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
赴美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及展望交流团
考察报告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说 明
根据农业部统一安排,市场信息司张合成同志于2015年9月13-26日带队赴美,对美国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和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调研。期间走访了美国农业部及其下属机构、有关行业协会、大学、期货交易所、咨询公司、农场等,系统了解了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运作机制等。从调研情况看,美国农业部通过“一场会(闭门会议)、一张表(农产品供需平衡表)、一个声音(统一的信息发布制度)”,成功构建了引导国内农业生产和国际农产品市场运行的战略武器。
现将调研成果按“1+7”(“1”为总报告,“7”代表7个专题报告)结构汇集成册,供关注和从事农业信息分析预警工作的同仁们参考,共同推动我国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建设工作。因调研时间有限,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欢迎指出并敬请谅解。感谢部国际合作司、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及我驻美使馆韦正林参赞提供的帮助,感谢肯特先生等美方人员的接待。
农业部赴美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及展望交流团
团组成员:张合成 赵卓 陈冬冬 秦吉 赵彩云 刘赟青
目 录
总报告
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调研与启示
专题报告
美国全球农业信息采集体系调研
美国农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
美国海外农业数据采集制度研究
美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制度研究
美国农产品供需预测模型研究
美国农业供需信息发布制度研究
美国农户信息与营销服务体系调研
总报告
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调研与启示
2015年9月13-26日,农业部赴美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及展望交流团一行6人,在市场信息司张合成司长带领下,对美国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和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调研。期间走访了美国农业部及下属机构、有关行业协会、大学、期货交易所、咨询公司、农场等,与政府官员、协会和公司负责人、专家学者、农场主等进行了座谈交流,全面了解了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运作机制等,归纳总结了值得我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借鉴的经验启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考察总体情况
(一)调研目的。这次赴美团组主要目的是考察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每月发布的《世界农产品供需评估报告》(World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Estimates,简称WASDE)和每年发布的未来十年国内外农业展望报告,已经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风向标,奠定了美国对外农产品贸易主导权、国内供需调控主动权、全球市场话语权,有效维护了美国农业特别是农场主利益。近年来我部逐步建立了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农业展望制度,正在推动建立全球农业数据调查系统,迫切需要通过加强与美方交流,进一步借鉴学习美国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和服务制度,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农情,加快完善我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的体制机制。
(二)调研对象。围绕调研主题,这次调研组主要走访了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国家农业统计局(NASS)、世界农业展望局(WAOB)、海外农业局(FAS)、经济研究局(ERS)、农场服务局(FSA)、营销服务局(AMS)等机构,美国谷物协会、苹果协会、华盛顿州果树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4家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等市场机构以及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这些机构在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分工协作的运作机制。同时,调研组还走访了位于马里兰州的Councell农场和位于伊利诺伊州的Gould农场,从农场主的视角看美国农业信息采集、服务机制及其影响。
(三)调研方式。调研主要以座谈、走访为主。在我部国合司和国际交流中心的协调安排下,美方对这次出访高度重视,接待我们的都是受访机构的负责人或专家,并且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让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能够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观点。在调研过程中,我方也向美方介绍了我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进展情况,探讨了促进农业信息共享合作的建议,形成了一些初步合作意向。除了座谈、走访外,调研组还做了大量基础功课,搜集了美国农业部及下属机构网站上的有关信息和研究报告,学习了以前访美团组的相关考察报告,多方面多渠道了解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制度。
(四)主要成果。这次调研全面了解了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运作机制等,正在整理形成了关于美国农业信息统计、海外信息采集、预警分析、预测模型、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专题报告。各报告既梳理大量第一手材料,又总结提出强化我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调研组成员回国后陆续在各单位进行了交流分享,有的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将有利于提升我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水平。
二、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的主要特征
(一)完善的农业统计调查制度。美国的农业统计体制是典型的分散型,几乎所有联邦机构都有统计工作,农业统计更是联邦政府重要统计内容之一。依据美国联邦的有关法律,美国农业部是农业统计工作的权威部门,负责农业信息收集、汇总、统计和发布工作。1862 年美国农业部成立,并于1863 年7 月开展了第一次作物调查。时至今日,美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农业统计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农业部所属的国家农业统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海外农业服务局等为主体的数据收集系统。国家农业统计局(NASS)是最重要的数据来源部门,具体承担日常的农业统计工作,负责收集、总结、分析和发布农产品生产、库存的基础数据。据该局国际项目处处长米勒先生介绍,农业统计局每年要发布超过400份报告,内容涉及120种农作物和45个畜禽产品。除联邦统计局总部,下设12个区域农业统计办公室,负责全美50个州的统计工作。NASS 调查的数据类型分为农业普查数据和经常性调查数据两大类。
——农业普查。NASS 每5 年要进行一次农业普查,普查范围涵盖了全美52个州或地区的所有农场,2007年农业普查覆盖了全美220多万个农场。农业普查数据库包括全国和52个州或联邦(区)的人口、农业与农村经济、农场数量、资源与环境、农产品生产与实践等5个方面的数据(1840—2012年)。从指标内容来看,包括全美和52个州或地区的农场生产要素情况、农业活动、农作物基本情况、牲畜基本情况、水产基本情况、农场收入状况、支出情况、农场和农场主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数据,共计8000 多万条(1840—2007 年)。
——经常性调查。NASS 每年要承担上百项调查项目,统计数据涵盖的范围比较宽广,包括农场个数、各种作物的面积、产量、谷物库存量以及众多的其他商品。如开展种植意向调查、作物生长情况评估、生产和库存估计、季节平均价格分析、库存数量、市场营销和屠宰数据等。特别是农业库存调查是决定美国农业供需平衡表质量的重要数据来源。作为一项季度调查制度,农业库存调查通常在季末的最后一个月的头两周进行,根据所有者归属的经济行业类型不同,按存放地点分别在农场内与农场外进行。农场内库存调查是指所有在农场的粮食和油料,不分所有权和使用意图,包括粮食和油料的长期或临时库存,及按市场年度的第一季度还没有收获的农作物。每年最大的单项调查是在六月,由约2400名调查员用电话或上门访问的形式向12.5万个农场主调查,取得粮食库存以及农业统计所需的有关作物面积和牲畜存栏等信息,以推算涵盖200多万个农场的总体信息。农场外的库存调查是指对流通环节或加工环节的存量进行的调查,包括所有在农场以外的商业设施(粮仓、仓库、终端设施、商业加工厂、油料压榨场所)中储存的粮食或油料。
