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6年毛泽东提议并题名创刊,到今天,《农村工作通讯》走过了60年一甲子。
从社论《做好合作社的秋收分配工作》到《保持战略定力,抓好明年粮食生产》,我们始终紧跟中国农业变革和农村改革的宏大进程,深耕“三农”沃土,为改革鼓与呼。“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的办刊宗旨,“观点为王”的高度,让我们60年坚守引领“三农”舆论的责任。
从呼吁减轻农民负担的《农民负担追踪记》到《何处安放的童年》,我们肩负媒体人的责任与使命,关注民生民情的细小变化,探寻事实真相,在基层一线的火热现场始终有我们的身影。对农民深厚的情怀,让我们60年奔走在为农民服务的道路上。
从《小岗村魂——沈浩先进事迹追忆》到《永远的吴仁宝》,我们满怀敬意,聚焦农业风云人物,记录下榜样的生命张力,存档农村改革发展的澎湃脉动。坚持为“三农”发展纪事,让我们60年笔耕不辍。
60年来,毛泽东同志题写的“农村工作通讯”刊头不仅印在刊物上,也印在了我们前行的足迹中。她时刻提醒我们,坚持政治家办刊,在党和农民间架起了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的桥梁;她时刻鞭策着我们,做党的喉舌的责任心,与农民群众心连心,办刊期期精心……
60年来,时代的巨变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技术,推动着我们自身的发展,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的跨越。从“铅与火”到“光和电”,从单一纸质媒体到打造数与网。我社由最初的一本杂志发展成为以《农村工作通讯》为旗舰的八刊一网,拥有移动客户端APP——“三农头条”及微信公众号,队伍越来越壮大,影响力不断增强。
60年风雨历沧桑,一甲子岁月又轮回。60年坚守、几代人努力,我们见证和展示的,是共和国农业农村成长的足音。
应势而生
农业合作化时期创刊
难忘1956年5月,全国第一本农口政策性、综合性刊物——《农村工作通讯》诞生。
“五亿农民的汪洋大海,要系统地组织起来走向集体化。”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如是讲到。在此背景下,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央农村工作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兼任部长。当时全国农业合作化大潮风起云涌,到1956年,全国参加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29.1%,每社平均农户51.2户,入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62.6%,每社平均农户245.3户。但是,当时全国各级干部的思想、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远跟不上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客观要求,亟待引导、交流和提高。为此,1956年春,中央农工部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决定创办一份指导全国农村工作的政策性刊物,交流各地办互助合作社的经验。邓子恢部长将办刊请示呈送毛主席,并恳请题写刊名。毛主席欣然提笔,并将农工部拟定的《互助合作通讯》的刊名改题为《农村工作通讯》。
1956年5月20日,《农村工作通讯》正式创刊,为16开本、24页、定价0.12元,面向全国发行。邓子恢在发刊词中指出,《农村工作通讯》的任务“就是帮助各级领导同志集中、传播群众所创造出来的先进经验,以便推动合作事业的前进。”开始《农村工作通讯》由农工部互助合作处(处长李友九,后任农业部副部长)负责编辑,1957年秋,农工部成立《通讯》编辑室,成为农工部的一个独立部门,编辑工作先后由农工部常务副部长廖鲁言、副部长陈正人分管。1962年9月,中央农村工作部撤销,《通讯》转由国务院农林办主办;1964年4月,因编辑人员下农村搞“四清”而休刊。
从创刊到休刊,《农村工作通讯》历时8年。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记者们用辛勤与汗水记录下了时代的脉动。
毛主席曾嘱咐每期刊物都要送他阅读。社论《做好合作社的秋收分配工作》、记者采写的反映河北省遵化县王国藩办“穷棒子社”的通讯报道、编发的山东省阳谷县“一个社要养两万头猪”的稿件,得到了毛主席亲笔批示,足见《农村工作通讯》对于农业农村政策导向的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的政策文件、中央领导有关农村工作的讲话,诸多是独家首发于《农村工作通讯》,同时注重约请处于工作一线的省委书记撰写文章。如:1956年8月全文刊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领导和组织建设的指示》,1958年第6期刊发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关于1956年~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决议》,以及刘少奇、谭震林对《纲要》所作的报告和说明,对各级农村干部都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帮助。
“50、60年代信息传播途径少,到《农村工作通讯》中聆听党中央的声音,求解工作中的难题,去学习各地先进的工作经验,成了我们的工作习惯和指南。”回忆起过去,一些老同志至今满怀深情。
既有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工作指示、部署和全国农村工作焦点话题的深度阐释,又有在全国农业合作化中涌现出的先进经验。很快,《农村工作通讯》便成为中央领导重视、全国农村干部离不开的一份指导工作的权威性刊物。
开启新程
农村改革初期复刊
1966年5、6月,搞“四清”的编辑人员返京着手《农村工作通讯》复刊时,“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已揭开,复刊之事已无法进行。
