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单个合作社进入市场相比,合作社的进一步联合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潜力和空间,这是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成立完成了制度创新,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时间回溯到2012年3月17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15家养蜂专业合作社签字盖章,宣告了我国第一家蜂产业专业联合社——武汉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正式成立,这无疑是一次组织制度的创新,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到抱团发展,有力推动了黄陂区蜂产业的快速发展。成立四年来,全区蜂农3000多户,从业5000多人,规模以上蜂产品企业5家,各类蜂产品年产6000多吨,年创产值2亿多元。近日,记者一行来到这里,实地采访了解了联合社的现状和发展历程。
摸着石头过河,要有好的制度设计
“建设养蜂联合社没有现成经验,更没有专项政策,我们是凭着创新精神,摸着石头过河。”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监事长雷震对记者说,“早在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的当年,我们就成立了4个养蜂专业合作社,到2011年,新成立的合作社总数已增至15家。专业合作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蜂农实现了由以前的‘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合作社规模弱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困境:有的合作社只有十几户,难以做到规模经营;有的注册资本是登记有,实际空;有的规模虽然大,却也是大而散、大而空,相互猜疑,难以凝聚合力。这些表现归纳起来就是三缺:缺资金办事、缺专人理事(报账、报税),缺信誉干大事。小打小闹合不成,如何壮大形成合力?对此,我们认真思考应对,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决定走创新管理之路,将15个合作社集合起来,组建联合社。”
有人形象比喻合作社是指头,联合社是拳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赢得发展和效益,必须做好蜂农有分有聚的文章。但是哪些分,哪些聚,如何分,如何聚,如何做到分中有聚有统一,聚中有分有裂变,这就要有好的制度设计,好的坚守和执行。
联合社在成立伊始,就建立起完善、严谨的组织结构。15个养蜂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以入股的方式加入联合社,此外凡在黄陂区辖区内从事养蜂的蜂农都可以自愿入股成为联合社的社员。出资入股达一万元的蜂农,成为联合社的理事;出资入股达三万元的蜂农,成为联合社的常务理事。各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和蜂业协会的领导人组成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是联合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修订制度、人事任免、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审议等重大事宜。理事会是成员单位股东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联合社开展日常工作,对成员单位股东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暂定三年换届。监事会代表全体成员单位和股东监督检查理事会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截至目前,联合社有股金148万元,理事会15人,监事会14人,股民118人。
“联社建立之初我们反复讨论,听取意见,修改条文,长达半年之久。最终通过了武汉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章程,这几年联社领导通过严格执行制度,做到组织严明,财务清明,赢得了社员信任。社员投资入股,原来需要组织多次做工作,现在主动申请,还得等批次接收。”联合社理事长万文焱说。
联合社是经济实体,资金链条是联社的命脉,也紧紧地连着股东和社员的心。据了解,联社的资金区分为两块,一块是股东即资金互助社成员现金入股的股金;一块是联社开展经营和服务的资本金,由股东以外的融资渠道解决。联社章程规定,“本社经费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成员单位中分配。”也规定“本社的资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吞和挪用。”这“一个区分,两个不得”的规定,以制度保障上的“三道锁”,让股东对自己的投资有了安全感。
资产要运营增值,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动态中防患和规避风险。对于用于联社经营和经营性服务的资金,这是通过依额度划分决定权和民主决策可以解决的问题。重中之重的是用于资金互助和信贷服务的股本。在诚信还是问题的当下,借钱不还或还不上怎么办?
