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农业部第五年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今年的活动中,农业部共派出108名干部深入全国27个省、区、市开展驻乡进村入户调查,他们下到基层、走进农村、遍访农户、广察农情,取得丰硕的调研成果。

山区土地流转也能激活现代农业

2015-10-28 21:15:31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农业部赴河北调查组

  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自2007年成立以来,通过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取得5万亩荒山荒坡的经营权,经过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建成了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民获益、金融支持、科技支撑,走出了一条太行山区荒山薄地生态治理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

  一是因地制宜,多种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200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刘海涛回乡创业,成立了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了实现山地的连片开发和规模化整合,刘海涛采取租赁、入股、置换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流转各类土地5万亩。为保障农户利益和园区长期稳定发展,公司与所有农户都签订了规范的流转合同,对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定。

  二是借力科研机构,建设稳产良田。对流转后的荒山荒坡动用大型设备进行大规模整治造地。采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发明的“隔坡沟状梯田法”,造出来的地中小雨能蓄、大雨能排、旱时能浇,旱涝保收。通过综合治理,葫芦峪实现了园区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设施配套化,确保土地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不仅使荒山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还有效增加了耕地。目前已经新造耕地两万余亩,通过验收2800多亩。

  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探索出了“大园区、小业主”的管理模式,将农民利益与园区利益拧成一股,通过“统”、“分”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实现了园区、农民共增收的良性互动。

  “大园区”就是依托公司对园区组织整体规划治理、连片开发,改善园区生产条件。通过统一组织实施主导产业、统一提供生产物资、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制定规范的管理规程、统一产品品牌、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难的问题。“小业主”就是在“五统一”的基础上,将已经栽植果树的山岭以沟、坡、片划分若干区域,与承包者签订管护合同,包干到户。 “小业主”每人可以管护50亩地,公司每年付给管护费2万元,收成按基数上交公司,高于基数部分公司计价付给承包人。园区实质上相当于一个家庭农场“孵化器”,既带动了农民就业,也避免了生产管理上吃“大锅饭”的问题。

  此外,园区采取“园区+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园区作为生产管理载体,负责农业生产和日常管理。公司作为法人企业和投融资主体,负责园区的规划整理、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葫芦峪生态农业合作社作为营销主体,注册了“百仙坨”牌商标,负责产品销售和成员的利益分配。园区、公司、合作社三位一体、互为依托,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

  四是发展循环农业,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农业。针对当前农业和养殖业脱节,农业缺少有机肥而养殖业又污染环境的问题,产业园区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还发展鸡、猪、牛、羊等畜禽养殖,畜禽粪便用来生产沼气,沼液、沼渣用来做有机肥和杀菌杀虫,目前基本形成了“牧草—畜禽养殖—畜禽粪便—沼气—有机肥—有机林果蔬菜—农产品加工”的循环产业链。园区将以名特优经济林果和高档养殖产品生产为基础,结合太行山东麓山岗薄地生态治理,以休闲旅游观光为拓展,将葫芦峪建设成集生产、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辐射和示范带动周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生态治理,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赴河北调查组供稿)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w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