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进极大提高效率、提升品质,但价格和收益的保障才是农民投入绿色生产的最强动力。在北纬47度、全球三大块黑土地之一的海伦市,原野食品以富硒有机的高品质农产品赢得市场认可。如今,原野食品通过在原料生产、产品加工、青贮饲料、肉牛养殖、有机肥料这五大环节相互借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生产,成功打造了富硒有机循环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绿色经济,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赢。”海伦市农委负责人非常看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以加工、销售富硒冷冻粘玉米起家、成立于2003年的原野食品,依托海伦市新北香粘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合丰家庭农场,如今已拥有上万亩固定种植玉米基地,有机富硒甜糯玉米种植面积达5000亩。原野食品董事长曹中军向记者介绍:“基地施用有机肥,每年放置两次赤眼蜂进行生物防虫,玉米收获到公司加工,年可产速冻玉米2000万穗。”目前,原野食品还下辖原野养牛专业合作社、原野秸秆饲料厂、原野有机肥加工厂、华联商贸公司等企业,分别承担了青贮加工、有机肥生产、产品销售等业务,有力承托了包括种植、加工、冷链销售在内的全产业链循环农业的运行。
原野食品建立了标准化养牛场,由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现已入栏肉牛500多头,扶持160多户农户养牛。“农户带牛入社,牛在社里统一喂养,增值部分合作社和农民按比例分成,农户还可在社里务工,平均年收入2万多元。”曹中军介绍说,种植基地产出玉米后遗留大量的干、湿秸秆资源,原野公司利用这一优势,建设饲料加工厂。“将玉米秸秆进行清理切割、装填入窖,添加纤维素酶及发酵剂等加工处理,经过发酵,过去被浪费的秸秆成为柔软多汁、适口性好的青贮饲料。”与此同时,肉牛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经自然发酵后进入肥料厂加工变成有机肥料,返回种植基地培肥地力。
原野有机肥厂以养牛场粪便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肥,日处理粪便30吨,年生产量达到1万吨。“我们把生产出的有机肥还田,就真正实现了‘种植基地-食品加工-秸秆饲料厂-养殖场-肥料加工厂-种植基地’产业链闭合的生产模式。”海伦市农业局长韩英超告诉记者,在此模式下,资源得到整合,大量的秸秆变废为宝,实现升值,环境得到净化,各产业的产品和副产品,都成为企业的生产原料,免去了中间环节,成本得到压缩。
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余,原野食品的循环农业之路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走进原野食品的生态观光采摘园,记者看到附近村屯的20多位农户正在伺弄大棚里的蔬菜。“我们几个常年在这儿打工,负责采摘园里50栋大棚、4个温室,还有200多亩裸地的农活,我们家两口子一年能整个4万多块钱。”刘凤华告诉记者,在采摘园打工是周边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以产业扶贫为途径,以流转土地、合作经营和吸纳农户务工为手段,原野食品带动农民双向增收。据了解,目前原野公司已扶持农户1260家,其中贫困户1110家,扶持贫困人口415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