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快速增加,2015年,全区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已达5110万亩和450亿斤,分别占内蒙古粮食作物比重的60%和80%,分别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9%左右,种植面积较2003年翻了一番多,是自治区的第一大作物。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整株青贮玉米面积为500万亩左右,年均青贮量约2000万吨。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自治区粮食生产“十二连丰”做出了重要贡献,青贮玉米面积增加,为自治区发挥农牧结合优势,有效保障草食家畜饲草料供给,为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创造了条件。但是粮食种植结构“一粮独大”的局面,造成结构趋于单一,生产销售时间集中,收储加工压力加大,轮作倒茬空间有限,病虫害有所加重。由于面积快速扩张,东部北部高寒区适宜品种短缺,籽粒成熟不好,含水量偏高,商品品质较差,容易发生霉变。农区、半农半牧区用于种植优质饲草料的土地有限,畜禽养殖饲草料资源不足,种植业和养殖业配套衔接不紧密,一定程度影响了种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家畜饲草料供给提供了保障,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种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玉米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做法
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农业部“东北四省区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及《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意见》精神,确定了玉米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树立为养而种、为加而种发展理念,提高过腹转化、加工转化比例,有保有压推进优势区域布局,扶持基地建设发展订单生产,推广绿色生态节本增效技术,推进玉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粮草兼顾、产加融合的新型农牧业结构,实现种养加一体化。
养殖拉动,过腹转化。自治区是粮食主产省区,同时也是畜牧业大省,2014年全区羊存栏跨越1亿只大关,牛存栏连续3年在1000万头以上,成为我国草食畜牧业第一大省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草食家畜存栏超过50%以上,其中优质奶牛和羊存栏主要来自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今后发展的潜力也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今年我们将继续围绕“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目标,在农区养殖聚集区和农牧交错带,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种植,鼓励养殖大户、规模化养殖企业采取土地流转等方式进行规模化青贮玉米种植,积极推进与种植大户、合作社等玉米规模化种植主体的对接合作,扩大青贮玉米订单生产。
产业带动,加工转化。通过连续几年的扶持,目前自治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达115家,年加工转化能力1300万吨左右,饲料加工200万吨,已经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为中心的2个玉米加工区,拥有淀粉系列、酒精类、医药化工、玉米食品等八条相对成型的产业链条。今年要继续在玉米生产优势区,重点围绕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大基地建设,推广种植加工专用玉米品种,通过优质优价提高种植效益。充分发挥玉米加工企业产能,减少玉米原粮外运。
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利用好国家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粮改饲”试点等新增项目,扶持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动养殖增量由牧区向农区转移。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进一步推进中东部和西部沿黄灌区玉米优势区域布局,提高优势区域集中度和规模化种植水平,重点加大玉米功能区建设,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调减东北高寒区玉米种植,大力推广粮豆轮作种植模式,发挥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传统优势,促进结构调整与用地养地相结合;调减中西部旱作区玉米种植,发展谷子、荞麦、莜麦、绿豆等杂粮杂豆,重点抓好品牌创建和精深加工,把自治区纯天然、无污染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品质优势和经济效益;西部河套灌区大力推广玉米套种小麦,通过套种减一部分玉米、恢复一部分小麦。
配套研发,创新驱动。继续大力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重点选育优质专用、高产抗逆、适宜机收的玉米新品种,还要选育高生物产量、高蛋白质含量、活秆成熟、适于青贮的玉米新品种。加快牛羊专用饲料的研发,降低饲喂成本,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加大农机研发和引进力度,筛选成熟的青贮收获和加工机械,为自治区的玉米结构调整提供基础支撑。
强化服务,技术支撑。我们要重点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示范,把玉米种植技术、粮改饲种植技术、青贮技术作为“冬春科技巡回大培训”和“三级联创”蹲点示范服务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高产高效创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创建作物分配、示范品种选择、主推技术集成上落实“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思路,引导玉米种植向优势区集中,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地、控药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非优势区向粮改饲、粮改豆、专用青贮和间作、套种、混种转变。