美国发达的非政府组织(主要是协会)也在农业数据采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这次走访的美国谷物协会、美国苹果协会、华盛顿州果树协会和华盛顿州小麦协会来看,这些协会不仅为会员提供高质量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而且配合美国农业部做了大量的统计调查工作。如美国谷物协会总预算的一半来自于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局的贸易促进计划资金,其遍布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分支机构,配合美国农业部进行包括我国在内的粮食主产国谷物生产和购销信息收集。华盛顿州果树协会按州农业部规定标准收集水果运输量、库存量等数据,不仅包括苹果的品种、质量等级、尺寸,还包括运输的包装类型、数量等信息。
(二)专业的农业信息分析制度。美国农业信息分析制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专业的机构和团队、科学的模型和方法、协调的运行机制三部分。
——机构和团队。美国农业信息分析预警机构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美国农业部及所属研究机构,包括世界农业展望局、海外农业服务局、营销服务局、农场服务局、经济研究局等,其中美国农业部下属的经济研究局(ERS)是农业信息分析预警的专家智囊团。第二类是大学和研究机构,包括伊利诺伊大学、美国食物政策研究所、康奈尔大学等。调研组此次拜访的伊利诺伊大学农业经济学院,则针对该州的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等,聚焦于农场主的营销需求,由15名教授组成研究队伍,以每天一篇分析文章的速度在网站上发布研究分析报告。第三类是以提供研究资讯和报告为业务的公司,如位于芝加哥的Agsource公司聚焦于为农场主、食品加工厂、对冲基金等提供市场价格服务,欧睿公司Euromonitor 公司主要为政府和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研究咨询服务。
——模型和方法。美国农业部分析专家在农产品供需评估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综合贸易分析模型和数据量化工具,如SWOPSIM模型(Static World Policy Simulation Model),涉及22种农产品并将全球划分为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该模型具有结构简单、可动态化扩展及可简易表达等多方面的优点,已被各国学者广泛利用;CPPA模型主要用来对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需求和贸易状况进行动态的、理论上前后一致的按年度进行的长期预测;ERS还使用BASELINE进行分析预测,主要通过世界价格、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国内相关经济和贸易政策等变量变化分析预测粮食与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进出口的变化,其中中国模型共覆盖14种种植产品,7种畜禽产品。在美国农业部的信息分析预警方法中,除了计量模型分析,还有基于专家观点的分析,实现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
——运行机制。从数据到报告,美国农业部有一套严密的工作机制,确保农业信息分析预警体系的有效运行。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官方报告,都要在世界农业展望局(WAOB)组织下,由专门的委员会进行审核发布,委员会对报告质量负责。如月度WASDE报告由WAOB主持下的多个跨部门商品预测委员会(ICEC)召开闭门会议后发布,中长期展望报告虽然由ERS为主导进行研究,但最终报告审核发布由WAOB主持下的国际农业预测委员会(IAPC)负责,成员来自WAOB、ERS、FSA等11个部门。报告的发布有明确的先后顺序。每月的WASDE报告是后续其他报告的起点,月报发布后,ERS及其他部属单位才会陆续发布更详细的解读报告以及农场收入、食物价格预测、政策建议等报告。未来十年的展望报告用上年11月的月度供需报告作为开始点,确保了短期报告和长期报告的内在一致性。
(三)统一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对全球农产品市场影响最大的产品是每月月初发布的WASDE报告,该报告可以说是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皇冠上的明珠”。WASDE报告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是美国农业信息展望发布制度决定的,报告的核心内容及出炉过程是决定报告是这次考察的重点任务之一。
——WASDE报告的主要内容。让世界农产品市场瞩目的WASDE报告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只有区区30多页,主要由各个品种的供需平衡平衡表组成,包括美国和世界主要谷物、大豆及其制品、棉花以及美国糖料和畜产品的供需平衡情况及价格预测。影响世界农产品运行的就是这一张张每月动态更新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每个品种的平衡表可以从三个维度去解构:第一个维度是时间,包括上一年度的实际值,当前年度的估计值,下一年度的预测值;第二个维度是内容,期初库存+产量+进口量=国内消费量+出口量+期末库存,一个等式、六项内容(谷物品种增加“饲料消费”一栏、棉花增加“损耗”一栏)构成了供需平衡表核心内容;第三个维度是区域,包括世界的、美国的、主要进口国和出口国,以及其他重要国家。美国的平衡表单独呈现,内容更加丰富,生产信息增加了播种面积、收获面积、平均单产,消费信息增加了食物、种植、饲料细化内容,平衡表的最后一列增加了平均价格(农场主销售价)。畜产品的平衡表只有美国的,并且按季度发布,相对简单一些。
——WASDE报告的主要参与者。提供信息并参与WASDE报告研究相关农业部下属单位有十多个,汇集各部门信息并组织讨论、准备报告的是各个品种的跨部门商品预测委员会(ICEC),每个ICEC的主席都是来自WAOB的经济学家,这样的组织安排确保月报内容的权威性和协调性。其中,小麦、稻米、饲料粮、油料、食糖的成员均来自于ERS、FAS、FSA,棉花、畜肉、禽肉、乳制品的成员均来自于AMS、ERS、FAS、FSA。NASS也参加ICEC的会议,但只是作为观察员并提供信息,不直接参与供需预测。从信息源看,美国平衡表中的生产和库存信息主要来自NASS,全球平衡表中的生产和贸易信息主要来自FAS,而ERS承担全面的经济分析,FSA提供农场政策分析和农业项目执行中产生的信息,AMS提供国内价格和生产者营销安排等信息,农业联合气象办公室则提供天气相关信息。
——WASDE报告的产生过程。WASDE报告需要搜集、梳理并整合来自多个部门的大量信息,最终形成一张张清晰的供需平衡表。报告的产生主要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前期准备。每月WASDE报告发布之前,会按照计划进行一周的跨部门会议。ICEC根据最新政策的变换调整经济预测模型的参数并做出定量预测,委员会的专家召开预备会议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讨论并形成初步共识。二是闭门会议(lock-up)。由于高度的市场敏感性,WASDE报告的主要内容要在一个与外界隔绝联系的全封闭的会议室里(即安全防卫区内)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共识后对外统一发布。据NASS官员介绍,闭门会议从报告发布前一天的中午12点开始,有关人员进入安全防卫区内开始工作,先将国内各州送来的生产调查资料开封,再配合全球市场调查信息,形成美国及全球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早晨6点45分,记者被允许进入安全防卫区内的新闻发布室等候。8点钟,部长进入会议室,在WASDE报告上签字,然后由首席经济学家向其介绍报告的基本情况。8点30分,报告正式对外发布。WASDE报告一旦公开,所有人都可以同时浏览下载和免费订阅;FAS的PSD数据库可以方便查询190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供给和消费数据;ERS专门有信息发布部门将专家报告编辑后以可视化形式方便用户浏览。严格的报告产生过程,让外界可以质疑WASDE报告的结论,但难以质疑其程序的严谨性,确保了报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四)社会化的农业信息服务制度。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中,农户(即220万的农场主)作为农业经济领域的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是其科学经营决策、应对市场竞争的基础。围绕农户需求,美国已经形成了政府、非政府组织(协会、大学)、公司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服务体系。美国农业部公开透明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可以让农户第一时间获得生产、库存、消费、进出口、价格等市场信息。但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和报告,更多还是基础性的,不是专门为哪个主体服务,而是为增强整个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服务。ERS专家告诉我们,ERS每年发布的上百份报告,农场主看的很少,主要还是供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协会和公司查阅。而基于农业部发布数据进行二次开发、直接服务农场主和贸易商的,主要是协会、大学等非政府组织和大量的研究咨询类公司。协会主要靠会费生存,本身就代表农场主的利益,根据农户的需要提供信息、营销、质量提升、品种推广等服务。如美国苹果协会主要基于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每月针对会员提供详细的苹果生产、库存、进出口信息和分析预测服务。伊利诺伊大学农业经济学院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为当地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学院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基于网络的服务品牌farmdoc,农户方便查阅农产品市场形势研究报告。位于伊利诺伊州的Gould农场,每年大概花600美元每月订阅芝加哥某公司的市场价格信息服务。
