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绿色增产增效模式”之协调篇

建立科研协同网络 形成农业科技攻关新格局

2016-03-15 14:37:53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    作者:任庆棉

  加强协同攻关,促进协调发展,是“绿色增产增效模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经过3年的努力,构建了“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一是实现了生产生态、农机农艺的协调发展。按照农业部“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在追求增产增效的同时,特别注重绿色环保节肥节药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实现生产生态的协调发展;同时还把农机与农艺的相互适应和融合,提高机械化水平作为重要内容,形成农艺农机相适应的技术体系,集成了一批高效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控、农机农艺融合的先进技术。如玉米项目构建了“农机农艺六配套”的技术模式;油菜项目以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新品种“中双11”为核心,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多熟制条件下低损失的油菜机械化收获。

  二是实现了全产业链学科间协调推进。打破院内研究所、课题组、学科之间“单打独斗”的状况,按照“品种为主体、水肥药械种植养殖一体化”全产业链思维,根据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阶段的技术需求,9大产业不仅整合了院内有关团队和不同学科联合攻关,还广泛吸纳了地方院所、推广机构等单位优势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协同攻关,构建了“集团军式”大联合大协作高效协同攻关网络,形成了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组织体系,构建了服务全国的农业增产增效生产技术模式研究、示范、推广协同攻关联盟。

  三是实现了创新联盟组织体系协调发力。联合国家、省、市各层面的优势特色团队,与地方政府开展务实合作,强化与农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生产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协作,把研究工作与地方政府的“三农”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上、中、下游“一条龙”的农业科研协作模式和全国“一盘棋”的农业科技攻关新格局。集成各加盟单位研发的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构建多学科集成的“一体化”农业生产问题综合解决方案,形成“目标聚焦、任务明确、团队协同、资源优化、平台共享、力量协作、推进有力”的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为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绿色增产增效模式”之开放篇

秉承开放发展 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 任庆棉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一直是贯穿“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全过程的核心理念,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开放的工作机制,有效带动了区域农业发展。

  一是建立开放的联合攻关团队。9个领域牵头研究所改变院内“自娱自乐”“自弹自唱”的形式,不图所有,但为所用,广纳贤士,整合院内外优势科技力量,构建了由国家、省、市三级创新主体构成的精干的协同攻关团队,为项目取得实效提供了智力保证。9个攻关团队参与人员共计1954人,其中,中国农科院有17个所、254名科技人员参与;省、市级农科院(所)、大学、技术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等有208个单位,1700多人参加,院外人员占到8成以上。

  二是建立开放式投入保障机制。院级层面通过创新工程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各牵头研究所通过所长基金项目,并整合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试验示范点所在地政府部门也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形成了“多渠道筹集资金、多方共享成果、实现互利多赢”的开放式投入保障机制,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

  三是建立开放的技术集成机制。集成的技术不求最好,但求适用,广泛吸纳国内外最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构成了开放式的技术集成渠道。9个领域仅2015年就集成技术136项,其中72项来自中国农科院,其余64项由各兄弟单位提供。新疆兵团和阿克苏农业局提供的“棉花膜下加压滴灌水肥一体化供给技术”,解决了棉花水肥一体供给等主要问题;由我院作科所和东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有效解决了焚烧麦秸污染环境的问题;在山东省德州市创造了玉米小麦轮作周年“吨半粮”的“八配套、六融合、四结合”技术模式,集成的12项技术分别来自于山东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及中国农科院相关研究所等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单位;由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的“奶牛养殖场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粪污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规模化奶牛养殖粪便和污水处理问题。

  四是建立开放的展示交流体系。在主产区和典型生态区,布局建立一批固定的开放的展示示范基地,先后举办了34场现场展示观摩会,对地方政府、推广部门、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同步示范展示,带动了区域农业发展,提高了工作的显示度,把试验示范基地打造成开放式的技术普及与传播平台。奶牛项目先后在北京、宁夏举办了营养、质量以及新技术大会,来自美、澳、英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专家出席,有效提高了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国际的合作。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