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质检系统农资打假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国质检系统以服务“三农”为工作重中之重,围绕确保农资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促进农资产品质量提升,持续开展农资产品执法打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下乡”行动。5年来,每年都深入田间地头组织开展“进千村,入千户,抽千样”行动,共进入乡村108706个,进入农户385458个,抽检样品97711批次,组织宣传活动13918次,接受农民现场咨询46万次,发放宣传资料302万份。二是开展农资打假“质检利剑”行动。以化肥为重点产品,严查坑农害农质量违法案件。全国质监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69.7万人次,查办农资案件16962起,货值3.8亿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78起,减少农业生产损失3.7亿元。三是深入开展区域整治工作。共对62个农资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各重点区域通过整治,质量违法案件数和农民投诉举报数明显下降,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和生产企业获证率明显上升。五年间未发生区域性农资质量安全事故。四是开展涉农电商产品打假。按照“风险监测、网上发现、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要求,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扩大案源,查办了一批利用互联网电商制售假劣农资案件,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强化源头治理措施提升农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今年,各级质检部门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总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农资专项执法打假。一是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下乡”行动。深入田间地头组织开展“进千村,入千户,抽千样”行动。要对辖区内使用的量大面广的农资产品开展免费检测,积极推广现场快速检测。要通过畅通12365举报投诉平台、现场设立咨询服务台,向农民群众宣传真假产品辨别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二是严查农资质量违法案件。突出重点时节、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继续以化肥为重点产品,坚持以查处大案要案为突破口,积极组织案件查处集中行动,全力打造“质检利剑”农资打假工作品牌。三是深化区域整治工作。按照形成多元共治工作格局要求,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省级和市级局要通过挂牌督办、执法检查、派员督查、暗访摸排、稽查建议书等措施加大督办力度。通过投诉举报数、违法案件数、企业取证数、抽查合格率的前后对比,对整治效果进行评估考核。四是在电商农资产品打假方面有新突破。随着消费模式的转变,假劣农资有向电商领域渗透的趋势。各地质监部门要依托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12365投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平台,多种方式拓宽电商案件线索,对电商农资质量违法案件给予坚决查处。五是探索实施农资产品质量承诺。去年质检总局与阿里巴巴、京东等4家电商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企业产品质量承诺活动,这是质检部门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制度建设与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年要在农资产品质量承诺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强化质量共治的农资打假协作机制
一是各相关部门要互助。十几年来,农业部牵头的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部际协调机制对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促进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农资打假合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各部门紧密配合,农资打假工作成效显著。各级质检部门要继续主动加强与农业、工商等兄弟部门的联系,促进农资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监管的无缝对接。二是强化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发现违法行为明显涉嫌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通报和移送。三是构建社会积极参与农资打假的工作平台,尤其注重与行业协会、检测中心和电商平台的沟通配合,获取行业制假最新动态,努力挖掘农资造假潜规则。四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努力释放农资打假正能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打假的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