联社互助金管理办法设立了个人或群体(合作社)担保制度,如程序要求“借款人要选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或有相应入资的资金互助成员作为担保人签字盖章”。无论个人还是合作社担保都会考虑:一是对借款人的诚信没有怀疑;二是如借款人经营失利,还会有另外的还款来源;三是万一有问题,可以通过共同或群体的努力(包括群体索讨)还得上。联社互助金管理办法关于“借款总额一般控制在该专业合作社入资总额以内”的规定,就是借助群体担保、群体讨债之力来规避风险。有社员评价,在当今,这一条可能比起诉还有用。
荆地养蜂联社监事长雷震(左一)和理事长万文焱(左二)向蜂农了解养殖情况
武汉农博会荆地养蜂联社展柜
合指成拳“联合舰队”发挥规模效应
每年产蜜旺季都是蜂农资金短缺的时候,红马寨养蜂合作社理事长刘为军,前段时间在陕北养蜂发现有好蜜便想要收回来,但缺少收购资金让他犯了愁,他一个电话找到万文焱理事长求助,没想到当天就从联合社贷到了8万元,加上他的自有资金,在陕北以9元一斤的价钱收购了6吨优质蜂蜜,拖回来成本10元一斤,回来后,他便分发给在家的蜂农销售,由于当地是个旅游景区,蜂农通过景区销售卖到了20多元一斤,6吨蜂蜜稳稳赚了一倍。
“联合社就像及时雨,为社员提供各种服务,而信贷只是其中之一。”万理事长说,“联合社的股金来自合作社和蜂农,联合社又以借贷形式支持合作社和蜂农发展。急需资金的蜂农和合作社,提出申请,出具借据,持身份证复印件,经审批即可获得贷款支持。一笔借贷,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账,减少了许多程序和周折。人在家到办公室办理,人在外打电话可以先贷款,提前预支汇款。四年间,联社共借出贷款93笔,资金累计654万元。股金的有效运转,为蜂农创业提供了重要帮助。今年目前贷款给3家企业180万,近40户农户148万。”
通过整合黄陂区蜂业产业资源,优化配置,联合社不仅增强了合作社已有的服务,还增加了合作社无力提供的“新”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了对蜂企蜂农提供科技培训、信息指导、集约经营、共创品牌、信贷支持、政策对接、扶危济困和维权等近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全区蜂产业组织化,品牌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每年联社安排专车,组织蜂农进市农校技术培训,到知名企业学创业、学营销,到独具特色的养蜂场互学、互帮,交流经验。联社先后与中国养蜂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中国蜂产品协会等单位建立了较为紧密的科研协作合作关系,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为黄陂科技兴蜂提供了科技支撑。规模养蜂员较好地掌握了强群壮群的饲养技术,蜂产品产量、质量明显提升。
横店街甜蜜源合作社是一个大转地养蜂集中的合作社,一年四季有三季在外,春天在湖北采油菜花蜜,晚春到河南采槐花蜜,七月到青海采油菜花蜜,转地养蜂。外面采的蜜如果当做原料贱卖,就赚不了多少钱,如果运回来,等到秋冬春再上市场便增利不少,然而,要是上千吨的蜂蜜运回来没地方放就会变质,更卖不出好价钱,几年来,甜蜜源合作社蜂农的梦想就是建个蜜库,但一直力不从心,后来,通过联合社找到横店街党委政府请求支持,递交了项目申请书,多次协商后,横店街便将建蜜库纳入横店街城建规划,并在2015年建成了可贮藏千吨蜂蜜的横店蜜库,解决了大转地蜂农外出养蜂的后顾之忧,从此,蜂农在外只管养好蜂,采好蜜,运回后通过蜜库冷藏,就能卖个好价钱。横店街80户蜂农因此每年可增收100多万,户均增收一万多元。
“协调服务工作量最大的就是帮助争取项目和资金。”雷震告诉记者。2012年联合社还获得了棚栽草莓授粉项目,在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的悉心指导下,及时组建蜜蜂授粉专委会,指导协调4个合作社和5个草莓授粉示范蜂场,组织2200多群蜜蜂进棚授粉,使万亩棚栽草莓基地年产值超过1.5亿元,蜂农出租授粉蜂群收入46万余元,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形成了互信互赢的新型产业关系。
不仅如此,联合社的成立还完善了对蜂农的销售加工服务。一方面联合社以高价收购社员滞销蜂产品。2012年,部分社员蜂蜜产量过剩,销售成为难题。联合社为扶助社员,以每吨9300元的价格收购社员蜂蜜5吨之多,每吨比市场价高出100元。另一方面,开展产品加工服务,使社员能分享到产品价值的增值。2012年,联合社出资7万元(资金来源于外部扶持),在黄陂区成立了4个蜂蜜加工点。这些加工点对社员开放,提供产品精滤升级和贴牌包装服务,提升蜂蜜产品价值。
“联社的主要负责人是股东信得过,在社会上有公信力的党员干部。他们说话有人信,办事门路宽,向上可联系国家部委和省市部门,下可对接区内相关单位,大事小情都牵头参与,有诉求可以反映,有问题可以协调,妨碍蜂农利益和蜂业发展的问题可以获得最快最有效的解决。发展经营得到多方面支持。”联合社的成员感受深切。
