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美丽经济”绽放浙江

2015-10-19 11:41:29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王雪梅 何晓霞 李锦华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个科学论断,为浙江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

  10年来,浙江省共创建1100多个农家乐集中村和特色村,农家乐经营户达1.45万户。农家乐的发展,不仅见证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辉煌成绩,更让“绿水青山”为众多浙江农民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最好诠释。本期聚焦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集中展示农家乐为浙江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带来的新气象新亮点,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实践依据。

 

  不负“青山” 得来“金山”

  “美丽经济”绽放浙江

  本刊记者 王雪梅 何晓霞 李锦华

 

  青莲环溪、畲家山寨、幸福后岸、岭上人家、披云寻瓷、七彩武亿……时间像一支斑斓彩笔,在浙江的版图上绘出了883个美丽的农家乐特色村,他们已然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0年来,浙江干部群众把美丽浙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农家乐的10年实践就是一个缩影,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科学论断的实践力量、发展力量和富民力量。

  走过10年的历程,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实现了从“点上萌芽”向“遍地开花”、从“单一吃住”向“多元经营”、从“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的“三个加快转变”。

  到2014年底,全省建成省级农家乐精品示范区14个,省级农家乐集中村225个;累计建成农家乐特色村883个,拥有各类休闲农庄2414个,农家乐经营户1.45万户,直接从业人员13.8万人,带动受益农民100多万人;2014年,全省接待游客1.75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与10年前相比,分别增长了5倍和10 倍。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记者穿行在浙江杭州、湖州、丽水、温州等地,处处山清水秀,草木馥郁,一批“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浙江大地遍地开花。

  青山绿水

  孕育出“美丽经济”

  2014年,“美丽经济”概念开始走热网络,其中有太多的浙江烙印。

  记者走进温州瑞安陈岙村,入眼一片美景:群山叠翠,山泉长流。这是昔日浙江的一个普通山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生产电瓷开关等低压电器、标准件等产品的家庭加工厂在陈岙村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由于家庭工业过度发展,陈岙村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众芳告诉记者:“用挥霍绿山青山换来的钱袋子,不会长久。”于是,2002年以来,陈岙人痛定思痛,在“短收益”和“谋长远”之间作出了抉择。

  近年来,该村两委提出了“退二进三”的发展思路,主动融入温州大罗山生态区规划,将陈岙定位为生态人居区。投入1000多万元,相继完成了小流域治理、村庄美化、坟墓迁移、旧村改造,大大改善了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了一个天然淡水湖,两岸的生态公园为它镶上了“绿色景廊”,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仅今年夏天两个月,水上乐园项目就为村集体增收260万元。

  从过去的卖开关到现在的卖风景,陈岙村10年之变,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在浙江最生动的实践样板。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发展生态精品农业战略的引领下,浙江几届省委、省政府十年接力,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立足省情、尊重民情、带着感情,不懈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潜力向生产力的转化。

  200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在安吉县召开第一次全省农家乐工作现场会,开启了浙江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浙江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各地全面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组合拳,为农家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10年间,浙江成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及省、市、县三级工作体系;确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农家乐专题推进会或现场会;设立农家乐发展专项资金。

  一系列指向明确、含金量高的扶持农家乐发展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2007年1月,省政府出台浙江首个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2011年8月,省政府再次出台《关于提升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优化规划布局、开发特质资源、扩大客源渠道、提升经营水平、加大投入力度等政策措施。今年,省政府又将出台新一轮的农家乐扶持政策。

  农家乐嬗变的过程,也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浙江各地按照“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身心美”的要求,把县域当作美丽景区来规划,把交通沿线当作风景长廊来建设,把一个个村庄当作美丽景点来装扮。“两山”绿色发展理念,从“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转变,推动着浙江全省各地的农家乐开一家旺一家。

  “近几年,浙江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家庭农场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经济发展处处长楼晓云介绍,“政策给力、扶持到位、市场规范、民众参与的合力作用成就了农家乐的发展。”

  走进永嘉县林坑村,造型玲珑剔透的木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古朴自然。依山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据村民毛昌河介绍,该村共有138户,民宿和农家乐经营户就有50多家。在永嘉山区,许多民房闲置多年且较为破旧,通过乡村民宿建设,不仅让农村闲置房屋“变废为宝”,让农民有了可观的收入,还让乡村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民宿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府对楠溪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早在1988年,楠溪江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永嘉县委、县政府就将楠溪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上了规划议程。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永嘉县编制了《楠溪江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控制楠溪江中上游发展工业。时至今日,楠溪江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未有松懈,一江秀水长流不息。永嘉县农办副主任林建杭告诉记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县政府对楠溪江流域6个乡镇实行财政生态补偿,不让因保护生态而牺牲发展机会的地方吃亏。

