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一生深耕在“农口”

2015-10-10 10:17:09       作者:黄海蕾

  昨天凌晨6点20分,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逝世,享年102岁。杜润生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他曾带领王岐山、陈锡文、周其仁等起草了关于农村工作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为推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

  强调稳推农业合作化

  提出“分阶段土改”的主张,得到毛泽东充分肯定。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89年离开工作岗位,杜润生一直深耕在“农口”。

  进入农业领域之初,杜润生提出“分阶段土改”的主张,即先普遍发动群众,剿匪反霸,建好农会,再转入分配土地,曾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

  1953年,杜润生上调北京,担任刚成立的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一职,邓子恢任部长。按照毛泽东的设想,成立农工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推行后来的农业合作化。然而在农业合作化的问题上,邓子恢和杜润生都主张合作化不要太着急,在执行中,也一直强调“稳进、稳进”。

  杜润生认为,土改之后,农民才从地主那里获得土地,成为自己的财产,自然要求独立自主地经营发展。即使贫农有生产上的困难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私有权拱手相让。

  起草5个“一号文件”

  带领王岐山等起草文件,试行包产到户得到邓小平赞同。

  1979年,杜润生入住北京西皇城根南街九号院,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研究。就是在九号院内,杜润生带领王岐山、陈锡文、周其仁等一批年轻人,起草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在1980年代,他们引领了如火如荼的农村改革。

  1980年在中央长期规划会议上,杜润生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这个建言得到时任副总理姚依林的支持,随后邓小平也发话表示赞同——在另一次谈话中,邓小平还赞扬了安徽肥西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的大包干。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省市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多数与会者不同意杜润生起草的“只要群众要求就允许包产到户”这条原则。

  1981年春夏之交,杜润生组织了17个联合调查组,分赴15个省份调查包产到户。来自安徽的调查组报告说:“包产到户是农村的曙光,中国的希望。”这一年全国有161万个生产队包产到户,占生产队总数的32%。

  1982年,杜润生所在的研究室根据中央精神起草了一锤定音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结束了包产到户长达30年的争论。

  先进思想影响年轻人

  出台诸多影响农村经济改革措施,曾与习近平亲切交流。

  在西皇城根南街九号院,杜润生先后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在他的带领下,出台诸多影响巨大的农村经济改革措施,九号院也因此闻名于外。其实,这与九号院不拘一格用人才、无级别概念发表意见以及重视调查研究的氛围不无关系。

  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翁永曦就是因才被重用的干部之一。1982年的某一天,翁永曦被杜润生叫去谈话。他忽然被告知,自己已被中央任命为农研室的副主任了,就这样当年只有34岁的翁永曦从一名普通科员成为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最年轻副部级干部。

  当年,杜润生创造性地在九号院采取了小组制的安排,组是一个局级单位,但是年轻人可以当组长、副组长,局级的老同志可以当组员,各地的这些准备提拔到省级岗位上的干部也被安排到组里跟大家一块搞调查研究,而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所有人发表意见都是没有任何级别概念的。

  杜润生的一个过人之处是没有山头却门生众多,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指向,在当时吸引和聚合了许多有抱负的年轻人。

  曾长期在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过的王岐山、陈锡文、杜鹰、林毅夫、周其仁、翁永曦、王小强、张木生、温铁军等自不必说,1982年,习近平去河北省正定当县委副书记、刘源到河南新乡当副县长也与杜润生进行过亲切交流。

  年过90岁仍要求参会

  为参加农业会议讨论失聪后要求手术,晚年坚持每天看报。

  1989年,76岁的杜润生正式退休,但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着农民。他很多次提到自己的两大愿望,一是让农民享有国民待遇,二是建立农民协会。1986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中顾委委员的杜润生曾向邓小平表达他的愿望,在20多年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杜润生依旧在呼吁他的两个愿望。

  在2005年前后,年过90岁的杜润生依旧要求参加农业部有关会议,后来,耳朵失聪的他根本无法与现场参会人员交流,不得不放弃参会。

  杜润生曾找到自己的门生,称给耳朵做个手术。门生们商议后,考虑手术可能给老人带来生命危险,最终放弃。

  虽然不能参加会议,杜润生仍然坚持每天看报纸,一生关注中国农村发展问题。

  □评价

  “他远见卓识又一辈子从实际出发”

  “他拥有厚实的农村、农民和多方面的知识,但一辈子注重调查研究,对新情况、新问题永远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远见卓识,又一辈子从实际出发。由于这些合金般的品格组合,使杜老拥有无与伦比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协调力。杜润生先生当然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代表性符号,不过他更是遵循实事求是路线研究农村问题的光荣传统和团队的灵魂。”

  ——经济学家周其仁

  “每个吃饱肚子的人都不能忘了他”

  “我与杜润生的接触主要在国际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当时,无论是考察外国农村经济发展经验,还是接待外国来取经的人员,都是杜润生主持。在农业问题的国际交流方面,杜润生是历届高官领导中最重视的,也是最值得尊重和赞誉的。在我的眼里,杜润生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他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每个吃饱肚子的中国人,都不能忘了杜润生。”               ——国务院参事刘志仁

  ◎注:本稿件参考《九号院的年轻人》、《“三多三少”杜润生》、《杜润生:烈士暮年情牵“三农”》等文。

  □简介

  ◎杜润生出生于山西太谷阳邑村。中国经济学家、资深农村问题专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1949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提出分阶段土改主张,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

  ◎1952年,调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任秘书长,兼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争论中,支持邓子恢“稳步前进”的主张受到点名批评,被解除职务。

  ◎1966年“文革”开始后,被停职检查,受到冲击迫害。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平反。

  ◎1979年,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研究。

  ◎1980年,提出可在贫困地区全面推广土地家庭承包,其他地区也可以因地制宜。

  ◎1981年,受中央委托主持起草《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包产到户的合法性,肯定了责任制长期不变,得到邓小平和陈云的高度肯定。

  ◎1982年元旦,由杜润生起草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成为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此后,杜润生多次接受中央委托,主持多个农村政策文件的起草,为关于农村工作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作出重大贡献。

  ◎198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倡导和推行做了大量工作。

  ◎1989年后,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先后撤销。杜润生离职后,继续从事农村经济和政策研究。(京华时报记者 黄海蕾)

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c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