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吉林省玉米加工转化情况调查

2016-07-28 10:28:33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明国 王锋 才新义

  吉林是我国玉米产量第二大省,玉米种植比重位居全国第一。2000年以来,全省实现粮食“十五连丰”,从300亿斤增加到700亿斤,连续跨越了5个百亿斤台阶;农民收入“十五连增”,从3000元增长到11000元,连续跨越9个千元台阶,玉米生产和加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6年5月,笔者赴吉林省就玉米加工转化问题进行专题调研。通过集中座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当前形势下玉米加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因素及下一步思路举措,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产业发展面临“三个双重”问题

  (一)高产能高库存双重挤压。从产能看:2015年,吉林省玉米产量再攀新高,达到561亿斤,接近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0%;2016年,受国家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下调和“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政策影响,玉米种植面积统计数据虽然有所压缩,但产量不一定减少。地方干部形象地表示,农民种植玉米已成为习惯,“种到头、种到边,遇到电杆走三圈”、“背着双手看秤、坐在炕头数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加之原来隐瞒的“黑粮黑地”较多,今年气候条件好、苗齐苗壮超历史,玉米依然面临着“丰收乃至增产的危险”。从库存看:截至今年4月30日临储玉米收购期结束,全省累计收购玉米1062亿斤,其中国家临储玉米906.7亿斤,占玉米收购量的85%以上;全省累计玉米总库存1906.2亿斤,达到年总产量的3.4倍;全省国有粮库、其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作社粮食总收储能力2000亿斤,目前仅玉米就已令库容接近极限。由于临储粮要求顺价销售,加上仓储费用、出库费用,即使剔除加工企业享受到的目前150元/吨的补贴政策,国储玉米价格依然明显高于市场价,导致流拍成为常态。地方干部和农民群众忧虑,100天后,新玉米上市,即使托市收购,也将面临“无库可存的危险”。

  (二)低价格低替代双重挑战。推进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是吉林省农业发展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而现在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玉米库存高企,特别是价格走低严重影响农民收入,逼迫不得不调;但另一方面,当地可替代玉米种植、能保障农民收益的大品种作物很少,想调却难调。从玉米价格看:受长期临储托市影响,目前吉林省玉米价格每吨分别比中原地区、国际市场、产成品价格(含运费)高出300元、396元、250元,形成了“三重”倒挂的局面。2015年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26元,增长5.1%。去年底玉米临储价格由1.12元/斤调整到1元/斤后,直接导致全省农民收入减少70亿元,人均减收570元,人均纯收入增幅减少5个百分点。假设去年完全取消临时收储,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就会是负数。目前吉林省的玉米市场价为0.85元/斤,照此测算,如果没有托市收购,再不抓紧调整种植结构,今年当地农民收入增长将面临极大压力。从玉米调减后的替代品种看:今年吉林省虽然下决心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但调减面积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比重还不到6%,特别是替代品种显得少而散。据统计,今年吉林省调减332.7万亩籽粒玉米改种其他作物,其中水稻调增33.3万亩,大豆调增71.2万亩,杂粮杂豆调增58.7万亩,花生调增39.3万亩,鲜食玉米调增11.4万亩,蔬菜调增10.9万亩,葵花调增9.8万亩,马铃薯调增6万亩,饲料作物调增80万亩,小麦等其他作物调增11万亩。地方农业部门干部说,“我们已经使了‘圆劲’,但调整的效果心里还没有底,压力极大。”