直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复刊迎来了新曙光。1979年初,国家农委成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任重兼任主任。2月27日,农委第一副主任张平化召集农口各单位有关负责人座谈宣传工作,曾任《农村工作通讯》编辑室副主任的陈平,在会上汇报了“文革”前《农村工作通讯》的创刊和工作情况,以及广大农村干部希望复刊的迫切要求。张平化当即表态:为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农村工作通讯》要复刊,并要求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李友九牵头作筹备工作。同年3月13日,复刊方案经农业部部长霍士廉签发上报国家农委。3月29日,国家农委批复农业部:“经报华国锋同志审定,农委批准《农村工作通讯》复刊。请按所提方案,抓紧筹备,加强领导,认真办好。”
1979年6月,根据复刊方案,农业部《农村工作通讯》编刊室正式成立,并响亮地提出复刊的任务和办刊方针:“宣传党对加快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针、政策,介绍有关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交流全国农业生产建设、科学种田、发展社队企业、经营管理和政治工作的经验,并组织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要使《农村工作通讯》成为广大农村干部联系实际、学习政策、交流经验、研究工作的活跃园地。”
1979年10月,《农村工作通讯》正式复刊。仅1980年-1981年两年,《农村工作通讯》就先后发表了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丕显的文章;刊登了霍士廉、杜润生、何康、王观澜、李友九等11位中央农口领导和许家屯、李尔重、杨汝岱、习仲勋、江渭清、谭启龙等12位省级领导的文章;编采刊发了10多篇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稿件。对此,有的领导干部风趣地称《农村工作通讯》是党在农村的《红旗》。
继往开来,生逢其时。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突飞猛进,《农村工作通讯》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复刊后的《农村工作通讯》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从第一期发行5万余份,到1980年6月发行量上升到21.5万份。同年,在《农村工作通讯》编刊室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农村工作通讯杂志社,为农业部直属的正局级事业单位。
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的办刊宗旨(简称“三性”)既是《农村工作通讯》的特色、内涵和功能,又符合广大读者的需求。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面对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每天都在探索、创造的新形势,《农村工作通讯》自觉地承担起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咨询服务的历史使命,鲜明地确立了为农村经济改革服务、为广大农村干部服务的办刊思想,努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刊质量。《通讯》也因此成为当时不少农村干部挎包里的常物,下乡时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用刊物上登载的中央文件精神处理和调解现实矛盾与问题,当年的拳头栏目“政策问答”至今还为许多读者所称道。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刊物提高“问题意识”,不仅在深度报道方面有了新的开掘,还以加强权威性、扩大信息量、增强可读性为重点,从内容的深化到封面版式的改进,都有了新的进步,得到了读者的肯定。
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农村工作“一号文件”,《农村工作通讯》当年第5期用22个活页刊发了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的通知》三个中央文件,并用言论、政策问答、解读等形式进行宣传。之后,原文刊发和解读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成了刊物的惯例,有不少农村干部多年来通过这本刊物来向农民群众宣传党的农村政策。
1983年第8期发表社论《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制》,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村改革。8月5日,该社论被《人民日报》同年摘发, 《经济日报》一版全文转载,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各地农村改革。
在农村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1987年,《农村工作通讯》出版了《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增刊。许多农村干部来信来电反映,这期增刊对他们深刻了解农村改革的政策与走向有很大帮助,一些地方甚至将其作为培训基层干部的教材。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刊物就有多少厚重。围绕“三性”办刊宗旨,《农村工作通讯》记者深入农村生产建设的第一线调研,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好文章层出不穷。
