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9 17:42:45 来源: 青年参考 作者:高珮莙
台北这样的大都市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让许多年轻人决定告别“北漂”生活,回到农村务农,或到节奏更慢的小城市实现梦想。
新一代青年更具“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台湾新竹的艺文空间“江山艺改所”是一座位于窄巷中的老房子,有一个只有几个座位的咖啡厅,墙上是各种艺文和社运海报,另外两间房是民宿,还有一个演讲与演出空间。过去3年间,这个简朴的场地举办了上百场讲座和音乐演出。
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张铁志介绍,“江山艺改所”年轻的创办者登尧原本从事当代艺术,3年前想做一个空间举办自己喜欢的活动,而当时新竹几乎没有这样的地方。3年来,大部分活动场次人数未必多,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要“把不同的声音与视野带进这座城市”。
据《金融时报》报道,新竹曾是很有历史厚度的城市,却以科技之城著称。近几年,许多年轻人毕业留下或从外地返乡,从事农业创新、文化创作等事业,赋予了新竹更多“文艺”气息。这里有一对年轻夫妇经营的瓦当人文书屋,举办过许多座谈与音乐演出。竹北独立书店MR Book Cafe的年轻老板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希望在这个科技人为主的中产社区开疆辟土。
这样的青年“返乡潮”不只出现在新竹,也在台湾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台湾“中正E报”网站报道,由于社会结构转变,台湾重要的收入与消费来源逐渐以工商业为主,资源高度集中在城市,台北更是数十年来许多人从小梦想前往的城市。但由于大多数商业领域已达到饱和状态,年轻人很难在都市找到发挥所长的地方。更何况,大城市生活环境差、空气质量不好,竞争激烈,导致人们产生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
《金融时报》认为,越来越不合理的房价逼得年轻人离开台北,返回故乡或移居更加“小而美”的城市,就像大陆年轻人“逃离北上广”。
此外,台湾年轻人比上一代更具“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不是赚钱,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包括更重视生活质量,更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
农村给年轻人“难以想象的丰富资源”
早在2007年,当时年仅25岁的谢浩诚就放弃了惠普公司月薪近6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24万元)的计算机工程师工作,只身从台北来到桃园,白手起家创立观光农场。开放以来,农场每个月平均收入18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3.73万元)。
“原来农业也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原本只是向往田园生活的谢浩诚告诉台湾《远见》杂志,他最喜欢吃草莓,于是研制出了中药杀虫的无农药草莓。农业是很辛苦的行业,但他一点也不为自己放弃了安稳的生活而后悔。
“流奶与蜜之地”有机农场的创始人杜司伟告诉台湾《商业周刊》,他从小的梦想就是离开山区,认为留在农村就是没有能力、没有未来。但在硅谷找到光鲜的工作后,读完小学就留学美国的他反而开始怀念故乡。2009年,他辞职回乡从事有机农业。
尽管遭遇过台风、大规模虫害、父亲去世等打击,没有农业背景的杜司伟仍摸索着渐渐走上轨道。他利用自己的商业专长将产品多样化,并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农村有很多可能性,这些可能性需要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挖掘。”他告诉《商业周刊》,“它会给你难以想象的丰富资源。”
近年来,“青年返乡”已成为台湾热潮。媒体上不时出现高学历年轻人抛弃高收入工作,离开繁华都市,回到乡下耕作务农的故事,当局也推出各种补助、奖励措施,希望让农村人口回流。
据台湾《商业周刊》报道,过去40年来,台湾的基本生活费暴涨10倍,粮食价格却只涨了不到3倍。此外,台湾农民平均年龄高达65岁,城乡差距日益严重,农村产业日渐凋零。为此,台湾“农业委员会”创立了“百大青农”项目,在技术、土地、资金上尽力协助返乡青年农民创业。
台湾“中央社”报道称,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曾在社交网站上“推销”返乡青年制作的菠萝释迦冰淇淋,感谢并鼓励更多年轻人返乡作贡献。去年5月26日,台湾“农业委员会”举行“十大神农及模范农民”颁奖典礼,多位返乡青年崭露头角。《台湾醒报》称,将青年活力注入传统农业,一样的土壤也能变出新意。
创业青农林宥岑捧着自产自销的筊白自信地告诉《商业周刊》,创业初期,他们只有两个人,后来凭借当局协助筊白种植技术导入、复育周边的白鱼生态池,再加上媒体宣传,她的农场已经成了与自然共存的休闲园区,不但产量增加了250%,游客增加了六成,员工数量也增加到了10人。
“让更多年轻人留在自己的土地上”
据台湾《苹果日报》报道,为了挽救没落的部落产业,屏东县三地门乡的柯水灵联合一批返乡青年,成立了以保留传统文化、发展当地产业为首要目标的工作室。工作室除了找专业讲师培训妇女学习拼布、刺绣等手工艺,还用红藜、树豆等特色食材,开发出了多样化的产品,既增加了族人的收入,也能有盈余用来帮扶单亲孩子。
柯水灵告诉台湾“中央广播电台”的一档节目,这个原名“瓦酪露”的部落位于当地省道旁,老一辈族人大多从事传统农业及手工艺品行业。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贫困,很多年轻人外出工作,再加上部落曾4次搬迁,历史已被渐渐淡忘。
“台湾年轻人的未来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嘉义婚纱摄影空间BLAXK Gallery的老板钱威达告诉台湾东森新闻网。他曾在台北从事摄影工作,因为觉得家乡的年轻艺术家缺乏发展空间,于是创立了这家工作室。
凭借个性强烈和色彩鲜明的摄影风格,钱威达的工作室吸引了不少台湾各地的新人,他坚信“有自己的特色才能有更多可行性”。为了帮嘉义的年轻人“做点事”,并聚合更多的文化创意力量,钱威达计划与朋友一起创办“嘉义版破报”(《破报》是台湾的文化刊物),利用非主流的传媒力量,“让更多人看见嘉义”。
与钱威达想法类似的,还有同为创业返乡青年的“手在披萨”店主李宗阳。“城市彼此都长得很像,如果没有更多吸引人的内容,就会显得无趣。”他告诉台湾“ETtoday”网站,他想让自己喜欢的口味和风格在家乡也受到欢迎,于是回乡创业,把在台北学到的东西带回嘉义。
对于员工管理,李宗阳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我不能接受嘴上说返乡创业,却给家乡年轻人很低薪水的店家。”在他看来,返乡创业是为了给更多人创造机会,而不仅仅是节省开支。虽然在创业过程中经常遇到极为消耗成本的挑战,但他从不轻易妥协,“坚持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能留在自己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