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王永强告别了教师生涯,双手接过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员的聘任书,开始了土地调解仲裁工作。对于当时的感受,他这样告诉记者:“激动的心情是无法言表的,然而,更多的是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从那天起,王永强说,自己就明确了目标:希望在土地仲裁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为农民服好务,当好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神”。
谁都知道土地是农民的宝贝,农村土地纠纷复杂多样,给农民“断官司”是件麻烦事。可王永强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民的不容易,能为他们做点事,这是自己的幸事。
王永强(右)在与农民座谈
履职尽责 不厌其烦
王永强至今还记得,刚到河北邱县土地仲裁办时,领导对他说的那句话:“什么时候把政策法律研究透了,你这仲裁员才算合格。”于是,他静下心,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他利用业余时间翻看文件,研究相关法律,硬是从“一本法律书没碰过”到“把几本厚厚的法律书都翻烂”。现在,这些知识他基本烂熟于胸,“闭着眼都能说出一二来。”
在土地仲裁办主任郑金峰的眼中,王永强是个很容易让人信赖亲近的人,这无疑成了他做好调处工作的“杀手锏”。“他到哪儿都能跟农民打得火热,很有亲和力,农民很讲究人情,看他笑呵呵地说话办事,再大的气性慢慢也就缓下来了。”郑金峰说。
当梁二庄镇李某找到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办公室时,她正和村委会闹得不可开交,早春种的地还没到收获期就被村委会收回,气急败坏的她听邻居说县里的仲裁委管土地纠纷,就立马赶了过来。当时值班的王永强接待了她,“我气冲冲地跟他说了事情的来由,人家笑着听完,好声好气地劝我先消消气,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的”,李某说,“我来这是说理的,就冲王庭长这态度,我相信他能给我做主。”
王永强的同事告诉记者,在接访中,有的信访群众到下班时间达不到目的不走人,王永强加班加点是常事,可他从来没有怨言,对待来人依然是笑脸相迎、始终如一,“没有甩脸子或是不耐烦”。
对于别人的评价,王永强则赧然说,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好拿出来说的。从甫一被聘为仲裁员开始,他就给自己提了要求:不管来的人脸色多难看、说话多难听、情绪多激烈,始终做到不激化、不冷漠、不推诿、不逃避,做到耳耐听、心耐烦。“与农民打交道,一定要热情、真诚、有耐心,这样农民才愿意和你讲,才能把案子搞明白、弄清楚。”
秉公办案 不徇私情
邱县不大,王永强又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很多纠纷案件当事人或多或少都能跟他扯上点关系。“请客的,送礼的,太多了!”王永强苦笑道。有些案子甚至还会“惊动”一些县级领导亲自说情,每到这时,王永强就得不胜其烦、苦口婆心地解释,甚至推辞:“要么是熟人,要么是亲戚,我要都照顾了,这工作还咋做!我只能说,咱们得按照法律规定办事,谁说也没用!”
几年前,王永强作为首席仲裁员,负责一起土地纠纷案件的仲裁工作。案件申请人是某村村民,被申请人是该村村委会。王永强经过大量调查取证,发现被申请人的行为违反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在调解过程中,该村村委会通过乡镇干部企图说情,被王永强婉言拒绝,后来,该村村委会又发动人脉,请来县级领导进行施压,王永强仍是一句话:“我只能依法依据公正裁决,如果不服,可以继续上诉。但是要我违法违心偏袒一方,我做不到。”
正是王永强的秉持公心、不偏不倚,赢得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和心服口服。
“坚持原则,坚持公平正义,把经手的每一件案件都办成了铁案!”邱县副县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副主任柳兆泉如此评价王永强,经他裁决的36件案件中,即便有不服裁决上诉的,最终法院也都维持了仲裁结果。
王书堂是邱城镇石街村村民,2010年,因与村委会发生土地承包纠纷,乡镇调解无果后,找到了邱县仲裁委。王永强受理纠纷后,经过多次调查取证作出仲裁,支持王书堂的仲裁请求。被申请人不服裁决结果,又继续上诉,县法院、市中院均支持仲裁委的裁决结果,王书堂最终胜诉。他感激地告诉记者:“自从接了我这案子,王庭长顶住不少压力,没拿我任何好处,全部按法律办事,他是个难得的好官!”
服务农民 不离不弃
在邱县的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庭里,挂着一面鲜艳的锦旗,上书“执政为民,人民公仆”八个大字。郑金峰告诉记者,这是梁二庄镇的一位当事人赠送给王永强的。
2012年,梁二庄镇某村的王某与其前夫因承包地产生纠纷,经乡、村多次调解无效后申请仲裁。王永强并没有立即开庭进行仲裁,而是先作调解,希望能“不伤和气”地解决问题。他先后10余次入户进行耐心调解,白天找不到当事人,就晚上登门,并多次通过电话劝说。最终,王某前夫被他诚恳的态度感动,同意从承包地中划出单独一块给王某耕种,问题得以妥善解决。这也是这面锦旗的由来。王永强同事说:“就这一个案子,他前后跑的里程加起来得有500多公里。”
石国强是与王永强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了,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很少见王永强请过假,即便是母亲突发心肌梗塞,他也只是将人送到医院,再赶回单位开庭。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入了这行,我想只有把它做好,才对得起大家的信赖。”这是王永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十年来,他接手调处了464件纠纷,化解土地信访238起,可最让他无奈的是,在调解仲裁工作中,一些比较偏执的当事人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思想工作做不通,既不接受调解,也不服裁决结果。
2015年,王永强受理了一起土地纠纷,提出申请的是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村民,认为村委会剥夺其土地承包权利。为了弄清事实,王永强多次到其所在村调查取证,发现20年前村委会就已经将土地发包给该村民了,但是该村民潜意识里一直以为自己没有分地。而且,据村民们反映,此人精神有些失常,甚至在调查时,其任村支书的兄长也说“不用理他”。了解事实后,王永强拿出村里跟他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他仍是不信,隔三差五到仲裁办申请仲裁。
事情看似是个死结,但王永强不是个随便放弃的人。他联合邱县一中的一位心理学老师,试着从心理学角度看能不能有所帮助。据王永强介绍,前几天,心理学老师对这位村民进行了第一次疏导,尽管现在效果不太明显,但他仍有信心,“总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