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第五届中华农业英才及首届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十位农业科学家及十位基层农技员获得了表彰和资助。首届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名单:李春生、李跃文、赵艳芳、王贵满、张友良、王立华、汤俭民、付玲、尹华江、田振荣。图为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等农业部领导同志与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合影。
李跃文:“让农民种地省点力气”
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李锦华
“让农民种地省点力气”是李跃文从事农机推广工作30多年来不变的初心。高中毕业后他做过几年农民,真正体会到了农活的辛苦。“耕地靠牛拉,收割靠肩挑背扛”的经历和记忆,让李跃文下定决心学好农机技术,造福乡里。从1982年于山西晋东南地区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到荣获2015年“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称号,山西省武乡县农机推广站站长李跃文,这个老乡眼里有水平的“农机土专家”,用遍布家乡沟沟坎坎的脚印和30多年的坚守道出自己的质朴信念——“想为农民做点事,给乡亲减轻点劳动负担”。
跑遍沟坎,为农民发光
深入田间地头讲科普、做宣传、搞培训,李跃文一干就是20多年,足迹遍布全县平川丘陵。从新技术引进、试验到示范,从新机具安装调试到维修保养,他总是亲手试试,亲眼看看。用领导同事的话说,他为武乡县、长治市乃至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推广与普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用妻子的话说,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土人”,整天跟农机打交道,下乡回来从头到脚都是土。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农民中来,一定要回到农民中去。”他始终认为,农机好不好用农民说了算,自己是不是专家也不重要,农民欢迎才行。
1982年9月,李跃文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农业机械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石门公社担任团委书记,但他向组织申请希望到农机部门从事农机工作。就这样,他从别人羡慕的团委书记成为了石北公社的农机管理员,一年后调县农机局。从此以后,管理站、监理站、大型农机站都留下他扎实的脚印,1992年李跃文担任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兼农机培训学校教师)。他觉得,只有实实在在为农民做点事,给农民带来帮助,才是真正的发光发热,才让他觉得踏实。
“一定要了解具体的农业生产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把最适合的农机推荐给农民。”这些年李跃文跑遍了武乡县的沟沟坎坎,武乡的农业生产地图早已挂在他的心中,而他做这些为的就是了解地形和土壤的差异对农机性能的影响,以便根据农民的不同需要去选择、改进、推广农机。
亲自动手打开机器看究竟,是李跃文的一个工作习惯。“农机推广人员要教会农民使用农机,不仅要能教操作能演练,还需要自己懂原理,遇到问题会解释。”所以,所有的新技术新机械,他都要自己先演练一遍。等到农机手操作时,他就会边指挥边跟着跑,随时准备讲解。打开他的办公桌抽屉,测尺、扳手、螺丝锥、电流表等机械工具一应俱全,他习惯于拆卸机器研究个明白,小到热水器大到农机具,修改起来总是不在话下。
在李跃文的带领下,武乡农机推广站大力推广适应本地农业生产的中小型农机具,全县农机总动力从1992年的4.8万千瓦发展到2014年的18.6万千瓦,各类配套农机具从1992年的676台(件)发展到2014年的5901台(件)。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他们将节油减排、小麦机收、化肥深施、机械铺膜、玉米单粒点种、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推向大面积应用。
改进农机,实践中发热
山西省武乡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作为“小米加步枪”的红色文化传承之地,谷子的种植历来是武乡县的重要农业生产。事实上,与小麦、玉米、水稻相比,种植谷子的经济效益很好,但2012年长治市武乡县的谷子种植面积仅占该县总耕地面积的1/6。