除了农业信息服务,美国农业部及市场化主体还为农户提供全面的农产品营销和生产性服务。农业部下属的营销服务局(Agricultural Marketing Service)有4000名员工,7个部门,主要负责乳制品、蔬菜水果、棉花烟草、有机食品、畜产品等品种的营销服务,其使命是“为高效的有竞争力的农产品营销提供便利”,愿景是“构建能够快速高效地将农产品从农场送达消费者的营销体系”,主要服务包括标准化、分等分级、质量认证、市场新闻、商品采购、营销订单与合同、运输服务、批发与农户市场等。孟山都等农资公司根据农业大数据分析在产前为农场提供针对性的农资供应服务,农机公司在收获时提供GPS导航和无人驾驶服务,大量的市场机构在产后提供储存、运输、销售等一系列服务。
三、有关经验启示
我国国情农情虽然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但通过强化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来服务农业生产、提升农业市场化水平却具有普遍性,是发达经济体通行做法。信息是无形之手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美国农业部通过“一场会(闭门会议)、一张表(农产品供需平衡表)、一个声音(统一的信息发布制度)”构建了引导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运行的战略武器。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更好地发挥信息在引导国内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多方面借鉴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的经验做法。
(一)可靠的数据来源是基础。NASS和FAS等机构全面详实的数据决定了美国供需平衡表和全球供需平衡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美国法律明确国内农业统计工作由农业部负责,从上到下实行垂直管理,不仅避免了重复建设,而且有助于防止数出多门,根本保证了数据的高度统一。同时,信息采集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各项调查制度十分完备,如生产调查、库存调查、进出口调查、市场销售等调查经过多年运转,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度,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在月度供需平衡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NASS数据质量的背后有更深刻的理念支撑。NASS海外项目办公室的负责人Mark Miller说,NASS的使命是提供及时、准确、客观的数据,不带政治偏见,不提供政策建议,只提供事实,让数据自己说话(Let the data speak for themselves)。
美国海外农业信息采集则由FAS统一负责。FAS海外农业数据调查系统覆盖了全球200个国家的13大类、65细类农产品品种,直接派出美国籍员工的区域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农产品生产消费大国和进出口大国。FAS通过其全球信息网络、高素质的员工、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包括粮食生产和库存、各国补贴及贸易政策、自然灾害、气象信息等10类数据,分为4个系统:出口销售查询系统(ESR),全球农业信息网络系统(GAIN),全球农产品贸易系统(GETS),生产、供应和分销网络系统(PS&D)。在FAS会议室,其全球分析办公室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利用气象卫星和遥感卫星图片分析欧洲小麦主产区的旱情及作物长势,再配合以地面人员实地调查,来准确估计和预测小麦产量,体现出让人叹为观止的专业水准。
(二)科学的模型方法是关键。美国的农产品供需评估不是基于分散主体的随意估算,而是以专业的分析模型和专家会商集成的科学判断。每一次预测,定量的模型分析都是起点。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美国许多机构就开始将需求、供给和贸易作为一体进行分析,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来对未来的世界食物形势进行预测。美国农业部非常重视研究模型建设,与大学开展合作,保证研究模型的独特性和先进性。尽管不同机构的综合分析模型在函数的形式和方程数目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均综合分析了国家、地区之间经由贸易所产生的交互关系,具有内在协调性。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结合自身研究专长,进行充分的会商讨论,确保了预测过程和最终结果的科学性。正如美国农业部发布的中长期预测报告前言中所说,预测分析反映的是“模型结果和判断分析的综合”(a composite of model results and judgement-based analyses),来自各个部门的专家不仅对预测模型的前提进行研讨修订,而且对模型的结果进行讨论形成共识。
(三)稳定的专家队伍是核心。美国农业部的主要研究机构——ERS有超过300名员工,大部分都具有农业经济相关的博士学位,与市场分析最相关的是市场与贸易经济部,该部门不仅开展短期市场预测,是每月供需报告研究发布的重要参与力量,每个主要品种的预测委员会里都有来自ERS的专家;也开展长期市场展望,是每年研究发布美国农业展望报告(未来十年)的主导力量。参与研究的专家一般具有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功底,大部分人都拥有美国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并且长期从事农业问题研究,堪称农业问题专家。ERS专家队伍的商品分析师贵专不贵多,平均每个品种1-2人,一般长期从事该品种的研究,如Hodan Farah Wells女士负责蔬菜、水果两个大类的分析,她现场给我们展示了自己撰写的研究报告,除了有蔬菜水果供需形势的总体分析,还有单个品种如胡萝卜的生产、消费、进出口专题分析,显示出对所研究领域的职业素养和执著精神。
(四)严格的工作机制是保障。供需平衡表涉及到生产、消费、进出口、库存等各环节,将各环节的数据整合到一张表上难度不小,不同作物之间的替代、种植与养殖之间的联动、各国国内调控及贸易政策的变化也加大了平衡表调整的难度。要想形成权威的、市场认可度高的平衡表,相关各方充分会商的过程必不可少。这方面,美国农业部的世界农业展望局和闭门会议是关键所在。尽管参与农业信息分析和预测工作的都是美国农业部下属机构,但美国农业部专门成立了世界农业展望局来负责组织协调,并且由向农业部长负责的首席经济学家来领导,应该说,农业展望局是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的枢纽,有效增强了分析预警工作组织协调的效果。而闭门会议这一极其严格的会议形式有效巩固了各部门协作会商的成果,打消了外界的疑虑,成为“一个声音说话”的标志。
(执笔人:赵卓)
报告一
美国全球农业信息采集体系调研
在美国农业部考察期间,我们重点了解了美国农业统计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情况。在美国,农业统计信息的来源主渠道是政府部门。美国农业部认为,如果大量的生产和市场信息不能由政府部门来收集、分析与发布,就无法保证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和真实性。美国农业信息采集体系具有责、权、利明晰的农业统计管理体制,并依此建立了科学、公正、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农业统计信息的权威性和世界影响力,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农业战略的重要利器,多年来为美国农业称霸全球和美国农业走出去,提高出口机会和国际竞争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美国农业统计数据
NASS (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类型分为农业普查数据和经常性调查数据两大类。NASS 每年要承担上百项调查项目,统计数据涵盖的范围比较宽广,包括农场个数、各种作物的面积、产量、谷物库存量以及众多的其他商品。如开展种植意向调查、作物生长情况评估、生产和库存估计、季节平均价格分析、库存数量、市场营销和屠宰数据等。另外,NASS 每5 年要进行一次农业普查,对相关农场数量、土地使用情况、生产成本、土地和建筑物价值、农场产量、农场规模、农场经营特点、出售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主要农作物的面积、家畜和家禽的数量清单、农场灌溉情况等进行调查整理。
(一)农业普查数据。美国早在1840年就已经开始了农业普查。历次农业普查基本内容保持不变,主要是想通过农业普查对农场生产经营情况、农场主基本特征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以2012 年农业普查为例,调查表共涉及到37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归纳为9个模块:农场生产要素情况、农业活动、农作物基本情况、牲畜基本情况、水产基本情况、农场收入状况、支出情况、农场和农场主基本特征、以及其他调查内容。在各个模块中会包括多少不等的调查项目。
农业普查数据库包括全国和52个州或联邦(区)的人口、农业与农村经济、农场数量、资源与环境、农产品生产与实践等5个方面的数据(1840—2012年)。从指标内容来看,包括全美和52个州或地区的农场生产要素情况、农业活动、农作物基本情况、牲畜基本情况、水产基本情况、农场收入状况、支出情况、农场和农场主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数据,共计8000 多万条(1840—2007 年)。另外农业统计局还设有用户服务中心,研究机构或个人能够通过网络、电话和邮寄的方式免费获取农业普查数据。从指标形式来看,有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价值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而且价值量指标所占比重与实物量指标大体相等。