  (三)加工难销售难双重阻碍。调研中,地方一致反映,调结构、去库存、提效益、增收入,说来说去,当前最要紧的是要给玉米找到好的出路,但加工和销售形势都很不乐观。从加工看:吉林省有22家玉米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能力124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加工能力的16%;主要产品淀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4%,燃料乙醇产量占26%,氨基酸产量占37%,酒精产量占40%。如果这些企业都能够满负荷生产,即使不考虑其他因素,吉林省玉米库存也不至于出现严重积压的问题。但是,由于价格持续倒挂,自2012年以来,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加工量连续下滑,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多数玉米深加工企业无法满负荷生产,实际加工量不足加工能力的60%,部分企业出现停产。2015年,在22家玉米深加工企业中,停产企业一度达到14家。不少地方干部和企业老总表示:“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开工不开工都存在资产折旧、人员工资等运营成本,开工有亏损,不开工也有亏损,停产实属无奈。”多数企业还反映了融资贷款难、新粮集中上市时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加工转化。从销售看:由于我国自2007年至今,一直延续的是限制玉米出口政策,如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出口配额管理制度等,吉林省2009年-2013年,仅出口玉米原粮2次192.8吨、8万美元,年均仅出口38.56吨、1.6万美元,微乎其微,仅相当于最高年份2003年1167.4万吨、10多亿美元的百万分之三和百万分之十六;近两年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也由4亿美元左右降至2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受价格倒挂影响,吉林省玉米流通在国内市场也基本上是“只进不出”,形成“堰塞湖”效应。除了原粮以外,一些玉米加工品也存在着明显的销售困难。吉林大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2003年发展赖氨酸项目时国内仅此一家,产品每吨售价高达3~5万元,效益十分可观,但仅仅几年后,在国家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下,各地一哄而起、盲目建设,导致恶性竞争,产品目前每吨售价仅有4000多元。目前全国赖氨酸产能已达230万吨,而总需求仅为150万吨。吉林省食用酒精和燃料乙醇生产能力达到259万吨以上,产能居全国第一,如果满负荷生产,能够消化原料玉米780万吨以上,2012年之前在国内市场一直占据绝对优势,但此后由于政策调控,吉林酒精产能受到抑制,而其他地区酒精产业却不断扩张,极大削弱了吉林酒精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导致目前开工不足30%。

  二、积极因素正在显现

  玉米产业是吉林“安天下”的产业,当地干部群众一致认为,保持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是天大的事。当前,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爬坡过坎的时间节点。综合分析,玉米生产调结构单纯靠“堵”没有出路,受价格影响,原料去库存单纯靠“销”也很不现实,唯有推进加工转化既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是促进玉米产业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调研中,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表现出的一些积极因素,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一)企业生产回暖,加工促库存消化作用正在显现。面对企业大面积停产的严峻形势,吉林省在财政收入增幅持续下滑、2015年仅为2.2%的艰难条件下,克服困难、果断出手、精准发力,帮助加工企业脱困。2015年以来,累计补贴加工企业16.9亿元,其中国家补贴1.5亿元;以奖励形式为企业向国家电网支付电费0.63亿元。这些政策实施后,生产运行的规模以上企业由8家增至14家,其中9家盈利;2015年,22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加工转化玉米993.9万吨,完成产值339亿元,销售收入317.6亿元。玉米加工企业一致表示:“目前企业无库存,农户无粮售,唯有国粮‘趴库’;只要国粮趋近市场价销售,企业能够基本达到盈亏平衡点,我们将全力开工、满负荷生产,帮助国库减负也不是啥大事。”

  (二)突出市场导向,加工促结构调整作用正在显现。调研了解到,吉林各地在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上,高度重视加工的引领带动作用,看市场脸色行事,调增的产品大都有一个或多个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以合作生产或订单形式销售。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玉米加工10年以上的老企业,近年来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开始大力发展鲜食玉米加工,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开发出鲜食玉米果穗、玉米汁饮料、玉米花丝饮料、玉米面包食品、玉米休闲食品等8大系列、200多个品种,2015年产值15.8亿元,利润近1.5亿元,主营产品产销率99%。在企业带动下,邻近的13个县市600多个村建设了鲜食玉米种植基地,面积达33万亩。吉林沃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江介绍:“公司的紫苏油、紫苏籽、紫苏叶等产品主要出口韩国。由于吉林紫苏品质高、不愁销、效益好,全省近年种植面积年均增幅在15%以上,大约已发展到2万公顷,仅我的公司就加工转化了一半。”

  (三)密切利益联结,加工促农民增收作用正在显现。一些地方在引导农民玉米改种其他作物过程中,不搞简单的强迫命令,而是从强化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入手,让农民在调结构中尝到增收的甜头,变“要我调”为“我要调”。吉林省九台市纪家镇兴盛马铃薯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德志介绍:“我们这儿的马铃薯产量高,一亩地能有3吨,并且淀粉含量高、耐储存,是江苏等南方市场的抢手货。马铃薯一垧地投入2.2万元,虽然比玉米多投1万元,但利润至少也多1万元。我去年通过国家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建了3500吨的储藏库后,马铃薯错季销售价格比原来高出2~4毛钱,多赚了100多万元。现在玉米收益不赶往年,我牵头成立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全村不少人都加入进来,把玉米改种为马铃薯,去年2600多垧,今年增加到3400多垧。”吉林市沃达食品有限公司通过订单等形式带动当地农民种植紫苏15万亩,每亩投入是玉米的1/4,紫苏的生长周期100天,比玉米少20天,一垧地能产2000公斤籽、5000公斤叶,至少能卖4万元,收益是玉米的3倍。去年,公司在江南村开展精准扶贫,帮助贫困户种了500垧紫苏,全部通过订单收购,每垧不低于4万元,贫困户有望一年脱贫、两年致富。

