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谁能告诉我,今年种什么?”

——吉林春耕备耕采访手记

2016-04-21 11:43:35       来源: 新华社    作者:王存理、张建

  春耕前夕,国家调整玉米收储政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由过去托市收购改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回归市场本质,保护农民利益。记者近日在我国玉米产量第一的吉林省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尽管省里调减300万亩玉米种植的指标初步落实,但一些农民对今年种什么还是一脸茫然。

  玉米库存高企,进口价格低,加工企业观望,产大于销明显,玉米价格下浮已成必然之势。但秋后到底能降多少?国家究竟能补多少?种玉米究竟是赔是赚?一个个大大的问号留在农民心底,相信没有人能够回答清楚。

  但春耕在即,种什么还心里没底,这不是个好兆头,会影响粮食生产的稳定,尤其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吉林年产玉米580亿斤左右,占粮食产量的80%,玉米收购价每斤下降一分钱,农民就将减收5.8亿元,这不是个小数目。

  其实放眼望去,农产品价格起伏绝非玉米一种:吕梁山的扶贫支柱产业红枣滞销,据说有的农民都不去摘收,市场上一斤十元的红枣堆成了山,另一种农产品核桃价格也明显下降。南方有的地区甘蔗每吨五六百元还无人收购;羊肉价格连续两年大幅度下降,猪肉售价却一路扶摇直上,大葱和蒜的价格一度过高也引人注目。

  发展市场经济,供需关系复杂多变造成农产品价格起伏不定本不为怪,但长期反复大幅波动,却不正常。农民没有挣到钱,居民高价消费,流通领域混乱,既造成极大浪费,也使市场信号失灵。

  据专家分析,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根本原因在于以联产承包为主的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长期以来,农民种地靠感觉、凭习惯,政府组织农业生产时,往往强在生产组织,弱于经营销售;善用行政号召,疏于市场引导。许多地方和部门,往往在出现价格起伏后才动用储备、组织销售、分析原因,但在产前的市场分析和生产预警上普遍“失声”。

  大量农民在今年种什么上不知所措,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解决这些问题,各级政府要按现代农业理念来组织生产,在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上下足功夫,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不能再让农民生产前半段靠感觉,后半段碰运气,种地如同赌博。

  专家指出,破解“谁能告诉我,今年种什么”这一课题,要尽快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上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产出效益和比较效益过低,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实都涉及“三农”。信息不对称可能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乃至造成农副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重要因素。

  专家提出,从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来看,智慧农业一定要作为“补短板”的重要工作落实到田间地头。春耕之前,对今年的各类农作物的种植意向、市场销售及库存、进出口情况、国际市场动态、历史同比、生产成本等重要的情况,应该认真深入研究,及时发布提示性要求和建议,供农民生产参考,而不是听任谣言和消息引导市场,异化消费心理,加剧供需矛盾。

  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扶持专业化、基地化、区域化生产格局,培育一批种养加工大户、家庭农场、种植基地,让产销能够有迹可循,从而有效连接产销,稳定供需。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