(二)农业生产调查数据。目前农作物生长调查作为农业统计局的专项调查,主要在作物生长期进行,调查对象有数千个地块,调查内容主要有查棵数穗、测量谷穗、豆荚、棉铃的大小以及作物间距等等,观察和记录作物生长情况,预测产量。这种调查通常要在作物生长期间多次进行,并要求详细记录作物生长的每一阶段,待作物成熟后,由调查员实割实测,并称重样本,作水分含量分析等。在农场收获季节,调查员最后一次访问农场,计算收获损失,估计净产量。在农业统计局(NASS)每月发布的作物生产报告,预测当季农作物面积和产量。生产调查的品种有谷物和饲草、油料、棉花、烟草和糖料作物、干豆、豌豆和杂豆、马铃薯和其他作物、水果和坚果等。据美国农业统计局和州农业统计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美国农业统计调查方法以抽样调查和遥感监测为主。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定位系统在农业统计中的应用,传统调查、地面观测与遥感相结合,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生长情况监测、农作物产量观测与预报和农作物面积调查等方面,提高了农作物估产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农业库存调查数据。农业库存调查是美国农业统计局对粮油库存开展的一项定期调查制度。农业库存调查作为一项季度调查制度,通常在季末的最后一个月的头两周进行,根据所有者归属的经济行业类型不同,按存放地点分别在农场内与农场外进行。粮食销售由食品批发商和零售商(超级市场和连锁商店)组成,粮食库存调查的统计对象就包括这些粮食生产、仓储、加工、经营企业和零售企业。在美国,NASS每年进行的最大的单项调查是在六月的农业调查。由约2400名调查员用电话或上门访问的形式向12.5万个农场主调查,取得他们在经营中存储的粮食库存,以及农业统计所需的有关作物面积和牲畜存栏等信息,以推算涵盖200多万个农场的总体信息。农场外调查是对流通环节或再加工环节的存量进行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所有已知的1.2万个商业粮食库存设施点,约85亿蒲式耳(2亿多吨)仓储能力。这个仓储能力大约占全社会仓储能力的42%。
(四)农业消费调查数据。消费可分为表观消费和最终消费。从表观消费看,通常消费数据可通过供求平衡表等式中生产、进出口、库存等已知变量推算,目前美国经济研究局(ERS)承担全面的经济分析,对分品种库存估计和消费数据开展分析评估,世界农业展望局(WAOB)每月发布的全球农业供需预测报告(WASDE)可得到表观消费数据。从真实消费角度,美国农业部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和开展了家庭与个人食品消费的周期性调查。最为成熟的是1994至1996年和1998年进行的“个人食品摄入的连续调查”(Continuing Survey of Food Intakes by Individuals, CSFII),1994年的调查涉及到了美国51个州,1998年的个体调查中,又加入了儿童样本,2002年调查时,还与美国健康和人力服务国家中心的健康统计数据进行了整合,之后数据不断地扩充整合,与其它部门搜集数据的联系越发紧密。美国的此项调查涉及到的食品条目超过7000条,相关部门集中分析了每种食物摄入的数据,开发了一个食品摄入数据库(Food Commodity Intake Database,FCID),还与美国环境保护署等机构联合起来,分析相关危害物质与食品消费和健康的关系。美国农业部下设专门的农业调查服务机构(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ARS),提供专门的数据搜集、分析和数据库等服务,保证全面掌握美国的食品市场、居民营养和消费分布情况。
二、美国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和方法
美国农业统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乔治·华盛顿时代,1791 年由华盛顿亲自设计和领导了土地价值、作物产量、牲畜产值和税收等的调查。1862 年美国农业部成立,并于1863 年7 月开展了第一次作物调查。时至今日,美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农业统计体系,美国农业基础数据采集涉及两个核心部门:国家农业统计局(NASS)和海外农业服务局(FAS)。NASS主要负责采集国内农业生产、库存等数据;FAS将美国农业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目的就是提高美国农业出口机会。而美国行业协会在数据采集方面发挥着独特又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美国农业大数据的发展也先行一步,成为农业信息采集的新渠道。
(一) 国家农业统计局(NASS)。NASS是美国农业信息最重要的数据来源部门,具体承担日常的农业统计工作,负责收集、总结、分析和发布农产品生产、库存的基础数据。联邦农业统计局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及时、准确、客观的统计信息和服务。据该局国际项目处处长米勒先生介绍,农业统计局每年要发布超过400份报告,内容涉及120种农作物和45个畜禽产品。除联邦统计局总部,下设12个区域农业统计办公室,负责全美50个州的统计工作。目前有1000多个联邦雇员、60个州雇员和3500多个合同制雇员。这些聘用的兼职雇员很多来自农场主家庭成员,如农场主的妻子,退休农场主等。为了保证数据质量,减少调查操作误差,农业统计局会在调查前对这些人员进行严格培训,这些雇员都只负责采集数据,通过电话或者面访等方式,直接与农场主接触,获取相关数据,统计工作仍由NASS来做。美国农业部由34个局(办公室)组成,共10万多名员工,工作人员分布在农业部、各州办事处、试验站等。
据美国农业统计局和州农业统计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美国农业统计调查方法以抽样调查和遥感监测为主。抽样调查并辅以农业普查是美国农业统计调查方法的主体。即抽样调查中有普查,普查中有抽样调查;抽样调查主要采用概率抽样调查,抽样框设计有面积抽样、目录抽样和复合抽样。农业普查每5年举行一次,在每逢“2”“7”的年份进行。抽样调查的问题由联邦农业统计局统一设计,州农业统计办公室组织实施,具体调查任务交给第三方调查公司来完成,州农业统计办公室对他们进行培训。抽样调查一般通过电话、邮件或者面对面问答来完成,调查结果汇总后由州农业统计办公室上报联邦农业统计局,农业统计局汇总各州上报的数据得出全国数据。
(二)海外农业服务局(FAS)。美国海外农业信息采集由FAS统一负责。FAS 成立于1953 年,目前已在98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办公室,其业务范围覆盖165 个国家或地区,目前有921个员工,其中591名全职是美国本土雇员,330个是海外国家当地雇员。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收集并提供国外各类农产品市场情报和商品报告,用以调节和适应世界市场对美国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引导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在市场上的营销活动。数据的来源主要由四大渠道:海外农业局(FAS)驻外办公室、美国驻外使馆、企业、协会。FAS 报告中包含的数据涉及国外政府政策、贸易政策,全球农产品供需状况,各类农产品生产、市场贸易需求、国外贸易流向、国外市场价格变化、商业贸易关系和市场机遇等信息内容。除了调查数据外,作物生产条件评估主要是依赖计算机辅助卫星分析,气象、农业和其他相关的数据。
(三)农业行业协会。在美国考察期间,我们先后接触美国谷物协会、美国苹果协会和华盛顿州谷物协会等,这些协会通过行业组织为其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以及经营、信息、研发、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数据采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构成政府全球战略布局的隐形触角。美国农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收集利用政府部门(FAS、NASS)和其他部门数据,通过技术培训和贸易服务帮助潜在的客户和已有客户了解美国的营销制度,包括融资、政府项目、美国农产品质量和价格,另一方面,又利用其海外分支为政府部门以及国内生产者、农业企业和贸易商提供信息,拓展出口市场机会和识别海外贸易壁垒。
从资金来源和构成看,政府提供经费保障行业协会展开各项工作。据曾就职于FAS的Kent Sisson先生介绍,全美有75个贸易协会如USG、小麦协会、果树协会、苹果协会、肉类出口协会等,受到FAS项目资助。主要有两类市场项目。一类叫市场进入项目(MAP),此类资金项目数目较大达2亿美元,另一类是海外市场项目(FMD),3500万美元。这类资金竞争性强,通常每个财政年度国会把钱分配到FAS,行业协会把项目建议申请提交给FAS,FAS按照美国出口战略和规划,根据上年度规划执行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扩大或减少项目资金。例如小麦协会以项目形式参与,美国谷物协会中生产者成为会员需交会费,同时还有国家资金配套。
(四)农业大数据。美国农业部建立150多年来,科学的政府统计设计、全面连续的统计数据和及时有效的数据集市为农业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海量资源和坚实的技术支撑。美国联邦政府率先启动大数据国家战略,推动国家农业数据开放共享,并在法律法规、数据质量和标准、技术集成、网络共享和资金项目上提供保障。而农业大数据的主体是由那些收集和存储大量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为农户提高产量和收益服务的公司组成,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知识嵌入到农业企业设备、装备和系统中,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系统被标准化,农业领域天气数据、卫星影像和大型农场综合数据集构成农业大数据。
