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离开生我养我的福安市棠溪村,时至今日年近花甲回归故里。早些年间,父亲曾是村支部书记,为村里做了一些益事,老人临终时说村里尚有许多事业未竟,我现在思之,非常感叹,为父辈们为村尽了心力不禁感动不已。我虽为棠溪所生养,但长年工作在外,没有为村做过多少事情,想来觉得有点脸红,以至感到坐立不安,汗颜之余又觉能力有限,现在我勉强算一介书生,又能做些怎样的实事益事呢?近来常想,应当为棠溪写点什么,来展示棠溪的美好,以此来表达我的一份真情。
不觉回村数日,中午时分,漫步来到榕树下桥头边,村里的人气如此旺盛,让我吃惊。我看到了有老人推着婴儿车在新建栈道上散步;有祖孙手拉手游玩,男人忙于活儿,女人捡茶闲聊,溪中鱼虾欢跃,岸边时闻游人戏鱼笑声,此起彼伏,好一派热闹温馨的景象。
说实话,今日能看到家园如此热闹之情景,着实让我的心头顿生欢喜和意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面对家园的美好,每个爱乡人的心中都涌动着欢快和喜悦。棠溪是母亲犹如地球是人类母亲一样,所有的棠溪人都是孩子,我作为棠溪村孩子的一员,今天有幸得到“我和美丽乡村”征文的启发,触我灵感,难捺激情,斗胆执笔行文,旨在宣扬棠溪,好将棠溪村的特色美丽,告知村外世界。
一
记忆之中,棠溪村从来就充满着地瓜味和虫鸣声,我们这代人大多是啃着本乡地瓜米长大的,上山干活总是与虫鸟们相处,蝉鸣声,麻雀蛋,那香气,那美声,常在梦里绕萦。棠溪人的原本生活状况,生活习惯,琐碎到柴米油盐,我都熟悉在心,久久难以忘怀。
村落没有远近,只有大小。现在棠溪村人口高峰时达到五千。一年当中外来棠溪村观光旅游的人群都是成千上万,这里没有什么神秘的因子,就是山好水好,办了“农家乐”,绿色养生,加上城里人吃不到的一些特色菜肴,人们兴趣就来了,如今城里人的眼中装了太多的流光溢彩,想换一换口味,返璞归真。棠溪人对客人的坦荡胸襟和天生的热忱,村落随之热闹起来。人气旺了,有了活力,让老村焕发了新意。
改革开放之初,棠溪村民从求生存到创业的奋斗的历程中,注入前所未有的冲动,他们也成批成批走出村门,扔下土地,甩掉老宅,向城里奔去。他们在城里吃了什么苦头,受了哪些欺负,还有许多伤心事,只能意会,不可言表。看上去是赚了一些钱,但遭受种种歧视,是非常不好受的。城与乡总是不易融合,带来了乡下人与城里人心灵上的鸿沟无时不在,难以逾越。
三十多年来,让我耳闻目睹的是棠溪走出村门大抵上有“三拨人”。其一是国家恢复高考后,棠溪学子走进学府,毕业后抱上了“铁饭碗”。这批人有知识、有见识,事业有所建树,甚者当了一官半职,为棠溪村添了光彩。年纪略轻者,他们恰好权在掌中,身在其位,不忘家乡,为村助力,办了些许好事实事。上了年龄者,陆续退位了,顿然有了回归家园的念头。他们安度晚年,赋闲在家,享受清福。青山绿水可以清解欲望。人老了,心淡了,农耕文化和自然山水可以休闲养生。
城市在不断制造欲望。舍去名利,可以消解欲望,乃是最高级的养生。
再有第二拨人是棠溪村在外的做生意人,他们风生水起去创业,不少的人沐浴党的富民好政策,率先富起来了,他们身上涌金叠银,流光溢彩,为棠溪村增添了荣光。这批人分布于全国各地,甚至远居国外求发展。“苟富贵,不相忘”。他们关心棠溪各项事业发展,慷慨捐赠,榜上留名。当然,也有的人言不由衷,一毛不拔,让人看到富中有“穷”。
还有第三拨人就是走出村门的打工者,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劳力在闽东,在福安城里人数最众,包括拖家带口不下于两千人。他们最年轻、最朴素、最真实、最有力气,又离不开棠溪村。他们没有落户城里,户籍在村。人不在村,根不在城。人像挂在空中,随风飘摇,在城里干着各种各样的苦力活。餐厅里洗碗,御足房里替人洗脚,街上踩三轮车及郊区菜园地里忙活,都是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为了赚钱,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含辛茹苦,从不怨悔。这批人是棠溪的根,最本色的棠溪人。近年来,他们陆续回村修老宅,承办各种经济实体,为自己搭起一展身手的舞台,渐渐地结束了他们在城里最底层打工的日子。我看到他们脸上自信的笑容,心里高兴。这也许就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力量之源。