加强宣传,政策引导。加大对农产品供需形势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积极自主开展结构调整。加快落实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粮改饲”试点补贴等政策与项目,不断完善操作程序,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对粮改饲、粮改豆等种植补贴。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自治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始逐渐转型,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对玉米结构调整认识程度存在差异,饲草产品销售市场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农牧户种草积极性。同时,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扶持措施,推动结构调整的抓手较少,推进乏力;二是粮食企业加工能力较大,但精深加工研发滞后,高端产品较少,增值带动能力有限;三是农民种植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与企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订单生产和基地建设较少,优质专用品种无法实现优质优价;四是青贮饲草产业尚未形成产加销一体化链条,近年来乳肉等畜产品价格走低,粮改饲经济效益不明显,对粮草轮作带动能力有限。
促进今年及“十三五”玉米结构调整的措施
种植业结构调整要顺应自然、顺应环境、顺应资源禀赋,推进种植业优势区域布局,我们将采取“因地制宜、有保有压”的措施,不断提高主要作物优势区域集中度。要支持光热水资源丰富的西辽河流域、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等优势区域发展籽粒玉米生产,鼓励农区养殖聚集区和农牧交错带发展粮饲兼用全株青贮玉米生产;压缩高海拔、高纬度、冷凉及严重干旱区域玉米生产。围绕深加工企业,推广种植玉米加工专用品种;围绕农区畜牧业聚集区、农牧业交错区,推广种植专用青贮或粮饲兼用活秆成熟品种。要推广脱水快、抗倒伏、穗位一致、苞叶松散适合机收的新品种。按照农业部出台的《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提、压、转”三措并举,调整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根据自治区玉米供求现状和生产实际,按照《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将加快品种结构和布局调整。一“提”。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巩固提升玉米优势区产能,力争到2020年全区玉米优势区域集中度达到90%以上。二“压”。调减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和严重干旱地区玉米种植,压缩产量低、水分高、品质差的玉米品种。2016年,力争自治区东北北部及中部后山地区减少玉米面积200万亩。三“转”。立足“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在农区畜牧业聚集区、农牧交错带,引导籽粒玉米向粮草轮作、粮改饲和玉米整株青贮转变,2016年全区整株青贮玉米面积达到1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
二是“名、优、绿”三品共创,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一要突出“名”。大力发展名特产品,抓好精深加工和特色品牌创建。二要突出“优”。促进设施蔬菜、露地冷凉蔬菜、加工蔬菜协调发展,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优质优价。三要突出“绿”。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退出玉米种植,恢复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在岭南地区推广粮豆轮作和大比例间作,实现用地养地结合;在中部干旱地区推广特色杂粮杂豆,发展绿色高端保健食品。
在谋划“十三五”农业发展中,自治区把结构调整纳入其中,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效。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玉米结构调整引导的补贴力度,提高加工专用品种种植比例;国家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粮改饲、粮豆轮作、大比例间作等示范引导。呼和浩特市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拿出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强化指导服务。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把粮改饲和粮豆轮作种植模式、玉米青贮技术等作为“冬春科技巡回大培训”、“千家万户”科技服务和“三级联创”蹲点示范服务的主要内容,引导农民应用节水、节肥、控药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三是推进种养结合。内蒙古是草食畜牧业第一大省。农区和半农半牧区青贮玉米需求至少在1500万亩以上。从畜牧业的需求出发,在农区养殖聚集区和农牧交错带,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种植,推进养殖企业与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对接,扩大订单生产。四是搞好加工转化。目前自治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达115家,年加工转化能力1300万吨左右,饲料加工200万吨;马铃薯加工企业67家,年加工能力360万吨。我们将围绕加工企业布局,加大玉米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产加销衔接,打通全产业链,促进加工转化和增产增收。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种植业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