美国发展农业大数据的代表企业有孟山都公司、约翰·迪尔、杜邦先锋等。孟山都公司高度重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分析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气、土壤、水源、作物等方面海量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与并购的Climate Corporation公司的数据库结合,就能得到一张信息丰富的美国地图,农民可以在上面查询本农场所处的区域、了解种植什么种子、什么条件下长势最好等信息,2014年,这套精准种植系统开始在美国的四个农业州进行推广。2013年11月,约翰迪尔(John Deere)与杜邦先锋(DuPont Pioneer)合作生成“决策服务(Decision Services)”系统,农民上传数据到服务器,服务器直接发送种子和化肥处方到农场中的迪尔拖拉机上。
三、美国农业信息采集体系重要特征
与我国农业统计体制实行集中双轨制有所不同,美国的农业统计体制是典型分散型,几乎所有联邦机构都有统计工作,农业统计更是联邦政府重要统计内容之一。美国农业统计体系具有责、权、利明晰的农业统计体制,并依此建立了科学、公正、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农业统计信息的权威性和世界影响力。
(一)构建自上而下科学规范的农业统计数据收集方法。为确保所收集的农业统计数据的代表性和科学性,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等专门司局对调查区域、调查对象、调查方法等进行了科学规范。一是科学设定调查区域。通过调查分布在全国52 个州或联邦(区)、2800 多个农业合作社、200多万个农场、200 多万名农业从业人员以及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期货市场等相关农业统计数据,以确保所获得数据的代表性和可获得性。二是明确农业统计的调查对象。美国农业统计的调查对象广泛而多样,涉及非常详细的农业生产、加工、价格、库存和贸易等数据。包括: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库存量、价格、农药与化肥使用量等。三是依据调查目标设定不同的调查形式。常规性农业调查一般分为全国性调查、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全国性统计和综合统计在每年的6月和12月进行,专项调查通常在作物生长期进行。四是确保农业统计调查方法及运行机制的公正性。美国农业统计制度采用多样的抽样调查方式,并将抽样调查与全国普查相结合,加强对调查质量的验证。以美国土地利用情况统计为例,国家农业统计局利用GPS 和GIS 取得每个州的照片,根据照片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分成若干个区段并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选区段,每个区段中心的土地及其使用者作为调查对象。样本单位一经抽出,便固定下来,每年替换20%,5 年换完。
(二)确立自下而上责权明晰的农业统计数据管理机制。为确保权威统一的农业统计数据,美国农业部建立了自下而上责权明晰的数据传送上报管理机制。例如,对国内农业统计数据的收集发布工作,首先由第三方调查公司调查收集获得的原始材料上传到州农业统计办公室。其次,由州农业统计办公室对原始材料进行汇总后,将汇总材料上报至国家农业统计局。调查的原始材料不会上报,也绝不对外提供,主要是为了保护被调查对象的隐私。最后,国家农业统计局汇总各州上报的数据得出全国数据并进行发布,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对地方数据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数据将作为法定数据由农业部发布,地方农业部门无权对外发布统计数据。这样,就确保了农业统计数据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三)形成与相关科研机构密切配合的合作机制。 美国农业部负责收集、审核和发布全国农产品信息。美国农业部下设的几个机构与康奈尔大学合作建立了美国农业部经济、统计与市场信息系统,包含了近2500项的研究报告和数据集,内容涵盖了美国和全世界农业的相关主题。
四、美国农业信息采集体系的启示
美国农业统计数据在全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其农业统计体系的严密高效运行是确保美国农业统计信息影响力的基础和保障。探究美国农业统计体制与运行机制特点,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美国农业统计体制内在体现了“三流一体”原则。美国农业统计体制典型分散,但又高度统一,究其原因是其统计体制充分体现了“三流一体”原理,即业务流产生数据流,数据流产生信息流,业务流、数据流、信息流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体。美国农业统计体制具有分布散而管理不乱的特点,美国农业统计工作由农业部负责,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局直接制定农业统计调查制度并颁布各州实施,根本保证了数据的高度统一。为了掌握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动态,美国农业部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通过开展生产、库存、进出口、消费等农业核心数据调查,进行农产品供需平衡分析并对外发布,有效维护了美国农业特别是农场主利益,提升了美国对外农产品贸易主导权、国内供需调控主动权。当前我国农业数据分散在多个涉农部门,增强我国的农业数据话语权,靠单个部门的努力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必须下大力气做好顶层设计,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农业管理需要的NASS和FAS,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农业信息监测统计工作体制。加快建立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在国内建立完整的信息采集队伍,在驻各国使馆中增加专业的农业信息采集官员,形成国内外全面覆盖的数据采集工作机制。
(二)美国农业对外 “一个声音”维护国家高度权威。美国农业信息采集不仅体制顺畅,而且制度完备。美国农业部各机构发布的国家级的数据必须与国家农业统计局和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发布的供需数据一致,并在发布前得到机构间的批准,但基于各机构的职能不同,其报告的内容各有侧重、详略。各州农业统计办公室只能发布由国家农业统计局认可的统计资料,而无权发布其他任何资料。这样的统计管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农业统计调查项目的重复和被调查对象多头报送。农业生产调查、库存调查、进出口调查、市场销售等调查经过多年运转,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度,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在月度供需平衡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美国建立多样互补的采集渠道有助于农业信息共建共享。美国已经建立了多样互补的国家农业统计采集渠道,既包括国内,又包括国外,既有政府机构又有非政府组织,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国家形成了以美国农业部所属的国家农业统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海外农业局、经济研究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农场服务局等机构为主体的数据收集、分析、发布系统,其中国家农业统计局和海外农业局是最美国农业基础数据采集部门的两个最核心部门;美国发达的非政府组织(主要是协会)也在农业数据采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这次走访的美国谷物协会、美国苹果协会、华盛顿州果树协会和华盛顿州谷物协会来看,这些协会不仅为会员提供高质量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而且配合美国农业部做了大量的统计调查工作。第三类是那些收集和存储大量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为农户提高产量和收益服务的公司,为政府和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研究咨询服务。我国应借鉴美国,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运行高效、部门协同的国家农业信息渠道,加快建立海外监测体系。
(执笔人:陈冬冬)
报告二
美国农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
美国作为大数据的策源地和创新引领者,大数据发展水平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并对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从政府到企业,既与原有的精准农业、数字农业一脉相承,又综合化运用气象网络、传感器、电子商务等先进互联网技术、农业科技和商务模式,服务于全球农业发展战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一、美国农业大数据发展的环境
(一)联邦政府的大数据战略。美国政府在2012年3月推出“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这是继1993年宣布“信息高速公路”之后美国的又一重大科技部署,标志着美国大数据战略提升到国家层面,是世界上首个与大数据相关的国家政策。2009年,美国政府推出了属于“开放政府”关键部分的Data.gov,截止2012年11月,Data.gov共开放出了388529项原始数据和地理数据,涵盖了农业、气象、金融、就业、人口统计、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大约50个门类;2011 年9 月20 日白宫正式启动 “开放政府国家行动计划 1.0”,首批26个开放政府项目向社会公开,2013年12月,“开放政府国家行动计划”进入2.0,又增加了23个政府开放项目;2012年5月,美国数字政府战略发布,其中关键提出政府必须保证美国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任何平台或设备获取政府信息和公共服务;2013年5月,奥巴马签署第13642号总统行政令,要求在保护隐私安全与机密性的前提下,将数据公开纳入政府的义务范围;2014 年1 月17 日,美国综合评估 “大数据”和公民隐私交集后已经带来和将会带来的新问题;2014 年3 月,美国政府向全社会发出公开征询,希望民众从不同层面提出看法,为政府的大数据战略献计献策。