针对一些地方各部门都向农民伸手,致使农民负担加重的倾向,1990年的编辑部文章《论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1993年评论员文章《必须保护农业》、1994年通讯《又见齐鲁起新潮——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纪实》,这些作品均获全国农业好新闻特别奖;还有《农业仍需打硬仗》、《涌动的“民工潮”》、《逼上“梁山”》、《东台之路》等由记者采写的一线报道,不仅被评为全国农业好新闻优秀奖,还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智慧和心血凝聚而成的一篇篇作品和杂志,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还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1986年8月22日,农村工作通讯杂志社在京举办了纪念创刊30周年座谈会,时任中宣部部长朱厚泽、原国家农委副主任张平化、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等领导到会讲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和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为大会发来贺信。
去年,德高望重的杜润生逝世,我们专门追忆了他老人家对《农村工作通讯》的情怀。他不仅是《农村工作通讯》创刊时期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复刊时期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他多次出席杂志社的会议并讲话,多次到杂志社看望全社员工并鼓励大家办好刊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专门委派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吴象同志指导并参与办刊。
1993年9月,中国期刊发展成就博览会在京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俊生分别为农村工作通讯杂志社题词。温家宝的题词是“办好农村期刊,为广大农民服务”;陈俊生的题词是“农村期刊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服务,祝农村工作通讯杂志兴旺发达”。1996年,在《农村工作通讯》创刊40周年之际,国家领导人温家宝、姜春云、陈俊生分别题词。温家宝的题词为“宣传政策、交流经验、促进工作,加强服务”,姜春云的题词为“办好农村工作通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陈俊生的题词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握时代脉搏办出期刊特色”。
坚持特色
打造中国“三农”期刊第一品牌
“办一流的刊物,建一流的队伍,创一流的服务,树一流的品牌。”是杂志社全体办刊人共同的追求。
回眸过去,我们清晰地看到杂志社事业发展的脚印:1984年,在保持主刊《农村工作通讯》的同时,一本面向广大农民朋友的读物——《农民文摘》正式创刊出版;1993年,《中国农村》杂志创刊出版;1994年,农村工作通讯杂志社更名为中国农村杂志社;2000年,《农产品市场周刊》创刊;之后,《农村经营管理》、《农村财务会计》归入我社旗下,还创办了《美好生活》、《中国村庄》和《农业部公报》等刊物。
特色是刊物的灵魂所在。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农村杂志社在农业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农村工作通讯》的办刊特色和读者定位不动摇,坚持思想性、理论性、政策性、权威性和可读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立足于服务“三农”,推动“三农”工作,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传播“三农”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和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多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赞赏,受到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
奖杯是口碑的见证。《农村工作通讯》先后荣获两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后,2001年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2005年再度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15年荣获“全国百强社科期刊”。杂志社2008年获得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
为顺应时代发展与读者需求,在2007年试刊的基础上,2008年,《农村工作通讯》正式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在提高出版周期和增加刊载容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半月刊对新闻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工作通讯》更加注重深度策划,在编刊上着力做到“期期有亮点”。
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见证者,当我们翻开自2000年以来每一期每一页文字的时候,我们便会满怀深情地想起当时策划、组稿、采访的一幕幕。
