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6-07-21 22:20:01       来源: 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村网    作者:岳世魁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办专门发文对此进行部署安排。2016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

  作为一种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期我们专门聚焦“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织了一批调研报告及基层典型,供读者参考借鉴。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与三产融合思考

  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2012年,河南省在总结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战略决策,三年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河南省培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已达517个,分布全省农业领域11个产业、50多个子产业,基本覆盖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集群带动农户数量1128万户,户均增收2180元。

  典型案例

  (一)养殖类集群(科尔沁肉牛产业化集群)

  南阳科尔沁肉牛集群是以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规模种植甜玉米、饲草饲料、良种繁育、电子拍卖交易、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产品销售等主产业链和牛粪制肥、生产食用菌、肥料还田、沼气发电、沼液还田等生态循环副产业链实现了集群式发展,同时,还带动了许多次生产业的发展。集群内集聚了内蒙古新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台湾华宏食品公司、河南可喜食品有限公司、河南金正佳肥业公司、南阳黄牛科技中心等众多上下游企业,形成了“1+4”三产融合发展模式,2015年,集群实现产值38.6亿元,利税3.5亿元,该集群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在带农增收方面。通过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实行“青贮高杆大麦+甜玉米”,即一年两季甜玉米和一季青贮大麦的种植模式,每亩土地净效益5000元以上,比传统“小麦+玉米”种植模式提高5倍(种植传统玉米的农民出售秸秆亩均净增收入400元),同时,一亩地可养一头牛(草原50亩地养一头牛),增加转化效益3000元。拉动新野及周边地区新增肉牛10万头,新增就业1万人,人均增收8000元,吸纳3万多人从事相关产业。这种模式既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又获得了廉价优质的饲料,降低了养牛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态效益。

  二是在促进当地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万头牛场年产8万吨牛粪,牛粪生产食用菌后可生产有机肥5万吨,覆盖10万亩有机良田;粪尿通过沼气处理,沼液通过管道浇灌农田,实现土地消纳。在黄牛产业的带动下,全县65%的农作物秸秆通过养牛得到了消化利用。

  三是在破解融资难方面。由市县两级财政、科尔沁牛业公司联合出资1亿元,成立河南中牧联合担保公司,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养牛大户担保贷款,截至目前已担保贷款3.6亿元。探索了科尔沁“互联网+”融资模式,对牛经纪人根据应付账款额度,给予100%融资;对经销商签订购销协议和受托支付,解决经销商资金问题,保证产业链上下游都有充足资金。

  评述:南阳科尔沁肉牛产业集群,以黄牛产业为载体,以要素聚集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主线,带动了60平方公里的肉牛产业核心群和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肉牛产业辐射群,集群链条相对完整,主业突出,发展方向明晰,规模效应显著,带农增收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高,是河南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较成功的典范。

  (二)种植类集群(中鹤面制品农业产业化集群)

  中鹤面制品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以河南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小麦、玉米、大豆三个产业链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群体,集群年销售收入60亿元。集群内集聚企业总数达16个,配套专业合作社6个,省级研发中心1个,质量检测中心1个,企业吸纳农民就业10000人,带动当地农户10万户。形成了70万吨的粮食仓储能力、75万吨的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年加工转化45万吨玉米,30万吨小麦),资源利用率达到70%,该集群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土地有序流转。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开展土地流转。通过全面实施土地流转耕地面积达到9万亩,基本实现了从种到收的机械化和统一耕作、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的“六统一”作业。

  二是对适龄农民全部安置就业。在不减少农民从土地上取得基本收益的前提下,让一部分农民从事种植或养殖,为加工企业配套生产原料;一部分搞营销、运输等服务业,其余适龄农民进企业当工人,真正让农民脱离了农耕之苦,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三是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在发展新项目的同时,企业注重定期组织农民培训,提供用工信息,积极吸纳本地农民进入企业工作,人均月收入2000-3000元,长期获得比土地流转前更高的利益,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四是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互联网+农产品安全质量全产业链精准监管平台”,提高粮食生产清洁安全、规范化开发水平,通过大型喷灌、节水节电、取消田埂,增加有效播种面积20%左右,项目区小麦亩产超过1000斤,玉米亩产超过1200斤。

