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30 00:26:41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嵇国良 林伟涛 陈玉燕
广东省清远市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经过两年多的推进,277条村已通过市的考核验收,成为“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有效带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今年4月印发的《清远市“十三五”期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5年之内,市财政每年安排1.5亿到2亿元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可以预见,未来5年将有更多乡村美起来。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中展现先锋形象,在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起到了领导核心作用。
强化战斗堡垒
清远市结合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加大农村的党建工作力度,把基层党组织下移到村民小组(自然村),成立村党支部,将发展新党员的重点向农村基层倾斜,积极从村的致富带头人、生产能人中发展党员,尤其在村民小组、村民理事会、经济合作社等组织的能人中发展党员,使村级基层党组织在村级事务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目前,通过党组织重心下移,清远市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片区)设立党总支1013个,在村民小组(自然村)通过单独或联合设立党支部9707个,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能人进入党组织,在2015年新发展的1623名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占50.2%,高中以上学历占44.4%,农村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党员结构不断优化。
清远市在完善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还通过完善健全社会综合服务站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探索片区管理新模式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以村党支部为核心,落实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和党群联席会议制度,指导村民理事会、经济合作社、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建立起“党支部提事、村民理事会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决事、村委会执事”的民主决策制度,农村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盘活农村资源,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第一线,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近几年清远连续遭受洪涝灾害面前,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抗洪抢险、救灾复产,成为农村群众的“顶梁柱”和“主心骨”,有效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广泛宣传发动
清远市美丽乡村建设,注重树立榜样,激励村民,强化宣传,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以点带面,先把村民热情高涨、有思路的村引导好、建设好,再去影响、带动那些暂时还不想干的村。
例如连州市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内的畔水村成为“广东名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后,附近的旗美村等也自发学习效仿建设新农村,其他地方的村也争相来参观学习取经,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清远市还通过录制专题片,编印发放资料图片,在电视、报刊等媒体开设宣传专栏等方式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阵地的作用,全面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且又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
清远市还组织相关代表分别到台湾、浙江等地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的村庄进行参观学习,用他山之石为本地的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验。
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后,各级党组织迅速响应起来,积极行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并积极协调本单位提供建设启动资金、技术等进行援助,发动企业家捐助、村民集资等,有效营造全社会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2013年和2014两年全市共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2804.74万元,其中社会集资或捐赠资金7458.47万元。
夯实经济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第一要务来抓,为美丽乡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首先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各地示范村创建点以村组原有的传统产业为基础,通过发动群众,成立合作组织、联结龙头企业,走“公司+农户”的发展路子,发展“一村一品”产业项目,打造特色产品,在新农村示范村创建点中形成了一批砂糖桔种植专业村、蔬菜种植专业村、畜禽养殖专业村等各类特色产业村,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同时,清远市通过推动“三个整合”的深入开展,有效整合土地、涉农资金、公共服务等生产要素,提高了美丽乡村建设生产力;以农民素质提升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培养适应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实用人才,积极推动农业“三品”工程的开展,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了农业产能和产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产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效促进了美丽乡村的建设。
扶贫去掉“空壳”
在广东省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清远将扶贫“双到”与农村综合改革、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振兴粤东西北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推动驻村干部充分发挥政策宣传员、致富领航员、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党建指导员的“五员”作用,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清远模式”的内容涵盖“思想动员到户、技能培训到户、资金扶持到户、项目帮扶到户、收入增加到户、面貌改善到户”的“六个到户”工作措施,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措施,全面落实精准扶贫。
3年来,全市284个重点帮扶村累计投入资金26.23亿元,平均每村投入923万元;开展到村项目9024个,到户项目24万多个。通过各种扶持项目的落实并产生效益,村集体与贫困户增收明显,284个贫困村及建档立卡的需帮扶贫困户均实现稳定脱贫。至2015年底,全市284个重点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467万元,平均每村15.73万元,比帮扶前增长9.7倍,所有帮扶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284个重点帮扶村30482户贫困户、5635人,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0227元,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702元,分别比2012年(帮扶前)增长约2.9倍和1.3倍。
3年精准扶贫,拔出了贫困村的“穷根”,去掉了“空壳”。激发了贫困村的内生动力,使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造血能力明显增强,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党建“第一工程”与发展“第一要务”在清远农村的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带去党的好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奔康,把强班子带队伍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在越来越美丽的清远乡村大地上,飘扬的党旗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作者单位:清远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