种植面积为何难以扩大?“影响谷子种植面积不能扩大的原因首先是种植机械化程度低,不能精播。”李跃文介绍说,武乡县绵亘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丘陵山地居多,这给武乡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带来一些天然的考验。另外,由于季节的原因,播种期较干旱,农民担心缺苗,宁愿种稠不愿种稀,导致每亩的间苗用工达到3~5个,劳动强度大。如在间苗时遇到阴雨天或地太荒等情况,往往还没有间完苗地就荒了,只能重新播种其他作物。“种植面积难扩大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人工收获能力有限。”据李跃文介绍说,农民常常只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种植的面积。
为了突破谷子的机械化种植难题,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李跃文历经3年时间潜心研究谷子的机械化免间苗播种技术。“我观察以后发现,加大行距、缩小种距,或许可以实现精量播种,免去间苗的劳动。”李跃文拉着机器跑到田间,带着农民一起做试验。“我自己开机器,村民掌握不好节奏,行距记录、机器调试就会不精确。”他让村民开着机器,自己跟着看播种的行距、排种的宽窄和深度,然后在本子上记录下播种机转一圈播下多少粒种子。晚上,回到家,李跃文又根据这些数据画出图纸,拿木板和纸箱子赶制出农机模具。
经过这样的反复研究、实验,通过改变播种速比改制机械,他终于琢磨出谷子的机械化免间苗播种技术。他所提倡的新式播种方法是结合农机与农艺,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从而实现机械化种植。“把种距控制在间苗后的宽度范围内,这样可以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实现免间苗。”
大行距小株距的新式种植模式,使谷子产量比传统种植增产5%~10%,得到了专家和乡亲们高度评价。更重要的是,机械化免间苗播种的成功实践将每亩间苗用工从3~4个减少到1个以下,还减少了种子损耗,亩平均节约种子0.3Kg,打破了传统种植人工间苗制约谷子种植规模扩大的瓶颈,极大地调动了谷农种谷子的积极性。
“再好的技术和机器也得让农民会用才行。”李跃文耐心地将技术原理告诉乡亲们,并且手把手地教大家使用机器。从一个村到整个县域,谷子机械化免间苗播种技术慢慢为村民所熟知和接受,目前已经达到1000多亩,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潜心思索,创新中提升
爱思考,善创新,是李跃文作为一个“土专家”更为鲜明的特点。办公桌上堆着厚厚的 《现代农机与装备》、《农业科学技术》等杂志和一副老花镜,让他看起来像一位学者。30多年来,他改进农业机械20多台(件),编写各类科普宣传材料30余种,在谷子、马铃薯等作物机械化生产中提出了许多新理论,获得过全国农机科普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对于谷子颗粒小,单粒播种难度较大的情况,他撰写专业论文谈解决思路:“要把谷子的颗粒加大,措施是在谷子的外面包衣,用保水剂、种肥、农药、黏土等作为种子的包衣材料,包衣后种子的直径应达到5mm以上。”鉴于丘陵山区地块小、道路窄的情况,他还建议谷子播种机应设计为4~5行(小四轮配套)和3~4行(手扶配套),“开发小型联合收获机,自行开道,一次完成拨禾、切割、输送、脱粒、清选、秸秆处理(粉碎抛撒、粉碎收集)等工序。”对于普通收获机带来的弊端,他建议:“研制类似场上碾压的脱粒装置,减轻力度多次反复碾压,使脱粒后的谷子不带短颈,减少脱粒中将谷直接碾成米的概率。”
针对大型农用机械开不进山地,小型农机企业又不愿生产的情况,李跃文始终不放弃改进农机使其适用于当地。正是李跃文的用心及成果,大大方便了乡亲们,播种机、旋耕机、收割机等一大批农业机械经过他的改造为村民所接受:对330型机械翻转犁进行改进,使入钩、翻转更顺畅,避免了空耕现象发生,作业效率提高20%;对马铃薯播种机进行了多项改造,避免了一穴多株现象发生;对东风4LZ1.5-1548收获机拨禾轮进行改进,降低了收获损失……
自2012年10月“全国谷子机械化生产研讨会”在山西省武乡县召开后,李跃文便更加关注谷子的机械化种植,他的思考和观点也在会上得到专家的肯定。去年12月,他与天津某机械厂合作设计的“小颗粒自走式谷子播种机”申请了专利。“不能放松啊,农活一年一年干,农民等着用啊!”记者问他,取得“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的荣誉后是不是可以歇一歇了?李跃文摇摇头说,“农民不容易,好用的农机早一天开进田,农民就能早一天从苦累中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