二
棠溪村原名棠濑。就棠溪村地势而言,远看,村子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乐悠悠地端坐于一把青山特制的太师椅上。走进村中,地面平坦,无坡度,无台阶,即便盲人过街也不要人牵。我家门前的河岸上,那大片大片的鹅卵石,小如孩拳,大若碾盘,夏天打赤足在石头上玩耍,有点烫脚底,昔日的体温留在了鹅卵石头上了,今天早已无影无踪,难以寻觅了。每当夏初天热了,跳进溪水中,棠溪孩子个个都是“浪里白条”,游泳好手。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放心孩子在河中嬉闹,我母亲常是手执麦秆编织的扇子搭在额前,遮挡灼人的阳光,来河岸边唤我回去。“文革”时,父亲挨批斗,母亲为之声声叹息,在担忧中过早地离世,年仅四十岁。现在每当我看到那些老太太们,扭着秧歌,把扇子摆弄得格外妩媚时,我想这个世界对我母亲是何等的不公啊!
大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确定乡政府所在地时,棠溪人说什么也不同意,故而失之交臂。究竟为什么不赞成设立政府,至今我还弄不明白。其时,有个公社干部嘲笑棠溪人说:心中没政府,棠溪无贤人。一晃四十多年过去,棠溪人从来没有为此事计较。棠溪人从来都是咬着牙关,自力更生,艰苦前行,即使生活不如意,也是自叹命苦,不怪政府,心身上透出一股硬朗朗的骨气。其实,棠溪村建设与发展,兴旺与发达,是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构建的,天时地利人和,文化笔墨的丰润和亿万富翁的品位,两者缺一不可。这个时期的棠溪人更需要站高看远,更需要棠溪固有的勤劳淳朴厚重的人脉和文脉支撑,以此来推动村的事业发展。
回到村里,我感到棠溪村变得似乎太快了,令人有点眼花缭乱,来不及驻留,来不及回味,来不及告别和回头再看一眼。一眨眼工夫,鹅卵石铺设的古街没有了,溪中的小木船,溪溜船消失了,古井生了苔藓,无人饮用了,棠溪村的许多文物只剩下背影,只能成了往事和梦中的回忆,我为之不胜感叹。可谓是:“如风一叶飘,痛思五更天,旧物有余香,因爱在心间。”
前些日子,我写了《美丽的棠溪》一文,在本地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其意在于宣传棠溪,吸引更多的人来村里投资兴业,游览观光。许久以来,我一直在追问,棠溪美丽吗?现在终于问出了结果,棠溪果然美丽。自然山水美丽,村容村貌美丽,村民心灵美丽。美丽实质内容就是村脉人气之美,村民致富之美,文化雅俗共赏之美。黄烽上将是京剧《沙家浜》郭建光形象原型,他曾执教于棠溪学校,先是教师,后任校长,先后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今这些学生们都曾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棠溪学校的校名由黄烽题写,这是对棠溪人莫大的激励。革命烈士阮伯淇的精神就是棠溪村的“村魂”,他与郑楚云、苏达等老一辈革命家并肩战斗,当任闽东地委副书记,福安县委书记,牺牲时年仅30岁。据文献记载。阮伯淇烈士当年是投笔从戎。说实话,那时的闽东山区真正投笔从戎者,寥若晨星。他念过中学,当过教师,做过校长,办过报,早年参加学生运动,不愧是我党的优秀知识分子。他的革命精神永留在棠溪人的心间,棠溪村的“阮厝”成了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有了阮伯淇烈士的历史地位,棠溪的村脉,棠溪的未来,一定是更加美好。诚然,棠溪人是不会一味躺在先贤的功劳簿上,或不思进取,或坐井观天,或自我膨胀。如今世界日新月异,不要左顾右盼,不要再失时机,所有的棠溪人都应当强健起来,要重新去打拼,蓄足力量,向前奔去,梦想并不遥远,幸福就在身边。
