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乡村教育如何走出困局

——乡村教育现状调查

2015-09-28 07:58:10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韩超

  编者按: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了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发布之际,本刊记者深入广东、江西等地农村调查乡村教育,在见证乡村教育艰难现状的同时,也看到乡村教育破解困局的希望。

 

 乡村教育如何走出困局

  ——乡村教育现状调查

  本刊记者 韩超

 

      学生减少,“几人校”增多

  2015年6月8日,江西省井冈山市罗浮镇湘洲村教学点。

  早上7点,王隆准时来到学校,打开学校校门,迎接自己学生的到来。“原来这里是一所完小,但是随着村里孩子的减少,现已变成一个教学点。这么大一个学校,其实,只有5个学生,老师也只有我一个。”王隆一边忙着打扫学校庭院,一边和记者聊天。

  23岁的王隆是湘洲本村人,2013年毕业于吉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班。

  “我是定向师范生,也就是说,去师范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我毕业后回这里工作。”王隆说,“其实能回到自己村子为教育发展做点事,是我最高兴的。”

  王隆介绍说,他所在的教学点只有一、二年级,其中:一年级3个学生,二年级2个学生。他在这里既是教学点的负责人,也是教学点的全科老师, “数学、英语、语文、体育和音乐都是我一个人教。孩子们上三年级的时候,就要到镇上读小学。”

  湘洲村到镇上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所以王隆认为,这个教学点还是很必要的,至少能让孩子大点了再去镇上上学,每个村有一个教学点也是受村民欢迎的。 “镇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教学点,但是,那些教学点大多有三四十人,只有我这个教学点仅有5个学生。”

  像王隆这样的“几人校”在全国并不是少数。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一位当地人告诉前去采访的记者,无论村落多偏僻,只要山沟沟里能够看得到飘扬的国旗,那就一定是所小学。全县171所村小学就这样散落在山沟、山腰乃至山顶。

  在金寨县张冲乡黄畈村沿河小学教学点。一方空地成了操场,摆着乒乓球台;五间平房分别是教室、餐厅、厨房、厕所以及办公室,若不是国旗以及围墙上的标语,让人很难相信这个比普通农家大不了多少的地方,竟然是一座拥有29年历史的学校。

  学校唯一的老师徐翠云告诉记者,学校的老校址在山上,面积大也很气派,如今学生少了,学校就搬到山腰,把曾经的操场改成了教学点。教室里只有6张书桌和她的6个学生。

  “现在不是行政手段撤并学校,而是保不住。”今年3月,山西省武乡县教育局局长关国庆曾向记者坦言,“全县100所小学里,有58所是教学点,7名学生以下的有38所,最小的教学点只有1个学生。国家禁止盲目撤点并校后,武乡县对农村小学能保则保,但每年仍有20所自然消亡。”

  “城满、乡弱、村空。”这是国内众多教育专家在谈到中国农村教育现状时常用到的词语。专家们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人口政策的作用显现,人口出生低峰时的孩子到了上初中和小学的年龄,适学儿童数量本来就少;二是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外出打工等途径,把孩子带到城里借读。

  “孩子少了,国家投入多了其实也是一种浪费。”采访中,一位乡村学校负责人直言不讳。

  

  教师队伍需要“新鲜血”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地处广东粤北地区,与江西省赣州市接壤,属广东省特贫山区。位于105国道旁的上坪中学是该镇唯一一所初级中学。

  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近三年来,该校的教学成绩一直位居全县前三名。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还开设了书法课,成为全县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即使是这样,校长谢永晴仍然有自己说不出的苦恼。

  “目前,学校有700多名学生,83名教师。所有的教师都是大专学历以上。其中,有1/3是本科毕业,但这些教师的本科学历,大都是工作之后进修的。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虽然是符合上级要求的,但教师学历偏低还是会影响学校发展的。”