(二)美国发展农业大数据的基础。美国从计算机革命开始以来的硅谷创新力和影响力,造就一大批google、微软、SAP、EMC等领军企业和Facebook、Twitter、Splunk这些创新公司,在大数据发展方面的作用,短期内其他国家难以复制和赶超。美国企业也拥有对于数据重视和应用的历史传统,IT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精准营销理论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都走在世界前列。美国致力于大数据研究和发展,积极推动在科研、医疗、教育、国防安全、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应用,似乎对农业大数据并未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推行。事实上,美国发展农业大数据具有先天的优势和强劲的动力,延续其非常深厚的农业数据传统,强调其一以贯之的数据战略。美国农业部建立150多年来,科学的政府统计设计、全面连续的统计数据和及时有效的数据集市为农业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海量资源和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是数据内容客观、真实、全面。大量来自对农业生产者的调查,部分来自于卫星和遥感信息系统。具体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包括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与效率情况、农业支出、农业生产成本和国外农业等。
二是调查规范程度高,体系健全。美国农业部对每一种调查工作,都统一编写工作手册,规定调查内容,说明收集方法、适用性和局限性,并制订了规范的农业数据处理和严格信息发布制度。
三是数据库开发利用程度高。美国农业数据库不仅数量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功能齐全,而且更新速度快,电子化和商业化程度高。2012年在册的数据库3万多个,目前大型数据库越来越多,如AGRICOLA、AGRIS、BP、 Pest Bank等。丰富而可靠的农业数据为农业生产管理者提供数据服务,有益于农业生产决策和市场高效运行。
尽管美国农业数据量大、内容全面,质量高且有共享性,美国对农业大数据的认识仍存在差异,通常认为大数据从获取尺度、广度和复杂度都不同于传统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需要利用新的架构、技术、算法和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并提取潜在有用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知识嵌入到农业企业设备、装备和系统中,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系统被标准化,农业领域天气数据、卫星影像和大型农场综合数据集更符合大数据特征,政府统计的种植、产量分布、土壤样品以及农场经济数据集尚无法归属到大数据层面,而政府部门为农业大数据提供数据安全、制定标准和开放共享策略。
(三)美国农业数据的开放共享策略。一是建立了科学的立法管理体系。美国建立了从信息资源采集到发布的立法管理体系,维护信息主体的权益,为农业数据开放共享提供信息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依法保证,促进了农业数据的高效共享。二是建立了海量涉农信息数据中心。美国以政府为主体采集农业数据资源,全面采集、整理、保存与美国及国际有关的农业数据资源,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三是建立了科学的长效运行机制。美国的国有农业数据实行“完全与开放”,私有农业数据采取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自由竞争和市场化共享。四是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共享保障体系。美国积极为农业数据共享提供投资,建立和健全农业数据共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国家级数据中心群和数据共享网,强化农业数据质量和标准,为数据的应用提供技术服务。
二、美国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
我们在美访问期间,了解到美国农业中使用大数据以及美国农业企业利用大数据情况,同时还实地考察了智能农机收获玉米、大豆情况。美国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与中国迥然不同,在概念、关键领域和发展主体上都具有其自身鲜明特征。
(一)美国农业大数据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农业大数据根植于美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在网络化和综合化过程中与农业产业充分融合,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都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据LSC公司总裁John Power介绍,在美国,农业大数据的概念并不惯常出现,而更偏向于数字农业、精准农业等信息技术时代的名词。数字农业的概念表明美国农业大数据的发展与那些需收集、使用和协调多来源数据相关的农业生产活动联系紧密,而精准农业则更强调农业的效益,包括农业环境与控制、防灾减灾、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
全程化、自动化是数字农业的根本特征。数字农业是将数字地球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从耕地、播种、灌溉、施肥、中耕、田间管理、植物保护、产量预测到收获、保存、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驱动、科学经营、知识管理及合理作业,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美国20%耕地、80%以上大农场都已实现这种模式。数字农业全面改善了美国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数字农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精准农业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宏观控制和测量,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来采集、存贮、分析和输出地面或田块所需的要素资料,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对地面进行精细测量和定位,再与地面的信息转换和定时控制系统相结合,产生决策,按区内要素的空间变量数据精确设定和实施最佳播种、施肥、灌溉、用药、收割等多种农事操作的一种现代动态管理系统。精准农业不过分追求高产,主要追求效益。精准农业最早在美国见效益。早在1993-1994年,精准农业技术在明尼苏达州的两个农场就进行了试验,产量提高了30%左右,而且减少了化肥施用总量,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此后,精准农业得以广泛发展。据1998年对美国精准农业服务商和种子公司的调查显示,在他们的用户中,有82%进行土壤采样时使用农田地理信息系统,74%用GIS制图,38%的收割机带有产量测量器,77%采用精准农业技术。21世纪后,美国全面进入精准农业时代。精准农业使经验型和分散型的农业技术趋于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大大提升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美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当前美国在利用物联网科技促进智能、精准农业和数字农业上处于领导地位。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物联网技术将智能和传感“植入”产品,使得普通的设备有能力感知、学习并与环境互动,这些设备有的还参与到了“机对机”的交流。农业物联网让美国农业在应对自然灾害、病虫害、畜禽疾病等方面表现优异,其提高产量、增加产出效率的效果十分明显。
农民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动态和精确地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畜禽疾病等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资金,还可以将农药使用最小化。很多农业机械装有传感设备,方便农民获取信息和进行决策。比如,播种设备和GPS控制相连可以防止重叠播种的浪费。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用于粮仓的自动化管理。SmartBob是一个可以电子测量并报告粮仓或其他食品储存容器内成分水平的仪器,农民可以使用它远程管理玉米、种子等散装货物库存。CheckItOut可以让农民在线监控粮仓温度,如果温度升至超过可接受的范围,农民将接受到警报提示。此外,为保证食品安全,物联网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跟踪并监控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可持续农业实践活动不仅帮助满足直接社会需求,同时还保护了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造福下一代人。
