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致敬!十佳农民!

2016-02-03 11:16:04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锦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6亿多农民创造了连续丰收的奇迹,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以“全国十佳农民”为代表的广大新型职业农民的智慧与汗水,他们是科教兴农的示范者、农村改革的先行者、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和强村富民的带头人,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践行者。农业部继成功遴选了首届“全国十佳农民”后,于2015年再次发起新一届“十佳农民”评选活动,并于近日揭晓了入选者名单。本刊特开辟专栏,陆续刊登第二届“全国十佳农民”先进事迹。我们向他们表达敬意,期待着他们的故事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转型时代助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在农村这片热土上创业兴业。

第二届“全国十佳农民”名单

李素敏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南柏舍镇徐家寨村人,家庭农场主,赵县素敏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吴德显

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沿江乡大桦树林子村人,孙吴县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高健浩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白茆镇芙蓉村人,田娘家庭农场主

雷应国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人,佳和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孟现壮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张秋镇孟楼村人,阳谷县景阳冈养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钱晓玲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周党镇中心街人,罗山县灵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吴华平

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石庙村人,天门市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黄达灵

海南省临高县新盈镇头咀村人,临高海丰深海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马刘洋

重庆市忠县双桂镇龙桥村村委委员,重庆猪太郎农业股份合作社理事长

巴合提汗·哈则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雀尔沟镇雀尔沟村人,巴合提汗牛羊草畜联营合作社理事长

 

 

吴华平:科技加农机,种田致富不再难

  吴华平,一个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石庙村的普通农民,一个兄妹7人,曾因家庭负担过重而不得不在高中放弃求学的农民。而今天的他,仍是地道农民,只是头顶早已戴上了“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全国种粮大户、“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等众多荣誉的桂冠。讲话气势十足、做事有板有眼,这个看上去就不一般的吴华平,不仅自己收获诸多荣誉,作为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还带领200多名社员,实现了让人羡慕的“年人均收入8.5万元”。而华丰合作社,更是在2012年荣获“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这一切在吴华平看来,“一路都不容易”,但是让他更在意的是,所有的事情都证明了自己曾经的誓言:“让种地也能挣钱!”

  脑子活,肯学习,吃饱穿暖种好田

  虽然出生于农民之家,但作为当年的高中生,吴华平有幸被一家制药厂选聘为工人。终于跳出农门的他,没高兴多久,就发现一个让人很沮丧的事情:家里还是很穷,还是吃不饱饭。他不明白,“为什么明明队里的田里处处种的是水稻,可是家里经常吃的却是一点米兑很多红薯或土豆熬的稀饭。”为了吃上饱饭,为了不再受穷,吴华平当了一年工人后,毅然弃工从农,返乡种田,一心一意扎根农村,当起了农民。他相信,通过种田一样能吃得饱穿得暖,一样能过上富裕生活。

  吴华平开始动脑筋、想门道,不论在地里还是家里,不论农忙还是农闲,他都在琢磨,“怎么才能种好地,怎么才能当一个能致富的农民。”面对一望无垠的田野,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科学种田,苦干巧干,闯出一条新路子。1983年,老家实行分田到户,吴华平干劲更足了,他一边勤勤恳恳种好自己的田,一边做点农资生意,倒腾点木活。到1985年,他家不仅甩掉了超支的帽子,居然还盖起了让人羡慕的“小洋楼”。聊起这段往事,吴华平脸上流露出如释重负的愉悦之色。从那时起,他这“脑子活”的特点就被周围的老乡记住了。

  为了学到更科学的种地知识和技术,他抓住所有的机会不断学习。1986年,吴华平自费到中国农业大学跟班学习半年。到了1998年,他靠承包村里的抛荒田,已种了160多亩地,期间还兼做农资生意,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户。

  用农机,学科技,第一个吃螃蟹

  2006年,43岁的吴华平依然保持着爱学习的习惯,一天晚饭过后,他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视看新闻,这天的节目“科技入户——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活动”让他见识了农机的神奇效率。

  “一会工夫,田里就整齐地插好了秧苗,我当时就动心了,这家伙真不错。”此时的吴华平种了8.67公顷地,每年的收入也有10来万元,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虽然当时的小日子很滋润,但“冲动”的他并不满足。说干就干,吴华平购买了一台手扶式小型插秧机,自己出8000多元,国家补贴1万余元。不仅如此,他还跟村里的几个人一合计,在天门市农机化管理办公室的支持和指导下,于2006年3月,成立了个插秧服务队,专门为附近村里的人服务。他说,“有钱就大家一起赚”。