  谢永晴说,学校教师的组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前些年大中专毕业直接分配来的,另外一部分是1993年民办教师转正的。因近十年没有进过新教师,所以教师的整体年龄偏大:50岁左右的要占到60%,其余的都是40~50岁的。老教师有老教师的优点,比如教学经验丰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但也有不利于学校发展的因素存在,比如,老教师教学时间长了,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倦怠情绪,如何激发这些老教师的教学激情,是学校经常要考虑的问题;另外,当年的老教师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而培养的,大都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的教师,而体育、美术、音乐教师明显不足,所以,学校开设这些课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队伍还是要注入新鲜血液的,只有‘老中青’合理搭配,教师队伍才能保持活力。”

  新镇小学是距离上坪中学不远的一所完小。在新镇小学,记者了解到,近几年,这所山区小学在硬件建设上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学校有电脑室,电教平台,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就可以听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教师的讲课。

  “但这不能弥补学校教师少,专业教师缺乏的现实。”新镇小学校长谢伟雄说,“学校有200多学生,只有10名教师,所有的老师都是全科教师,身兼数职。而10名教师中,全日制大专毕业的只有2名,其他教师的大专学历都是工作后进修的。”

  谢伟雄说,自己是学校的校长,但也是任课教师,他担任着一个年级的数学课,而学校的教导主任兼着数学和语文两门课程。“在10名教师当中,除了一名体育教师之外,音乐、美术教师没有,孩子们上一节正规的音乐、美术课成了一种奢求。”

  作为小学高级教师的谢伟雄,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他慨叹:“想想上世纪80年代,很多学校象棋小组、书法小组、体育小组等都很齐全,到现在却开展不起来了。”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此有过深入的研究,他说,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乡村学校的师资大多是聘请的临时代课教师,而且待遇很低,根本留不住人。还有很多课程开不起来,比如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基本上是没有专业教师教,或者由其他非专业老师代课。

  “目前,据我们统计,我们学校的学生有40%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大都难沟通,难交流。”谢伟雄说,他们一直要求放学的路上学校教师多关心留守孩子,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但是,由于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知识,所以效果并不明显。“当前教育系统的情况是,好的学校有竞争力,选择教师的余地大,而像我们这些山区学校竞争力小,很少有学历高的专业人才愿意来。因此,只有国家出台一定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才能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随着生源减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日渐凸显,被迫全科授课的教师越来越多。不仅如此,新鲜血液的缺失,使得教师队伍日渐老化。在愈发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些教师已经很难适应教改的新要求。”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邬志辉说,从年龄结构上看,乡村小学50岁以上教师占比22.75%,而城市只有4.65%,“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乡村31~50岁的中年教师仅占42.97%,远低于城市学校72.67%的比例。

  对此,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目前,我国农村教师补充难、补充质量不高,是乡村教师队伍长期以来面临的难题。

 

  教师待遇低,评职 “难上难”

  “教师待遇偏低造成的教师流失严重是农村教育痛中之痛。”采访中,不少农村学校的校长和教育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高云是河北省中部某乡村中学的音乐教师。1998年,她师范学校毕业后便来到了现从事教学工作的学校。工作已经18年的她,月工资只有2500元左右,职称也依旧是十几年前的初级职称。“这些年,一起工作的一些同事都通过各种关系,到城里教书了,基本上是来了新的,走了老的,真有点像‘割韭菜’,而且每次有人调动,同事们的心里就波动,影响正常的教学。现在回想下当年一起分配的同事,留在农村的已经所剩无几了。”

  高云的学校其实离县城只有10公里路,而且学校就在公路旁,从学校到城里,开车最多十几分钟的时间,谈到很多同事为什么还要往城里调,高云给出了这样的说法:首先,虽然城乡教师工资是一样的,但城里的学校,经费宽裕,经常以各种名义发放一些补助,一个月大约要高出农村五六百元;其次,城市里的教师有更多参加各种业余比赛的机会,如果比赛获奖,在评定职称时可以加分。“我一个班的同学,就是因为参加了地市的歌咏比赛获了奖,评定职称时加了5分,就顺利地评上了中级。”而在农村学校,评定中职的名额少,多年来她连申报的资格都没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教师岗位变得越来越不具有竞争性,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具有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较差、升迁机会少等次要劳动力市场特征。”邬志辉指出,从工资上看,省会城市小学和初中教师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2799元和3331元,而乡村教师平均只有2343元和2305元;从工作量上看,城市教师平均每周上课13.6节,而乡村教师平均每周课时为18.5节;从职称晋升上看,城市小学和初中教师评上小学和中学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龄为40岁和45岁,而乡村小学和初中教师却要等到46岁和51岁才能评上高级职称。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庞丽娟曾在多个场合公开指出,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地理环境以及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师不仅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工作负担重,而且待遇仍然普遍较低。“据我们近两年在全国范围的调研,月工资基本在2300~3500元间,这一状况严重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不去、留不住,补充困难、流失严重的现状。”