力透纸背的评论,始终站在引领“三农”舆论导向的前沿。2000年的《新阶段、新战略、新方法》、2003年的《直补直说》、2008年的《农村宅基地之“困”》、2011年的《创建粮食经济学》、2012年的《再推一个“三化同步”》、2015年的《保持战略定力,抓好明年粮食生产》等独家评论文章,把脉农业时势,解读热点问题,观点深刻、文风犀利。
重要领导、重要机构的重头文章,形成了每期刊物的思想精髓。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来,坚持在第一时间刊发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文章和言论,及时刊发农业主管部门领导及“三农”领域著名专家的言论和文章。2015年刊发的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和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关于怎样做好农村调查的文章,堪称调查话题的精品力作;2015年、2016年邀请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起草人员对一号文件进行独家系列解读,赢得读者普遍好评;2014年编辑部开设“三农记忆”栏目,段应碧口述——“我所亲历的农村变革”成为年度新闻亮点,段老娓娓道来,以情节重现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受到读者称赞。
基层典型人物报道,彰显了榜样的力量。从“最美基层干部”到“寻找最美农技员”,再到“走近十佳农民”,我们不断创新人物报道的手法,记者用眼、用心去捕捉细节,让人物有血有肉,鲜活可读。
追寻“三农”热点难点,讲述精彩故事。2010年,聚焦“户改新政”,为推动“户改”起到了推波助澜之效;2011年,我们的记者第一次体面地佩戴两会记者证采访全国两会,给读者奉上了丰盛的“三农”热点话题大餐;2013年3月份,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去世,记者第一时间赶赴华西村,通过立体式的报道,让人们记住了“永远的吴仁宝”;2015年,刊物主动拓展报道视野,聚焦农企登陆新三板、“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更多参考维度。
每一篇报道沉淀的是编辑记者的心血,每一期杂志凝聚的是一个编刊团队的智慧。矢志不渝的追求,与时俱进的品格,《农村工作通讯》正如期刊界的一棵“常青树”,从形式到内容定位准确、风格独特,成为我国“三农”领域的精品期刊、权威期刊。
继往开来
植根沃土再写华章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60年如一日,继往开来,《农村工作通讯》坚持“解读政策、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推进工作”的办刊理念,坚持为中心工作服务,坚持“三贴近”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融权威性、新闻性、思想性、实用性于一体,在如林期刊中独树一帜,被广大农村干部称为“三农领域的党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历史在我们的笔端书写,岁月在我们的脚下延伸。
筚路蓝缕,披肝沥胆,我们不会忘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农村杂志社的办刊人,他们奋斗的足迹那样遥远又这样亲近。抚今追昔,不断传递的接力棒,彰显的是执着的坚守和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真切关怀,悉心指导,回首新世纪以来的峥嵘历程,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对我们寄予厚望和鼓励的上级领导。2002年2月,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到我社考察指导工作并慰问全体员工;2011年1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到我社调研指导办刊工作,他希望刊物保持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在“三农”宣传战线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危朝安、余欣荣等领导也在不同的时间亲临我社,大力支持杂志社的事业发展。
热切期盼,真心相伴,我们不会忘怀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厚爱。许多读者朋友在来信中亲切地称《农村工作通讯》为农村干部的“好参谋”、“好助手”,我们每每逐字逐句捧读这些来信时,心情总是激动不已。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原厅长张明沛说:“《农村工作通讯》是我立志为农的启蒙之书,是农村工作的智慧之源。”读者的真诚和期望,深深地感染、鼓舞着我们,使我们深感《农村工作通讯》肩负的神圣职责与使命。读者朋友的信任,是我们办好刊物的力量源泉。
从1956年5月创刊号至今,《农村工作通讯》已出刊678期,经过几代办刊人的精心培育和中国农村改革的风雨洗礼,我社已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三农”期刊“国家队”。目前拥有8本期刊资源,在新媒体建设上,还成功实现了中国农村网改版上线、“微观三农”微信公众号和“三农头条”APP的运行,实现了网刊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相辉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见证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60年,那一篇篇谱写在大地上的文字会成为历史的记忆。带着一路走来的自信与豪迈,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我们将秉承光荣历史,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