  作为湖北省内第一家专门从事农机插秧的队伍,他们的事业进行得风风火火。2006年6月,中央电视台记者还对农机插秧服务队进行了采访,在新闻联播中予以报道。但插秧机是新鲜玩意,大家都是会开不会修,由于维修技术掌握不好,机器出现故障后,需要返厂维修,这就要耽误几天农忙时的黄金时间,另外团队管理松散,也出现很多问题。这样一来,到年底一算账,竟然没有赚到什么钱。于是,大家纷纷退出,各干各的,农机插秧服务队变得名存实亡。

  满怀激情的吴华平,被当头浇了冷水。何去何从?吴华平没有忘记“种田也能挣钱”的决心,不服输的劲头让他面对困境迎头而上。在市农机化办组织人员去江苏东洋插秧机生产厂家学习技术时,吴华平主动报名参加培训学习。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除了吃饭和睡觉,他一门心思扑在了学习插秧技术和农机维修技术上。别人学习怎么解决问题,而他则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结合自己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他从插秧机零件、构造、原理等深入进行系统学习。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扎扎实实学到了本领。

  2007年回到家里后,吴华平决定大干一场,他投资15万元,购买了2台大型乘坐式插秧机,采取农业机械入股的方式,组织周边及外地18台大、小插秧机入股,成立了农机插秧专业合作社。由于他有技术、懂经营、业务熟,大家一致推举他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这次重振旗鼓,吴华平暗下决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从此,他在学习科技的路上,奔走不停。他带领社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从旋耕、收割、插秧、智能育秧技术,到飞机喷药防虫、稻谷烘干仓储、有机稻生产、秸秆沼气新能源的利用,一样不落。同时,他还进一步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先后攻克了水稻青沙育秧技术,填补了国内软盘育秧技术空白。

  上规模,抓管理,带着老乡一起富

  吴华平吸取上次的经验教训,这次从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坚决强调,“要走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的发展路线”。

  规模化,从流转土地开始。合作社从2007年开始就流转土地,每亩价格逐年提高,2012年以来,每亩价格基本稳定在400公斤稻谷,折算为每亩1000多元。当年以“天价”成片流转土地,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大家都笑话吴华平是个“苕货”(方言,意思是说一个人傻)。但他却说,自己并不“苕”。“合作社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规模化的土地。如今土地都分到各家各户了,不把利益给足农民,怎么能实现规模化呢!”

  吴华平介绍说,“我们赚的是现代农业的钱,不打农民土地流转费的主意。”合作社主要赚“规模经营、节约成本、优化模式”这三大块的钱,农民自种购买的农资成本比合作社每亩要高出100元以上;机械作业(耕、插、管、割、运)成本,以一季中稻为例,农民比合作社多出240元。“更主要的是,现在农民一般只种一季中稻,而合作社普遍种2季,采取早稻-晚稻或小麦-中稻模式。利用冬闲田种小麦,每亩增收200多元。”这样算来,合作社盈利不成问题。

  除了土地产出率高,效益好,华丰合作社的专业化、高效率管理也成为各地争相学习的方面。谈到民主管理,社员们很骄傲地说:“每个人都有权力参与、有权力知情、有权力说话、有权力谋事做事”,并且“都能平等海选提拔、平等接受培训,平等享受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意外伤害险)”。合作社生产经营实行“五个统一”。统一决策,统一生产,统一调度,统一价格,统一核算。“每天早上7点社员集中,安排当天生产,中晚餐统一到食堂吃免费餐,吃晚餐时汇报一天农活。”社员们普遍对合作社的管理表示满意。

  合作社公开分配,阳光操作,采取“工资+股份收入+机械作业返还”的分配制度。女社员刘小春是石河镇吴刘村2组农民,原来一直在广东打工,年收入2万元。如今,她以2亩田、一台乘坐式插秧机、5万块钱入股参加合作社,2014年收入达到9万元。

  “我们现在靠种地真的挣到钱了,日子越来越好,这说明依靠科技和农机发展农业这个方向是对的。”吴华平是个永远不知足的人,他现在已经实现了自己当年的目标,但他对未来发展充满了更多期待。“我有个‘六个一’的发展规划,希望未来5~10年,华丰社员将达到1000人以上,农机装备总量1000台以上,土地流转面积超过10万亩,年经营收入过亿元。”打造结合产、学、研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发展平台,同步搞好社会化服务,建设社村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是他下一个努力的目标。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