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现代农业.中国故事

薛耀辉和他的“土地粮食银行”

2015-12-21 13:46:27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记者姜玉桂

  现代农业.中国故事

   薛耀辉和他的“土地粮食银行”

  记者姜玉桂

  凌晨5点,位于松辽平原深处、地处我国玉米种植黄金带的吉林省公主岭市,还沉寂在一片冰天雪地之中。而在公主岭城乡结合部的山前村,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已经灯火通明。轰鸣声中,几台卡车正在卸载新收的玉米。此时已在基地巡视完毕的合作社理事长薛耀辉,回到会议室,静静地等着社员,准备每天的例会。根根直立的短发下,有些黝黑的面庞隐隐透出一丝秀气,这不像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农民。“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农活干得并不多,十七岁就在外面东奔西跑了。” 摊开厚厚的笔记本,他脸上掠过一丝谦逊的微笑,“我每天都写日记,很多年了。如果以后能出书的话,书名就叫‘舞动的农夫’吧。”

  2007年,作为吉林省委组织部“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优秀青年素质提升项目”培训的一员,薛耀辉从吉林大学作物专业毕业,时年37岁。就在那一年,他投资百余万元创立了万欣农机合作社。社名“万欣”,寓意项目培养的万名大学生万众一心,改变农村旧貌。

  然而,知易行难。从村民对机械化作业的怀疑与“冷眼旁观”到流转土地时的种种不合作,薛耀辉频频陷入苦恼。当流转土地面积达到612垧时,每年支付给农民的土地流转金,加上担保金和利息,更让合作社喘不过气来。“我最佩服他的,就是坚持。”说起当时遇到的困难,合作社监事长李春和连叹不易。

  “困”则思变。2014年伊始,薛耀辉开始了新的合作模式探索。“我们几乎把所有的土地流转方法都试过,包括租赁、托管、入股,都不是很适合。我们搞的模式叫土地粮食银行。农民把土地存进来,由我们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一垧地比市场价要节省1000多元。玉米收获之后归农民。如果卖给我们,我们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分钱收购,秸秆归合作社。也可以存进来,存期一年,给6分钱的利息。”薛耀辉坦言,高出的1分钱归功于合作社延长了产业链、价值链。从最初单一提供农机服务,到现在涵括种植、收储、加工、有机肥制造以及资金互助社,万欣合作社融合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银行的说法也许不准确,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这种模式确确实实解决了问题。只有合作社生存下来,才能为农民提供服务。”薛耀辉说,合作社不再觊觎农民的土地,土地反而从“包袱”变成了财富,合作社也得以低风险地扩大规模。土地和粮食都归农民,农民不会偷收,合作社不用支付流转费,也不用承担粮价下跌的风险。即便粮价下跌,因为规模种植成本下降加上高于市场的收购价,农民的损失也大幅减少。

  “合作不能离开农民,农民不能离开土地。”八年与农民的磨合,薛耀辉用两句话概括他的心得。

  点评:

  农民合作组织无论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态度上如何对待农民;二是方式上如何找到适合的合作模式。只有平等地将心比心地对待农民,才能把农民凝聚到一起,才能有合作发展的基础。同时,合作社没有适合的模式,光有服务农民的心愿,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服务也不可持续。路子对了,扩大规模,延长产业和价值链,让农民分享到更多环节的利益,也就水到渠成。

  万欣合作社八年的发展历程,不停地遇到问题,又一次次解决问题,总结起来,就是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在社农这样的磨合中,一来一往,一商一量,农民和合作组织学会了共担,学会了共享,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现代农业.中国故事

  合作联社带来共赢互利

  记者徐明

  这几天,在浙江余姚三七市镇田螺山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架用于农田施药作业的农用飞机,吸引了市内外众多种粮大户前来观看。这架直升机可在3米至7米的低空作业,喷洒速度快,用药均匀,可以抵4个劳动力,还能节省农药成本30%以上。这架农用直升机是该合作社理事长李小江去年引进的。“直升机不但可以为社员提供植保服务,还可以为周边其他农户服务,实现提高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目的。”李小江说。

  2008年11月,李小江和本镇另外7个种粮大户合伙组建了田螺山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起步之初,仅有14台插秧机、2台收割机,如今已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70余台(套),合作社社员总人数也从最初的8个人增加到现在的150余人。通过联合作业,粮食亩产普遍达到450公斤以上,三七市镇因此成为余姚市首个粮食产值超百万元的乡镇。

  2014年4月,李小江把三七市、丈亭、陆埠等余姚东部3个乡镇的8家农机、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稻田作业面积达12万亩的田螺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联社。联社的性质是股份制合作社,鼓励成员带机入股,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七市镇村民陈伟明拥有两台拖拉机,原先在农忙季节给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打打零工。联社成立3个月后,他带机入股加入了联社。除了享受到3%的入股分红,农机作业工资也达到了300元/8小时,“原先我一年农机作业收入15000元,加入联社后,农忙时候忙不过来,工时排得很满,光工资就有34000多元,到今年年底我还会有4000多元的入股分红呢。”说起这些,陈伟明笑不拢嘴。

  联社的成立,有效解决了“机手找活难、农户用机难”的矛盾,无论插秧还是收割,各家的农机经过统一调配,提高了机械利用率。机械使用后,入社统一免费保养维修,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降低了农机手成本,实现了农户与机手之间的双丰收。同时,稻田作业面积翻番后,农资经销量也随之扩大,通过这种抱团方式,在与农资生产企业“讨价还价”中增加了话语权,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在此基础上,联社还成立了余姚首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以低廉的价格为农民提供耕作、植保、收割、加工等系列服务。近两年来,共计让利给农民100多万元。如去年10月,因特大洪涝灾害影响,三七市镇及周边乡镇农户种植的晚稻大面积被淹,合作社马上召开理事会,决定免费为农民烘干稻谷,并以优惠价收购。此举虽使联社亏损了60多万元,但大幅度减少了农民的损失。

  组建合作联社,目的是做强做大农机服务和粮食生产。田螺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联社的发展证明,实现了资源共享,抱团取暖,各方就可以共赢互利。

  点评:

  近些年,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已发展至一定数量,但在规模和服务能力上仍存在散、小现象,为走共同致富之路,可以借鉴田螺山粮食(农机)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模式,抱团发展,横向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提升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成员的水平,有效避免恶性竞争,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单个合作社因势单力薄难解决的问题,改变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状态,壮大合作社的规模和实力,实实在在为农民增加收入。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