。”82岁的村民张春生说。许多村民受益于此,去年,梨树农村信用联社的村级代办点业务量达40多万笔,比2012年增长近20倍,流水近40亿元。
“这只是一盘大棋里的一小步。”在梨树农信社电子银行部经理李丹看来,代办点和村民互信增强,农民金融意识也随之提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惠农手机客户端也在吉林逐步普及。在磐石市,一款名为“农民钱包”的智能手机软件颇受欢迎,平台集纳了补贴信息、农副产品价格、电商金融等服务。吉林省商务厅副厅长孟庆宇表示,未来还将逐步引入“蚂蚁小贷”“京农贷”等针对农村的金融产品,构建完善生态链条。
任重道远:力争5年走出农村金融发展新路
产品逐渐丰富、体系渐成规模、农户尝到甜头……吉林的农村金融改革成果逐步显现,但一些顽疾依然待解。“总体来说,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较为薄弱,机构少、产品单一,信用数据相对匮乏、村屯‘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吉林省金融办主任胡斌说。
比如,一些适宜发展棚膜经济的地区,由于土地有限,贷款额度低,需求无法满足;不少农民对抵押作假、贷款拖欠等行为习以为常;信用体系互不认可、重复评定的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共享也存在障碍。
在许多专家看来,农民贷款难这“一根针”背后,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千根线”。农村金融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分区域、分步骤、分层次持续推进。
吉林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探索出一条操作性强、复制性广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为此,吉林省设立完善涉农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农村金融产品业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建设、健全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等九大任务,未来将用“一揽子”手段为农村金融“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