 

  补齐“软件短板”,

  农村教育发展有望

  师资问题是农村教育工作的“短板”,一直被各方关注。

  “长时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聚焦在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上,放在规模扩大和提高入学机会上,而缺乏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缺少对教师队伍建设及其质量的重视与投入,致使农村教师的待遇、社会保障等重要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有效的解决。”庞丽娟说,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以上亟需深入破解。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也是长期关注农村教育的专家学者,他认为,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提高的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关键是农村教师水平的提升,因为在所有的教育要素里面,教师是最关键的要素,设施差一些,有好教师往往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教育质量。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如果月薪达到4000元时会有79.4%的师范生愿意去农村任教,月薪达到5000元时会有70.6%师范生克服困难到边远艰苦农村任教。显然,提高教师待遇,是吸引年轻教师下乡从教的最有效举措。

  对此,庞丽娟建议,首先要在现有教师基本工资收入2千多元基础上,提高一半即1千元左右。其次,抓紧研究出台“国家艰苦边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制度”。“越在艰苦、偏远的地区从教,津贴应该越高。而且,该津贴对岗不对人。若一直在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从教,则永远可享有。”

  “原来老师们都想方设法往城里调,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少了。”谈到教师队伍稳定的话题,上坪中学谢永晴校长说 ,这个转变缘于从2013年开始,财政每个月给乡村中小学教师550~1150元的补助。补助让教师得到实惠的同时,更让老师们感觉到了政府对乡村教师的尊重和重视。

  “当然,留住乡村教师仅仅依靠发补助还是远远不够的,也要有制度上的激励。”谢永晴校长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了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等措施,看得出党中央、国务院是在深入了解农村教育现状的前提下制定的,非常有针对性,可以说是给农村教育的一剂‘强心针’和农村教师的一粒 ‘兴奋剂’,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师的队伍建设,必将有深远的影响。”

  朱永新则认为,应该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农村教师的素质,要鼓励城市的学校和农村的学校结成对子,城市的优秀教师和农村的教师结成对子,要给农村的教师创造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编制水平。

  仅仅是物质留人,政策还是不完善的。庞丽娟说:“在我国依法治国背景下,应切实落实教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弘扬与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教师不只在意工资水平,还在意专业发展、尊重和认同、职称晋升、子女教育等方面。”邬志辉的想法和庞丽娟有不谋而合之处。邬志辉认为,要实现大量优秀教师自愿选择去乡村任教,让乡村学生也能享受到有质量的教育,必须要为乡村教师岗位提供足够好的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和发展机会,给予全方位的特殊支持。他建议设立农村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秀津贴,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要确保乡村教师有充分交流、锻炼的机会。”许涛说,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升乡村教师的水平,主要举措有三方面:一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要让学校人变成县管的人,这样才能保证校际之间的交流从制度上得以实现;二是下一步推动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交流方面还应该百花齐放,方式上应该采取符合当地的各种情况和方式,比如说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各地创新提出的有效方式,我们来全面推动教师的交流。三是鼓励一些在我们城镇退休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去巡回支教,他们去引领乡村教师的成长,把他们好的经验、好的理念、好的方法和乡村教师有一个很好的交流。

  “学校是教师的家园,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例如尽最大可能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尽量在学校的所在地附近解决年轻教师的婚姻问题。如果收入、事业、爱情都在一个地方,那么这名教师的心就在这个地方。”采访中,一位基层校长这样坦言。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w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