共创品牌 抱团闯市场
品牌是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由于养蜂业比较效益低下,如果不能帮助蜂农拿自己的成熟蜜品创造品牌进入市场,体现价值,养蜂人就会越来越少。
“成立联合社的一大好处,就是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做精品牌,提升了市场话语权。”雷震告诉记者,过去每个合作社都有自己一个或多个商标,品牌倒是多,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现在联合社统一使用“黄陂荆蜜”和“抿一口”商标,并进行农产品溯源,市场认可度大大提高。
联合社建立初期,在区蜂协指导下,通过统一标准、标本备案、交换检查、组织抽查、署名评优、行业通报等制度,严格实行行业自律,使全区蜂产品质量大提升。在2012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黄陂荆蜜”品牌价值被评定为6.81亿元人民币。
“黄陂荆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蜂农自产蜜注册“抿一口”集体商标成功之后,联社围绕品牌管理,进一步健全了蜂产品质量溯源制和层级管理问责制。
“有了名牌,我们组织合作社和蜂农采取‘斧打于凿,凿打于木’的办法,严格实行产品质量溯源制、实名负责制,让蜂农自产的每一瓶成熟蜜都有一张取信于社会的身份证,从而实现价值翻番。养蜂能赚钱,进而带动更多的人进入养蜂队伍。”雷震说。
在产品质量溯源制中,要求做到每瓶蜜品都有准确可查的“身份证”,注明蜂场主姓名、电话、住址、质量溯源号,甚至印上照片。产品包装上注明出品单位、监理单位、电话和地址,以取信于消费者。此外,联社统一订制的各类包装、标贴、溯源编号,都是分到合作社和质量联监片区的,要求各级负责人先查蜜品质量,再依量分发包装、标贴。联社抽查,发现问题,有人负责。这两年,联合社集中订制“黄陂荆蜜”和“抿一口”集体商标包装盒(袋)28万套,包装瓶70万个,质量好,成本低,比蜂农散户订制购买成本降低二至三成,蜂农共享品牌,普遍受益,极大地增强了联合社的市场竞争力。
破瓶颈聚力谋发展
“联合社能将合作社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单个合作社想不到的和想得到却办不到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联合社是为合作社服务,而且很公平,大家都能享受到服务。我们跟着联合社干很放心。”采访中,一位合作社的负责人如是说。
合作社的再联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是优势互补。缺资金、差规模,联合社来出力,这样的联合其根本是拓展市场的需要。
通过合作社的再联合,荆地养蜂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发展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遇到一些瓶颈。一是缺乏专业的市场经营人才。联合社虽然得到了蜂业协会的帮助,但是协会也缺乏市场营销知识与经验,聘请专职管理人员还面临着用人成本过高的现实制约,缺乏稳定的人才引进机制。二是联合社仍然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虽然联合社获得了政府与公共组织的项目扶持,但是大部分项目资金用于前期的加工设施建设,留存的用于产品包装与营销的资金十分有限。目前,联合社没有自己的办公场地,日常经营受到一定的影响;经营规模和营销网络的扩大,拓宽也面临着资金困难。
据了解,虽然湖北省已经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工作的试行意见》,但一些根本性、实质性的问题并未解决。联合社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如何融入现行法律框架,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障,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或法规,需要外部力量的扶持与推动。各级政府应当设立联合社专项扶持资金,支持联合社发展。另外,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加工项目、办公场地等方面也应该给予扶持。
“2013年,联合社被评为全国蜂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这对联社蜂农来说是个很大的鼓励,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已经充分展示了新生事物的创新活力。通过一茬一茬的不懈努力,把我区的蜂产业做成像瑞士手表那样的聚合产业,唱响‘欧有瑞士表,汉有黄陂蜜’的产业强音,带动蜂农脱贫致富,这就是我们的目标。”雷震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