  从起步的“烧土菜、卖山货、玩棋牌”到如今的“卖生态、卖体验、卖文化”,从当初顺势而为的新兴产业到如今的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龙头,从传统的“进农家、吃农饭、干家活、住农家”到如今的打造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升级版……“富民、创意、文化、智慧、全产业”的升级版农家乐遍布全省。在丽水、衢州等山区,有依托良好生态和森林资源的“林家乐”;在嘉兴、湖州等平原地区,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庭院式“农家乐”;在舟山、宁波等地,则有观海景品海味的“渔家乐”;在湖州德清等地,还有风味独特、外国人经营的“洋家乐”。

  今年8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天台县后岸村召开了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工作现场会,会议提出,全面启动打造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升级版,全面提升农家乐的发展规模、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营效益,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达到2.5亿人次,经营收入达到500亿元;带动就业100万人、农产品销售200亿元,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接近10%,带动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以上。

  三产融合

  农民尽享“生态财富”

  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风生水起的农家乐不仅仅是展示今日浙江的“金名片”,而且是浙江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和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涧石听泉、香溪观瀑、飞来奇石……炉岙村作为坐落在国家级4A景区龙泉山山半腰的一家旅游村落,很难让人相信十年前曾是龙泉最穷的山村之一。当年村里人并没有意识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他们带来的福利,反倒因为山区道路不便,成了信息闭塞、生产落后之地。

  “靠山靠水是靠不住的,如果不开动脑筋,经营山水,守着青山就是守着穷”。炉岙村委会主任季永建告诉记者,村里有48户人家、182人,过去每年农历8月份到第二年清明节,大部分村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2005年,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炉岙村改变发展思路,5月1日,第一批6家农家乐正式开张。看到农家乐的生意兴隆,村民的积极性也自然高涨,开办农家乐的户数、规模都在逐年递增。截至目前,炉岙村共有21家农户挂牌营业,其中9家被评为三星级经营户,该村接连被评为美丽乡村浙江省最佳自然生态村、农家乐特色村,每年吸引上海、杭州、温州等地10万多人次,农家乐收入超过千万,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村民告诉记者,每年夏天,整个村上的农家乐几乎天天处于爆满状态。

  眼中是绿水青山,口袋里是“流金淌银”,炉岙村的成功转型,吸引了村民返乡和外来人员打工,成功探索出山区传统种植农业向休闲观光旅游业转型的有效模式。

  曾经“一年要吃半年杂粮、村民穷得叮当响”的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靠经营农家乐,每年有1000多万元的营业收入,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

  农家乐不但造就越来越多的“绿富美”,更为美丽乡村建设添了新动力。去年,开化县龙门村完成民居立面改造,统一的徽派风格搭配仿木护栏让人耳目一新,村里还对村民进行培训,并与旅行社合作接团……这个开化县最北的村庄接待游客数比上一年增加了20余倍。

  在遍布全省的一个个美丽乡村,休闲观光、摄影写生、寻根探史蓬勃兴起,民宿避暑、运动探险、养老养生大受青睐,越来越多的农家乐实现了“把风景变成了产业、叶子变成了票子”。

  当年靠打石板为生的穷村庄——天台县后岸村如今已成功跻身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委书记、省长都为这个村子点过赞。仅3年多时间,农家乐全面开花,村民们从中掘到一笔可观“生态财富”,村集体经济从完全空白提升至年收入160余万元,户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全村旅游经济实现收入1400余万元。

  乡村旅游不但带给游客新体验,更让农家乐“承一启二”、“接二连三”向全产业链延伸。建德红群高科技草莓采摘基地骆红群告诉记者,他的梦想是建成一个草莓博物馆。目前他的基地草莓种植规模200余亩,种植、加工、销售草莓于一体,近几年依托草莓发展采摘游、草莓科普知识、婚庆、儿童乐园等休闲娱乐,他们还向“第四产业”延伸,把基地建成了草莓体验教学的课堂。据介绍,基地每年接待游客1.5 万人次。

  如今,越来越多的“骆红群”们在建设农家乐时,自觉地把发展生态旅游考虑在内,不仅可以吃饭、喝茶、住宿,还可以走进大棚果园体验农事耕作之趣,感受周边景区之美,最后还可以带走纯天然的特色农产品……一二三产融合,打造了一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农家乐综合体”,农户独享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利润。

  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正在加速成型,一条日渐完整的农家乐产业链正在加速打造。农家乐,正成为浙江现代农业新龙头。

  “美丽经济”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浙江城乡居民生活,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凭借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浙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花果经济、苗木经济。在浙江,几乎每个县都有特色农产品,且多具规模,形成了品牌效应,从几元钱的竹笋,到几十元的山核桃,再到上千元的茶叶,涵盖各层次的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已经在浙江逐步发展起来。

