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花茂村 话增收(新春走基层·夜宿农家听民声)

2016-02-04 14:49:52       来源: 人民日报

  雪片前日落过了,花茂村东头的石牛山,像刚刚从面粉堆里蹿出来。风硬起来,吹来一袭黑色披风,把村庄裹得紧紧的。

  炊烟渐散,留下静谧的夜。村西一扇窗户却不甘寂寞,奋力透出橘黄色的光。推开房门,主人母光荣正拨弄着炉火,脸膛映得红红的,像半醉了酒。

  几个老伙计围炉而坐,一把瓜子,一盘黄豆,再咂巴一锅旱烟。

  “您老七十有三了,也不知道歇歇,还抓那么多票子来干啥?”说话的,是贫困户曹帮伍,儿子先天性语言障碍,妻子患直肠瘤,日子过得紧巴,朝母光荣老人打趣时神色里又带着些羡慕。

  花茂村是贵州遵义县西北一个小山村,在村里年岁上70的老人里,母光荣是最忙碌的一个。“祖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哪能丢了?前些年你家用的水缸、腌菜坛,哪个不是我烧出来的?现在你们不爱用这些老家什,但是游客来得多了,我变个花样,烧制些花瓶、茶叶罐,他们却喜欢得紧,谁来了都得带两样回去。”母光荣的话里带着些许自豪。

  “您这铺子是关不了喽。这几年,油路修好了,户户门前种花栽树,哪个城里人得空不往咱乡下跑,来看看山水、尝尝地里刚摘的青菜?村里光农家旅馆就开了18家。”说话的是个中年男子,他紧了紧胳肢窝里的一本红色笔记本,上有“民情日记”四个烫金字,扭头对曹帮伍道:“老哥,你也别心焦,娃儿的事我上着心呐。镇上有个理发店,也是聋哑人开的,人家说愿意收娃儿当个学徒,改天我就带他到镇上去见个面,学个手艺。”说话的是村支书潘克刚。

  “那谢谢潘书记了!我家里人都拿着低保,可我不想拿啊,去年村里人均收入都过一万二了,不能总拖大家后腿!”曹帮伍说。“谢啥,咱村1325户还有96户没脱贫,谁家啥情况我清清楚楚,今年除去政府兜底的,剩下都要脱贫。”潘克刚说。

  “谁不是苦堆里熬过来的?我16岁的时候出去做泥水工,就带5块钱,还是借的。原来咱村名叫‘荒茅田’,弯腰犁地的次数比弯腰的稻穗还多,土肉比人脸皮薄,遇上旱天一年没收成。”52岁的王治强接过话茬:“现在叫啥?‘花茂’,花繁叶茂!”

  “我听儿媳妇说,你家那个农家乐最多一天来了500多人。”母光荣边说边比划出两根手指头:“一年至少挣这个数吧?”“嘿嘿,我这都是小打小闹,和人家九丰农业园比起来差远了。”王治强没有否认。

  

  “你咋个跟九丰比嘛,人家是县里引来的大企业,投资几个亿,落在咱村就是要带领咱们调整种植结构,种瓜果花卉,比种粮强多了。光观光的那个大棚去年门票就收入100多万,村集体分得10多万,要不村里的道路亮化、沟渠整治哪来这多钱?”潘克刚说。

  “是啊,你看村头他们几个自己搞的草莓大棚,多少人来采摘,还有林下养鸡,一年工夫就发展到2000多只,以后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好多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也都回来到九丰上班,2000多块工资是低点,但方便照顾家里老小。”

  夜深了,几个老伙计聊兴犹浓……

  夜宿农家。子夜有人从檐下走过,踩在未融的残雪上,传来“嘎吱嘎吱”的声响,那是熟睡的村庄呓语着轻翻了一个身。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04日 06 版)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