三
棠溪的水,永远与岸上石头相伴,水与石,一刚一柔,像夫妻,不离不弃,厮守终身。在漫长的时空中棠溪水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家园,男耕女织,欢爱歌哭,繁衍不息,溪水像村的血脉源远流长。儿时的记忆永不褪色,美丽的棠溪河水也有发怒咆哮的时候,每遇大雨,山洪暴发,或是上游暴雨下游必然成灾。村里人田地庄稼大多是在溪对岸的山坡上,全村唯一的小木船在凶猛的洪水面前,甚感无奈。历史上有些大洪水,冲进了临溪的村民家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现在溪中已建桥,便于两岸交通。古老而富有文化特色的“登烛桥”横跨两岸,颇为壮观,此古桥为福安全市第一。不仅是桥之长度,重要的是在于桥中间是有十九间桥屋,屋梁上古人题写许多富有文学韵味的对子。诸如,“折柳送君君别去,攀花赠我我辞行,虹影横斜天上下,箫声嘹亮日东西。”这桥又是古代通往闽浙两省之官道。观赏这道古廊桥,可以遥想当年棠溪人的商务活动和莘莘学子应赴科考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成为了福安甚至闽东地区古廊桥文化一个典型缩影。如今溪河两岸草木葱茂,自然美丽,风光尽览。溪水清澈,鱼虾腾跃。近年来,村民自发放养数千尾红鲤鱼于溪中,为溪增添了游乐色彩。游人如织的脚步声,逗鱼欢笑声,撒落于溪水两岸。村尾溪面上建起了水电站,坝用橡胶质材,纯黑色,如乌龙横卧溪面,此为福安水电建坝的唯一特色亮点,投资建设者也是在外村贤之举。电站发电为村造福,为广大村民所称赞。棠溪两岸防洪大坝建设,通过多年努力争取,现已得到国家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立项,同意建设。此项目从立项到建设也是村贤在外工作鼎力帮助的结果。防洪堤坝约长十公里,从邻村渔溪洋开始建设,沿至棠溪村两岸,建成之日,渔溪洋村成为了棠溪村门前大花园,沿溪两岸可以办起“农家乐”,水上走廊,游赏沿溪自然风光。在棠溪岸边最养人眼目的就是九棵大榕树。村与树,树与人互为滋养,为一派绿意盎然的古榕画卷,让人一年四季永远享受春天的明媚和美好。回头再去观赏棠溪美丽的古街。原来街道全由鹅卵石铺设,古色古香,散发着人气、商气,可与新街相呼应,好让古街传递现代之气息。村街中四条古巷,分别称之为:九阶巷、官路巷、郭厝巷和陈厝巷,每条巷都有故事传说,现有村里计划将其复古创新,为让古巷生长出现代的生动表情。巷中尚有九口古井,立在井旁,看到井台边的绳子勒痕便可知,老井历时之悠久。井边地上爬满苔藓,如今有了自来水,对井,村里人都懒得多看一眼。井,更让人浮想联翩。井为圆形,白天像太阳,夜晚如月亮。人生在世,为人做事如有不圆之处,可以从圆井口中得到启示。我记得老者说过,时至上弦月,若逢井水溢出井面,此为千载难逢,若有村民幸遇者,接水饮之,从此可以富及一族人家,正可谓是:人遇奇水,活力永伴。棠溪人世世代代,清廉做事,坦荡为人。从井看天,天蓝而圆,井水养人,人不离乡,爱乡之心,不离不弃。街、巷、井三者合一,贵在联动开发保护,其意义、其价值,其示范,都将成为文化生态实质所在。2012年棠溪村荣获福建省生态文化示范村的称号。
四
回顾棠溪村史上古老产业,近来正在谋划重新开发,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从文化产业来看,前些日子,村里举办了“芙蓉李花音乐节”、“观赏鲤鱼文化节”和“品茶斗茶文化节”,让村里村外的人们畅游、观看、享受、采摘和品尝,推动文化创意新棠溪。棠溪村原有闽剧团,曾在这一带叫响一时,实为山乡人民的文化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剧团人员奔走他乡,特别是那些美丽的女子们,各自谋生去了,有的甚至被别的剧团高薪聘请。