美国发展物联网技术并发挥出数据的价值,成本和标准成为攻关重点。物联网在美国农业中的普及率,成本仍然是个限制因素,需要产生收益来自我维持。成本包括传感器、发射器、遥感技术、无线和卫星传播等。从长期看,农业物联网需要的是可以相互识别的可操作标准,使不同设备在一起工作,而农业数据尚未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物联网技术也就失去了价值,这也正是数据的价值。目前AgGateway和OADA正在研究农业数据标准化问题。AgGateway是一家非盈利性的商业联合组织,致力于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和推动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农业的使用。OADA是一个帮助农民全面、安全获取数据的开放式项目。美国农业与生化工程师协会也在支持这项建立农业数据标准的工作。
美国专业人士对物联网技术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在于对数据价值的认识。物联网技术的真正价值是将数据从每个设备上提取出来并加以分析。如果将数据从一个农场的五个层级抽取出来并进行分析,就能进行预测和建议,从而达到降低农场内在风险、帮助农民增加产量及最大程度提高水、肥料、劳动力和化学试剂利用效率的目的。
从覆盖主体看,美国大农场在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中起着示范作用。美国大农场采用物联网设备的数量相对更多。研究显示,美国大农场对技术的采用率高达80%。而对于小农场而言,由于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成本高,它们使用物联网设备的数量相对更少。同样地,美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为美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
(三)美国农业企业的大数据应用实践。美国大型农业企业是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的引领者,按照市场定位制定出不同的技术方案实践农业大数据战略。美国孟山都公司、约翰·迪尔和杜邦先锋公司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美国孟山都作为世界头号种子商,自身拥有全球最大的种质资源和海量的产量数据,这些数据与并购的Climate Corporation公司的数据库结合,就能得到一张信息丰富的美国地图,农民可以在上面查询本农场所处的区域、了解种植什么种子、什么条件下长势最好等信息,2014年,这套精准种植系统开始在美国的四个农业州进行推广。孟山都公司高度重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分析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气、土壤、水源、作物等方面海量数据信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最佳解决方案。2015年3月,孟山都正式推出“Climate BasicTM”和“Climate ProTM”两款网络和手机软件服务应用平台,并在伊利诺伊、爱荷华、加利福尼亚和艾奥瓦四个州推广。这两款应用平台通过分析降雨、土壤数据、病虫害情况等指导农民合理种植、科学使用农药和肥料、合理灌溉,预测农作物产量,降低管理风险。目前,孟山都正研发“指导性种植技术”,通过收集整理来自农户的海量数据,制作出精确的农业耕种指导方案,向农民提供种子最佳种植地点、所需肥料数据和最适宜种植密度等信息。
约翰·迪尔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农机设备提供商,在公司前端,通常有软件、网关、API开发商提供技术支撑,后端通过其经销商网络进行产品销售和服务,致力于数据生成和采集。2013年11月,约翰·迪尔与杜邦先锋(DuPont Pioneer)合作生成“决策服务(Decision Services)”系统,农民上传数据到服务器,服务器直接发送种子和化肥处方到农场中的迪尔拖拉机上。其他的公司提供服务让农民在驾驶室连接平板电脑到种子监视器并下载信息。农机设备一般安装有卫星导航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必要的传感器,这样才能“理解”大数据分析软件给出的信息,并准确地执行。机器会按照设定的路线工作,播种、施肥、打药等完全自动化,如农机可根据土地的松软程度,自动调节播种动作,以便所有种子处于同样的深度。通过全流程的精打细算,可以极大地节约化肥、水、农药等投入,把各种原料的使用量控制在非常准确的程度,让农业经营像工业流程一样连续地进行,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
三、美国农业大数据应用的启示
美国联邦政府率先启动大数据国家战略,推动国家农业数据开放共享,并在法律法规、数据质量和标准、技术集成、网络共享和资金项目上提供保障。而农业大数据的主体是由那些收集和存储大量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为农户提高产量和收益服务的公司组成,以上列举的就是一些典型的农业企业。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信息技术领先。美国农业数据发展以多年技术沉淀和创新积累为基石。美国农业信息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推动了美国农业数据库建设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二是政府数据支撑。美国以政府为主体不断建设和完善农业数据资源采集和发布,并站在全球战略高度全面采集、整理、保存与美国及国际有关的农业数据资源,增强了在国际市场话语权,把持世界贸易主动权,为数据应用提供资源和基础支撑。
三是公司创新引领。美国以公司为主体推动农业大数据形成和发展,公司之间的合作链接数据和决策,企业从智能生产发展到互联(网络和收集)智能化生产阶段,进而向生产系统集成迈进,不断创新引领农业大数据革命。如孟山都首先发起“Green Data Revolution”运动,建立农业数据联盟(Open Ag Data Alliance)来统一数据标准。
四是严格保密和开放共享的对称性。经过几十年修改完善,美国数据、信用和隐私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法律框架和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美国政府推出开放政府和数据发展战略,开放农业、气象、交通、医疗等数据。美国农业部信息涉及120多个国家、60多个品种,WAOB和NASS的月度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和产量预测数据已成为全球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风向标,这种严格保密和公开共享相对称的国家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执笔人:陈冬冬)
报告三
美国海外农业数据采集制度研究
农业信息统计、分析、发布和服务是美国农业部(USDA)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中,海外农业数据采集是美国农业信息统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美国农业部开展全球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预测的基础,是掌握对外贸易主导权和全球市场话语权的利器。2015年9月13-26日,农业部赴美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及展望交流团,对美国农业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进行了全面调研,下面就其海外农业数据采集制度进行专题介绍,并提出有关启示建议。
一、数据采集的主要内容
为了应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1953年美国农业部专门成立了海外农业局(FAS),主要负责采集并提供国际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信息。采集的内容主要围绕农产品供需平衡分析所需的生产、消费、库存、进出口等数据。据FAS全球分析办公室的负责人介绍,FAS搜集一切影响供需平衡表的农业信息(Anything that could change the supply-demand balance)。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天气、疫病等)、市场变化(价格、贸易、生产、库存等)、政府政策(支持保护、贸易壁垒、粮食储备等)3大类、9方面数据:
(一)主要农产品收获面积和产量。定期对全球的谷物(小麦、粗粮、玉米和稻谷等)和油籽(主要为大豆和混合油籽等)等主要农作物品种收获面积进行调查,并主要畜牧品种(牛、羊、猪、家禽)等存栏数(期初、期末)调查,推算全球产量。
(二)各地自然灾害情况。通过遥感技术等对世界各地的农产品生产自然灾害情况进行监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的旱、涝面积、病虫害发生区域及面积等。
(三)全球农业气象数据。通过监测温度、湿度、日照、降水等气象数据来判断预测农作物生长情况,为本国政府、协会等生产贸易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四)主要作物生长条件评估。包括土壤的营养、作物生长习性等农业生产相关数据。
(五)农产品消费数据。主要调查国外粮食作物、油料等主要农作物及畜牧产品消费量等指标。
(六)农产品库存数据。海外农业局(FAS)的粮食库存调查是其农业统计工作中最具影响力的内容之一。通常在季末的最后一个月的头两周进行,按作物品种采集库存能力和库存数。每季的粮食库存数包括大麦、稻谷、高粱、燕麦、玉米、大豆和小麦;每半年的库存数是一些豆类作物;年度库存有油菜籽和黑麦等。对中国而言,粮食库存保密,FAS主要利用市场公开的生产、消费、进出口等信息进行估算。
(七)农产品贸易数据。主要农产品进出口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需求、主要贸易伙伴等。
(八)国外市场价格变化。包括国外主要农作物和主要畜牧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和贸易价格等。
(九)海外农业政策变化。主要包括国外农业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财政政策、补贴政策、保险政策、贸易政策、外资政策、金融政策等。
二、数据采集覆盖的品种
