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3 19:24:48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到我国第一个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过,国家层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
近日,2015中国农村移动金融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农村金融到底该如何发展?未来的农村金融应该是什么样子?众多业内专家就农村移动金融创新模式及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路径等开展研讨。
农村金融供需有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升,互联网在农村也逐渐地普及,目前移动互联网覆盖率达到70%,每10个农户有7个都用智能手机。
在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看来,互联网是轻资产的行业,农业是重资产的行业,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二者发展模式不一样,这就带来了轻资产和重资产如何融合的问题。
在论坛上,云南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介绍,云南“三农”发展有两个短板,缺少资金和优势农业产业链。记者采访了解到,李学林所讲的云南“三农”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比较常见。“金融资金更多是围绕政府在转,围绕企业在转。”李学林说。
以云南为例,云南总体上地广人稀,农村金融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针对云南广大农业,金融服务的成本比较高,半径比较大,利润比较低。“金融供给不足,再加上农村的司法等问题,制约了我们的发展。”李学林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在调研中也有这样的发现,地方搞农村金融一个村一个村地过,就像搞扶贫工作整村推进一样。“这样的做法我认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发现不了农村金融供需的问题。通过农村金融的整村推进,想把农民都留在农村是非常不人道、不市场化的。”
谈到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王爱俭认为,当前鼓励农村金融供给的政策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农村金融发展思路仍以管制替代监管,农村金融供给模式以银行主导为主,门槛较高,限制了多种类型资本的进入。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表示,多年以来,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投入不少,但是依然有超过7成的贷款需求无法满足。这其中,关键的制约因素是大部分农户在央行的征信系统中是不存在的,这个数字大概在3亿人至4亿人之间,而且农户也缺乏传统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要有的可抵押资产。
2009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入滇时就关注农村金融与手机支付,在盖茨基金会执行董事马斯看来,解决当下农村金融服务难题,最基础的是解决好支付问题。
“草根金融”亟待激活
今年8月,全国唯一一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在成都落地。根据方案,支持和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符合准入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或参与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中小型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优先引入和培育本地优质企业和种养大户投资入股。
对于如何解决农村金融供求问题,王爱俭建议,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信用社等现有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培育新型金融主体,激发各类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要开放,要创新,不要怕,该监管要监管。政府要鼓励开放,先让多种金融服务模式进去。”云南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劲松说。
近日,国家又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无疑,多重政策利好,为社会金融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改革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未来的农村金融是更多地发挥移动金融工具和线下相结合的力量,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活和生产的借款需求,而且有闲钱了还能网上理财,想买保险也能一站式解决。”宜信普惠农商贷总经理许超说。
“还要改变当前信贷资金供给与风险保障服务各自为政局面,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王爱俭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