  (四)推进创新发展,加工促产业融合作用正在显现。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虽然总体上存在着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科技含量低、经营方式落后等问题,但在严峻形势面前,一些企业也在积极寻找出路,努力向创新要效益,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加快新科技植入,以加工为核心,不断向一产和三产延伸。吉林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为应对2012年以来效益越来越差的状况,主动调整经营结构和方式,发展“工贸一体”,一等玉米走贸易,二等玉米做淀粉,一吨差价30元;除淀粉外,积极开拓玉米胚芽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除传统经销商代销外,招聘电子商务人才、开发小包装淀粉,开展网络营销,虽然目前电商业务刚起步,但已经显现出好苗头;积极寻求上市,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今年前4个月加工玉米26.74万吨,销售收入4.9亿元,虽然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形势已有好转。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玉米浸渍水等废料年产肌醇1000吨,每吨价格1万元,仅此一项就增加销售收入5000万元。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吉林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都着手启动乳酸加工项目。据了解,经由玉米淀粉发酵、合成聚乳酸制造的农用地膜,相比传统石油基地膜,具有良好的降解性,是公认的环保产品,利国利民,市场前景广阔。

  三、政策措施亟待跟进

  吉林玉米产业出现的问题,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也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更不是孤立存在的,解决这些问题亟须立足宏观经济背景、历史经验教训和产业发展实际,统筹分析、综合施策。要以推进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大力促进加工转化,创造有效需求,扩大有效供给,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把眼前的生产调结构、产品去库存与长远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注重眼前目标和长远目标、临时措施和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套。

  (一)加强宏观调控。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加工业。加大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力度,支持玉米主产区农民合作社开展玉米烘储等设施建设。引导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在主产区布局,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保护和发展优势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鼓励类和限制类项目审批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能和市场的均衡性,防止大起大落、顾此失彼。阶段性支持燃料乙醇发展,优先消化国储陈化玉米,对现有食用酒精企业转产燃料乙醇,采取招标方式核定产量,按计划供给库存玉米,参照现有燃料乙醇政策给予一定补贴。在加强科研创新的基础上,扩大乙醇汽油试点范围,提高掺混比例,逐步在全国推广应用,将部分新能源车补贴调整到燃料乙醇消费补贴。加强进出口调控。恢复玉米淀粉、赖氨酸、乙醇、味精等玉米深加工产品13%的出口退税政策,增加退税品种。采取技术性贸易措施,提高玉米及相关替代品进口价格,限制进口转基因玉米及制品。完善收储政策。尽快制定“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托市收购”具体办法,在新粮上市之前尽早公布。按照市场价格竞拍国储粮,通过价格听证等形式合理确定底价,亏损部分由国家负担,避免更大损失。鼓励多元主体入市收粮,支持企业、合作社改善仓储设施,加大收储资金信贷支持。发挥国储托底收购作用,在社会主体收储不足和市场价格低于生产成本价时,及时启动国家临时收储,对高于市场价的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

  (二)加强创新扶持。实行差异化扶持政策,减少对一些传统落后行业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加工企业支持,鼓励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加快发展。大力支持“互联网+”等创新型加工企业发展,对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利用电商平台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加工企业上市融资,缓解流动资金紧张。鼓励企业产品创新,支持发展玉米纤维素乙醇、聚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苹果酸、结晶果糖等新产品,支持企业发展玉米全粉面条、馒头、发糕、膨化食品、玉米肽等主食化、功能化、休闲化食品。对可降解的聚乳酸地膜每亩给予适当差价补贴,有效缓解我国农田“白色污染”问题。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取消玉米深加工企业通过回收热能自发电需上缴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农网还贷基金、城市公共事业附加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等各项费用,对自发电以外的用电按农用电计价收费。

  (三)加强公共服务。引导城乡居民树立健康、营养、安全的食物消费理念,加强对玉米、小米、大豆等杂粮的功能性消费认知,扩大消费需求。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注重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国内外市场动态和科技信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合理生产。搭建加工技术展示交易大数据平台,推动科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加工领军企业和加工园区建设为引领,创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先导区,促进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质量为先战略,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全程化质量控制能力和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加强对知名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