  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有乡村旅游点2336个,2014年营业收入达141.2亿元。农家乐发展的10年间,浙江省农家乐旅客接待量、营业收入每年都保持23%以上的高速增长,已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尽享生态红利的农民,又如何带领农家乐跑出“加速度”?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摒弃“单打独斗”的一家一户模式,向抱团发展转变,打开共创共富的新局面。天台县后岸村以村办农家乐为龙头、户办农家乐为集群、实行公司化运作,统一宣传营销、统一分配客源、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内部管理。建德市以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为目标,形成了草莓、畜禽、茶叶、药材四大优势产业和一批农业精品园,创建全国首个乡村旅游品牌——建德果蔬乐园,真正实现“农夫山泉故乡,果蔬采摘天堂”。

  “美丽乡村”孕育出多彩多姿的“美丽经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得益彰。仅2015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农家乐已接待游客9783万人次,营业收入92.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和18.99%,现在农家乐正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秋季高峰期。

  搭建“绿水青山”

  通往“金山银山”的桥梁

  “美丽乡愁要落脚在乡村里的一棵树、一座桥、一道菜、一处房,一首歌。”丽水市农办郭曙明认为,以“农”为根,以“家”为形,以“乐”为魂,以“文”为道,是农家乐的经营和发展之道。

  如何搭建起“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桥梁?

  “绿水青山”不能只停留在“山山水水”。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地打开视野,他们用陌生的眼光、用游客的眼光、用创意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发现那座山、那条溪、那方水、那棵树、那片云、那块地背后蕴藏的致富资本;不断地发掘一个古村落、一面黄泥墙、一条石板路、一间空猪圈、一件旧家具、一张老照片背后凝结的美丽乡愁;不断地发展家风纯正、民风淳朴、乡风文明、村风廉洁背后无形的生产力。

  从经营山水到经营乡愁转变,从卖风景到卖文化拓展,农家乐的内涵不断发展,赋予这片绿水青山以新的生机和活力。

  德清西坡山乡度假村的“乡村民宿”,每年大约有2000万元的营业额,售价最贵的一间房是当年的猪圈改造的特色房。在桐庐县荻浦村,来自城市的游客除了欣赏美丽乡村的田野风光,很多人会在村里的牛栏咖啡点上一杯咖啡、留下一张合影。牛栏咖啡从荻浦村几间废弃的牛棚改建而来,如今已经成了荻浦乡村游的新亮点。

  从废弃闲置到新妆上阵,越来越多散落于乡间的旧农房,经创意之手变身古色古香的浙派新民宿。

  云和畲乡风情的农家小院、舟山朱家尖的渔家乐、莫干山下的“洋家乐”……正是这些新型民宿,通过把精致小屋安放在绿水青山之中,让农家乐有了更生态、时尚的文化体验。

  浙江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越来越多的农家乐着眼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并转化为发展资本。

  近几年,浙江的农家乐把农耕文明、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村生活、民俗文化等乡土性元素和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经营服务规范、产品网络营销、从业人员技能等功能性配套,结合起来,大批“内土外洋”的“创意农家乐”、“文化农家乐”涌现。

  走进景宁畲族自治县,人们都会被浓浓的畲乡氛围所感染。景宁近几年深入挖掘畲族传统文化,在创办农家乐中加入更多的“畲”味。伏叶村是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山乡凤珠农家乐主打“畲寨风情”牌,让游客吃畲家饭、住畲家屋、享畲家乐。记者在这里见到,香喷喷的畲家“豆腐娘”和“土家猪肉”吸引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前来午餐。2014年伏叶村接待游客数达16万人次,同比增幅46.5%,营业收入达330万元,有效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实现了群众增收致富。

  温州岩头镇的苍坡村依山傍水,依“文房四宝”布局,笔街、笔尖直指西面笔架山。这个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了保护历史建筑,永嘉县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划出35亩土地让农民盖新房建设苍坡新村。而在古村内,主要通过古建筑抢救修复、拆违、污水垃圾集中处理、三线地埋和立面改造等工作,还原了历史文化村落原始面貌。永嘉县政府还将投入近5000万元,建成连接苍坡村、岩头村、芙蓉村等古村的交通绿道,打造美丽古村建设的精品线路。同时还积极鼓励农民大办民宿,“一个房间按照青年旅舍的标准打造,我们补贴5000至1万元。”林建杭向记者介绍。

  如今,浙江农家乐正在与“互联网+”发生深刻联系,成为互联网+农业的新蓝海,推动农家乐智慧化。衢州市就推出“移动掌上农家乐”,深度整合开发景点、饮食、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多种资源,利用微博、微信、政务网等渠道实现多方分享互动,让游客“手指一动”就可以轻松实现“私人订制”农家之乐。诸暨市丰周村18位农家乐业主组成联盟,搭上网络快车,不仅在百酷网和淘宝网开设网店经营农家乐,还在网页上销售自产自销的时令蔬菜和土特产。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浙江探索实践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完美答案,写在了每一条的河流中,每一棵古树上,每一座的民宿里,每一顿农家饭桌上,每一亩采摘园中,更写在每一位村民的笑脸上……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舟山调研时,走进袁其忠家的农家乐小院说:“你们看,这房子多干净啊,下次来了咱们就在这儿住。”同时,他还强调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c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