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从结伴“闯番禺”到扎堆“凤还巢”

——西部劳务大县正安农民工返乡创业潮观察

2016-02-26 14:58:00       来源: 新华社    作者:王丽、李惊亚、齐健

  地处黔北深山的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正安县,28年前“三百娘子军下番禺”在争议中拉开了贵州劳务输出的序幕,而最近,这个全国劳务输出转移示范县外出务工者却扎堆“凤还巢”,东部产业升级、“人口红利”西迁为西部产业扶贫带来新机遇。

  “雁归潮”带热贫困县新产业

  正安是一个传统山区农业县,然而走进“正安·国际吉他园”,宛如进入吉他的世界:在展厅,各式各样的吉他让人目不暇接;表演台上,来自巴西的管理人员随性弹奏着拉美情调的乐曲;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黏合、喷漆、组装、调音。

  这个交通闭塞、产业单一的贫困县,短短两三年间,已经有7家吉他生产企业从沿海迁来。园区里建筑工人们正夜以继日地赶工期建厂房,因为还有十余家已经签约的企业等着搬来。

  第一家落户、规模最大的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传玖是正安县安场镇解放村人,19岁南下广州打工,在吉他厂干了7年,从普通工人做到车间主管。2007年,他和同在吉他厂打工多年的哥哥郑传祥,靠务工收入创建广州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哥俩决定回乡发展。

  “沿海腾笼换鸟,产业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窄。”郑传玖说,虽然吉他生产“两头在外”,家乡没有交通、市场和原材料等优势,但从长远看,这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优良,产业发展很有前景。

  神曲公司现有电吉他和木吉他各两条生产线,产品基本都出口到巴西、美国、日本等国家。两条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公司年产80万把吉他、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解决农民工就业700人以上。

  “第一天在家乡的新工厂上班,我激动得睡不着觉。”35岁的仡佬族农民陈健松也是正安人,他说,现在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公司生产环境、住宿条件更好,最重要的是能照顾父母、孩子,心里踏实了。

  “凤还巢”释放西部“人口红利”

  1987年,正安县开拓性地组织年轻农民赴广东番禺打工,“三百娘子军下番禺”拉开了贵州省劳务输出的大幕,劳务经济成为正安脱贫发展的支柱和名片。如今,这个总人口65万、在外务工占三分之一的劳务输出大县把吸引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凤还巢”工程,作为冲刺小康、产业扶贫的抓手。

  47岁的仡佬族妇女闫建平是“三百娘子军”的一员,在外打工十余年的她返乡创业,目前开了6个服装店,年销售收入达到400多万元,并解决了当地40余名妇女就业。“现在很多人回来创业,成为建设家乡的核心力量。”闫建平说。

  据正安县人社局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县组织输出1.2万人,返乡回来2万人,返乡趋势明显。劳务经济正在正安发挥聚合效应,通过以商招商,当地相继引进塞维尼亚、华成乐器、鹏联乐器等18家吉他制造企业,并大力引进琴弦、校音器、节拍器等配套产业入驻吉他产业园,今年将形成年产300万把吉他规模。

  正安县县长吴起说,随着沿海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产业转移升级趋势明显,西部地区尚有人口红利,政府应该主动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经过多年拼打,大批外出务工者积累了技术和财富,形成可观的人才效应,比如正安县仅在沿海地区从事吉他产业的务工人员就达2万人以上。吸引他们返乡创业,政府扶一把、送一程,就能形成一个新兴支柱产业。

  扶持“归雁”创业需要多重发力

  “家乡是我新的起点,打开了我从没想过的蓝图。”郑传玖说,“我们带头回正安后,带动了广州很多吉他企业都在和园区谈合作,只要坚持这条道路不放松,正安一定会成为吉他行业尖端、高端企业集聚地。”

  贵州塞维尼亚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友兵是四川人,他说,之所以把工厂搬到正安,看重的是当地产业集聚效应。在沿海,这个产业分散,目前国际市场七八成份额是“中国制造”,正安正在形成中国最大的吉他产业园,未来将着力转移升级,走自主品牌、国际电商等路线。

  “当前劳动力就业结构、层次、方式正在调整,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存在巨大空间。”吴起说,吸引懂技术、善管理的优秀农民企业家和技术、管理精英返乡创业,政府更需主动作为,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减轻负担,改善物流条件、提升金融服务、强化就业培训,“综合发力”释放经济活力。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