这些人天生爱好文艺活动,只要能够组织吸引,让他们回头重拾旧业,重振闽剧团大有可能。再看棠溪村祖上留下的油茶产业,当年周恩来总理为福安题写“绿色油库”,就是油茶产业的名望和价值所在。茶果产业,在棠溪村深藏功底,土壤适宜,技术良好,村民喜种,只要拥有一定政策、资金,加以扶持到位。如今尚有一批村民正因为开发这些产业而回归村里。诸如村里的古老榨油坊,为了油茶产业,重新开张,马达声响(过去是水带动),日夜忙个不停,看到那些金色的茶油流淌出来,预示着棠溪村民的幸福生活散发浓浓的清香。让古老黄昏产业显示今日朝阳之灿烂。再说到饮食文化产业,更是棠溪村的拿手好戏,这里许多菜肴都是当年餐桌上的“便宜货”,如今可以当作珍馐来开发。诸如“虾苗拌糟”“芥菜连头”“虾油芋头”“维栓扁肉”“酸菜溪鱼”“九榕鹅肉”等,这些菜肴,不少人吃了,有嚼头,再回头。让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享受“舌尖上的棠溪”之韵味。其实,棠溪人从古至今的生活世界是无比广阔且丰富的,村里的遗留的风俗、习惯、孝悌美德,维系着一个村的长治久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柔性软实力,此力可以撬动一个村庄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
新的时代,新的召唤。2012年棠溪村获得福建省生态文化示范村,一日挂牌,千秋伟业,棠溪村从此迈开新的步子。2013年棠溪村党支部书记郑增康同志,获得福建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生活如同棠溪水总是滚滚向前,让芸芸众生拼命朝前奔跑。新的立在眼前,一切都是那么秀美,谁还能停下脚步去回首打量昨天呢?在我看来,一座村庄的历史和一个国家一样,不可能江山依旧,永远处在原始状态。随着岁月更替,棠溪终归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让我特别看重的是,棠溪村的人文心灵感受力。人心既无草木之形,又无钢铁之坚,但是可以穿越时空,就像棠溪的源头活水,上游和下游永远是贯通的。今天饮了下游一瓢水,明日应当感受上游源头之恩泽。
棠溪村对我来说,永远恩重如山。
“春天那么好,可惜太年轻;夏天那么好,只是太骄傲了;只有秋天的确好,它是多姿多彩的!”迎来秋季的丰硕,人生已老,难免感慨万千。棠溪村正在从春天开始,逐步向着秋天迈进!环顾四周,大家都在加快发展,棠溪村只是在追赶,也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奇迹,干着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在干事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美好的家园梦,幸福生活梦。
需要提醒的是,这世上,真正当得起“美”的事物并非越来越多,而是日渐稀少。说是家乡美如天堂,我没有人为拔高棠溪村之意。今天的棠溪还不是天堂,只是人间天堂的初胚而已。因此,棠溪村千万不要沉醉于现有的业绩,自满自足。切莫知叶不知树,见树不见林。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横向比较,能够看见差距,能够看见棠溪人未来生活之所需,进而高质发展,走向兴盛。现阶段,我们要沿着中国城镇化的正确路径前进。棠溪村今日人口回归聚集,就是走向心中村建设生动示范。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奋发努力,勇往直前,棠溪村一定会变成我们想象中的天堂。众所周知,这个世界没有天堂,天堂乃是上苍给人间指引的未来道路,这条道路奔向小康,走向富裕生活。对我个人感受而言,美丽的棠溪,就是我心中的天堂。
我的天堂在棠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