  评述:把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顺应百姓心愿,符合时代脉搏,用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工农互补、产城联动、协调发展”。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特点非常突出,农民实现了由村民向城镇居民的自然转换,其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服务保障等发生了质的跨越,在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体会和思考

  实践证明,集群式发展,既适应了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新阶段的需要,也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使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近几年组织集群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初的顶层设计和一些现实实际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些难题也正是下一步通过集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一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区域如何界定。从广义上讲,若不受区域限制,农业一二三产业基本是融合发展的,第一产业生产出来的原料,总要转化到第二产业进行生产加工,生产企业要生存,最终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会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流向市场,即使出现一些偏差,也会通过市场进行调节(比如生猪的价格波动也是有周期性规律的),社会上自发生成的三产服务业会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从狭义上讲,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大化地提高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农业原料的产出率,提高附加值,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这个区域如何界定?一个县?一个乡?这就需要探索,并进行论证。目前河南省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把集群内各生产集合体的区域界定在县域内,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也有个例不完全科学,这也是河南省下一步在推进集群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索和总结的。

  二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度的问题。河南省培育的集群涉及生产、收储、加工、流通、科研等多个环节,它涉及一产和二产的融合、二产各个环节之间的融合、一产二产和三产的融合,还涉及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生产要素、信息共享、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研发成果共享等)的融合,这就出现了各个环节之间的一个融合度问题。如果各环节能达到深度融合,各关节点企业联合紧密,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对上游环节来说,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价格变化也相对较小,避免了下游环节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过旺,造成产品紧缺,也不会导致上游环节某种产品的积压,使得产业链条更顺利地向下一个环节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整体运作能力,还可以大大提升集群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的运行就受到阻碍,链条就会出现脱节甚至断裂现象,这将使各个环节的效率大大降低。从目前全省培育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来看,如果集群的核心企业和各经营主体多数是“母子”、控股或参股的关系,集群的各环节的融合度相对就高;反之,虽然集群内经营主体也不少,也存在上下游的关系,但企业间也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合作不深入,不够细致,融合度就非常有限。探索如何提高各产业之间、二产上下游之间、各经营主体各自优势资源如何相互利用等环节的融合度,是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尤其是要探索如何推进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以节约企业的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三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是否可复制。河南省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从单个集群来讲,它是围绕某一产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等环节,把相关联的经营组织集合起来协调推进,产生了经济效益倍增的裂变效应,的确通过若干个集群,可以激活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在推进集群发展过程中,也曾想探索出一种可复制模式在全省加以推广,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只是一种理想化思维,因为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基础不同、区位优势不同、市场条件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地方财力及扶持政策不同,要想用一种成功的可复制的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不太现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成功地区集群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思路是可借鉴的。

  四是在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如何提高原料的品质。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有着迥然不同的特质: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高质量的现代农业的基础首先来自高品质的农产品原料。河南省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优化了一二三产业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基地靠近,向优势资源靠近。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提高了原料生产的规模经营比例,基本实现了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向现代农业迈进了一大步,但在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的同时,我们发现,原料生产的品种非常杂,分散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加工业生产的要求,这直接影响到了后续加工企业加工产品的品质,要想实现大规模大面积为加工企业提供统一品种的原料,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建议:在种植业方面,国家能否根据当地加工企业的加工需求,采取招标的方式为种植户统一免费供应种子,以加工定种植,实现种植与加工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我国种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民负担,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为加工企业提供高品质的原料,可以提升我国整体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是在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如何使农民增收。目前,使农民增加收入的模式,多数是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示范性生产基地,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或订单收购的模式,引导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户按照示范性标准进行规模化生产、所生产的原料由龙头企业进行收购,的确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基本收益。从我们对种植业带农增收的典型调查中发现,目前保障农民收益最好的典型也只能使农民平均每亩每年增收400多元。即使土地入股让农民从二三产业中分到一些利润,但由于农民土地经营权的股权有限,农民从中得到的利润也非常有限,无法从根本上使农民得到较高的稳定的收入。河南省的集群式发展,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拓展了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也为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出了一些方式方法,中鹤集群发展模式启示我们,只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大企业带小企业,企业带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后,组织农民适度规模种植和养殖,为集群加工提供配套生产(也就是当农业工人),可以提高一部分农民的收入;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到集群内各生产企业就业可以带来稳定的收入;还可以使农民直接参与到运输、营销环节经营活动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