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话题与事件

贫困山区农田谁来耕作

——以湖南省石门县新铺乡羊子垭村为例

2015-11-30 13:35:52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陈师萍

  近些年,随着农村外出打工农民的增多和收益差距的扩大,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越来越少。笔者在湖南省石门县新铺乡羊子垭村深入了解,就贫困山区农田耕作现状进行了调研。

  羊子垭村农田耕作的现状

  “粗放式”农业现状明显。石门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属省级贫困县,羊子垭村地处该县新铺乡政府所在地。全村1213人,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22元,山地丘陵地形,农业用地4439亩,其中耕地974亩,林地3348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651亩,其中谷物806亩,豆类81亩,薯类12亩,蔬菜92亩。农田耕作方式“粗放”,人均占有耕地0.8亩,面积分散且耕作条件差。全村原始耕作894亩,机械化耕作率只有10%左右,大部分农民仍然是人工或者畜力的原始耕作方式。农田培管手段“粗放”。全村没有专业的农业技术企业,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2014年全村新型粮油育苗、插秧机等科技投入仅为2万元左右,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普遍偏低。农业科技人员少,没有专业的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乡镇站所改革后,该乡从事农技推广技术人员仅2名。而全乡有23个村,3.92万亩耕地,农业技术指导严重缺乏。科技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受培训机构、手段、资金、人才的制约,农民长期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农田经营理念“粗放”。农田以作物种植为主且结构单一。全村水稻种植693亩,玉米113亩,占到了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而蔬菜、豆类等其他经济农作物种植只有11%。农田经营方式单一。没有一家专业农民合作社,大部分耕作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种植状态, 2014年全村土地流转不到10%,难以成片大规模种植,该村所处的新铺乡没有一家规模农业加工企业,也没有几个有实力的农村经济人,农产品滞销情况时有发生。

  “农民荒”现象严重。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和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全村从事农田耕作的劳动力日趋紧张。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持续减少。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全村1213人,其中农村劳动力890人,长期外出务工495人,且其中的80%以上都是进入非农行业务工,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加上短期外出务工潮的加剧,农村无人种田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结构性特别明显。从年龄结构看,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全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中,50岁以上固定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占很大比例,其中一部分已超过60岁,甚至70岁。从性别结构看,女性占到了4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军大都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差,缺乏科学种田的技能。

  产生的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羊子垭村这种土地耕作状况在该县并不是个别现象,贫困山区县类似情况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尽管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然而农业仍未完全走出“比较效益低”的怪圈。以水稻、玉米为例,近几年该地区水稻的收购价为130元/百斤,玉米的收购价为90元/百斤,每亩所需农资费用250~300元,人工费100元/天,加上其他成本的支出,每亩所需成本接近600元,虽然每亩国家补助10~15元,但每亩的纯收益也仅能达到100~200元,农业的低收益完全满足不了农户日常的开支。同时,贫困山区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农民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等,正常情况下尚可有一点收益,如遭遇干旱或者较大自然灾害就颗粒无收,甚至可能亏本。而一个劳动力外出务工日工资150~200元,年收入平均在 3万~5万元左右,相当于种植150亩水稻的年收入。因此,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弃耕务工,甚至举家外出,常年不归,真正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多为老人妇女,不能完全胜任繁重的农业生产,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缺乏。据统计,2014年,该县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16.2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358人,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

  农业生产条件薄弱。近年来,尽管该县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部分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该县地处武陵山脉片区,多山地丘陵,受地形影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因资金紧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民无法承受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基层服务力量缺位。基层政府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手段和办法还较为欠缺。职能部门服务农村的力度、方法、效果与新形势下农村需求尚未完全对接。基层农业服务人员待遇低、保障差、工作量大,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日益萎缩。

  笔者担心,长此下去,再过几年,谁来耕作农田?

  几点建议与对策

  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让农民有信心种田。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增加农业投入。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优先保证农业投入,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坚持农业政策保护。全面落实国家农业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强农产品销售一体化。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发展,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企业+农产品+市场”的运作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进一步激发农村活力,让农民有兴趣种田。农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只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才能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和农民生产经营热情。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科学合理布局小城镇,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加工、生产、流通企业,就近解决农民务工就业,使农民亦工亦农,为农田耕作留住劳动力。加大新型农业扶持力度。支持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协调支持商业性金融贷款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户的信贷投放。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

  进一步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有能力种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然需要更多兼具市场经济意识和农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将传统农民培育成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发展节约型农业,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灌溉等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