FAS采集的海外农业数据覆盖的农产品品种包括13大类,65个细类。大类包括:谷物、油料、植物油、棉花、咖啡、果蔬类、饮料、糖类、乳制品、饲料干粉类、牲畜、家禽、坚果类等。其中,谷物和油料对美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监测的战略重点,负责监测的海外分支机构遍布5大区域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数据采集的全球布局
目前美国海外农业信息采集覆盖全球五大区域、200个国家,掌握着全球主要农产品市场运行信息。五大区域分别为:非洲及中东地区(68个国家)、东亚和大洋洲地区(33个国家)、中南亚地区(13个国家)、欧洲及亚欧大陆(51个国家)、美洲国家(西半球37个国家)。在布局上充分考虑国家战略需要和全球资源特色分布,既有侧重,又兼顾大局(如表1所示)。
表1 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数据采集区域布局
|
非洲及中东 |
东亚 |
中南亚 |
大洋洲 |
欧洲及欧亚大陆 |
美洲 |
合计 |
谷物和饲料 |
25 |
11 |
7 |
1 |
36 |
16 |
96 |
油料 |
25 |
9 |
9 |
1 |
34 |
13 |
91 |
咖啡 |
3 |
5 |
1 |
|
30 |
10 |
49 |
柑橘 |
6 |
6 |
|
1 |
30 |
7 |
50 |
核果类 |
1 |
2 |
1 |
|
31 |
4 |
39 |
葡萄干 |
3 |
3 |
2 |
1 |
29 |
5 |
43 |
鲜水果 |
2 |
6 |
1 |
2 |
31 |
4 |
46 |
坚果 |
9 |
5 |
2 |
1 |
37 |
4 |
58 |
糖料 |
8 |
6 |
4 |
0 |
3 |
3 |
24 |
棉花 |
2 |
6 |
5 |
1 |
2 |
2 |
18 |
奶品 |
1 |
6 |
2 |
2 |
29 |
5 |
45 |
牲畜和家禽 |
5 |
8 |
2 |
2 |
31 |
8 |
56 |
鱼和海产品 |
5 |
10 |
1 |
|
12 |
7 |
35 |
数据来源:FAS网站(表格中数据为国家或地区个数)
从地区分布看,欧亚地区是美国海外农产品信息监测布局的重点区域,一方面是由于许多欧亚国家农业与美国有较强的互补性,是美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是由于欧亚的农业生产相对成熟。从国家分布看,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是美国农业海外监测在亚洲地区的重要战略国家,特别是中国,监测除咖啡和糖料外的所有农产品,而对于咖啡、热带作物、水产等特色农产品,FAS根据区域资源特点重点放在阿根廷等美洲国家。
四、数据采集的渠道
美国农业部通过多种渠道采集海外农业数据,已经形成了以FAS驻外办公室为主体,美国驻外使馆、企业、协会等机构协调配合的工作体系。FAS目前共有921名员工,包括591名长期全职的美国雇员和330名当地雇员,在全球72个国家设有93个海外农业办公室。此外,海外农业办公室官员和当地雇员还对未设驻外办公室的99个国家农业贸易情况进行监测和报告。FAS驻海外办公室主要分布在以下8种类型的机构中:美国在台协会(AIT)、农业贸易办公室(AT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事务处(OAA)、能力建设办公室(OCBD), 美国驻欧盟使团 (USEU),美国驻联合国使团(UNMIS),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
海外农业数据采集的主要途径为两种:一是通过驻外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座谈、整理公开报道等方式获取;另一方面通过卫星定位、遥感监测等现代科技手段获取气象、苗情长势等信息。
五、海外农业数据的处理机制
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处理机制,美国农业部将海外农业数据采集体系涵盖的65个品种、200个国家的海量数据,进行汇集、处理、加工并转化为供全球供需平衡分析的有价值信息。FAS将这套机制概括为:系统性的全球信息网络、训练有素的员工、专业的技术、庞大的数据库、实时的全球交流。例如,在信息处理程序上,严格按照“评估可信度和客观性-核实数据来源-与比较数据进行-分析其意义-按逻辑组织-纳入报告和数据库”。在数据库管理上,FAS将海外数据主要归纳为4个系统:出口销售查询系统(ESR),包括200个国家44种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数据(1998年至今),约4000多万条数据;全球农业信息网络系统(GAIN),包括全球200个国家60多种农产品的1万多篇报告;全球农产品贸易系统(GETS),包括200个国家60多种农产品的进口、出口月度数据,共4000多万条数据;生产、供应和消费数据系统(PS&D),包括200个国家90多种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和消费数据(1960年至今),共约2000多万条数据。
六、启示和建议
一是海外农业信息监测是农业大国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的战略工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日益竞争的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美国通过掌握并发布全球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为本国农业生产、贸易决策服务,并获取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引导权和主动权。中国农业要在全球配置资源,要高质量、实实在在地“走出去”,不仅要靠农产品“走出去”、农业企业“走出去”,更要靠农业信息“走出去”。这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海外农业信息监测体系,加强对主要国家、重点品种的信息采集和分析,为农业“走出去”做好信息引导和服务。建议借鉴美国经验,将我国海外农业信息监测统计工作作为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基础任务,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夯实海外农业信息统计工作的硬件、软件基础,做到“农业‘走出去’,信息先开路”。
二是建立海外农业数据采集体系需布局在前、渠道优先。美国海外农业信息采集覆盖全球五大区域、200个国家,特别是在与美国贸易往来多、对全球市场影响大的国家和地区重点布局,建立了多元化、协作化的信息采集渠道,确保美国农业部能全面及时掌握全球主要农产品市场运行态势。建议按“顶层设计、分步实施、渠道先行”原则,在“十三五”期末完成我国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的海外布局。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根据我国农产品供需、贸易形势和“走出去”战略,制定海外农业数据调查规划和布局。其次,有针对性地选择我国进口重点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国,尽快启动农业数据采集渠道建设,形成驻外办公室牵头,驻外使馆、跨国企业、协会协作的信息采集渠道,探索完善工作机制。最后,不断扩大海外农业信息监测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和配套措施,在“十三五”时期完成海外农业信息监测体系初步建设,发挥其支撑农业“走出去”和配置全球资源的重要作用。
三是做好农业信息监测分析和发布要树立国际视野、面向全球。包括海外农业数据采集在内的美国农业信息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虽然建立之初主要是为国内生产者和贸易商服务,但实际上已经成为面向全球的信息发布体系。美国农业部每月发布的全球农产品供需评估报告,以及FAS发布的国际市场和贸易报告以及供需数据库,全世界用户都可以同时通过互联网免费访问和查询,最终提升了美国农业信息发布的市场影响力和主导权。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互联网大国,要在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必须顺应农业信息全球化这一趋势,从一开始就要树立国际视野,面向全球进行农业数据调查、分析和发布,既有效引导国内生产和市场运行,又积极参与全球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增加国际市场透明度,逐步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
(执笔人:赵彩云)
报告四
美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制度研究
如果说美国农业部每月发布的《世界农产品供需评估报告》(World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Estimates,简称WASDE)是主导国际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大餐”,那么全面可靠的数据就是这道大餐的原料,而将原料一步一步烹制成佳肴的就是美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制度。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机构和团队、模型方法、工作机制,即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如何组织协调,进行了相对深入的了解,以期把握从数据到报告、从信息到观点、从当前到未来的信息分析预测过程的主要特征,为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能力提供借鉴。
一、美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机构和队伍
(一)概况:三类机构共同参与。美国开展农业信息分析预测的机构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美国农业部及所属研究机构,包括世界农业展望局、海外农业服务局、营销服务局、农场服务局、经济研究局等;第二类是大学和研究机构,包括美国食物政策研究所、康奈尔大学以及此次走访的伊利诺伊大学等;第三类是以提供研究资讯和报告为业务的企业,此次走访的芝加哥,就有大量诸如Agsource,欧睿咨询等研究服务型公司。
美国农业部有34个局(办公室)中,其中12个局(办公室)与农产品信息分析预测工作直接相关。如图1所示,主要参与信息分析预警工作的包括世界农业展望局(WAOB)、经济研究局(ERS)、海外农业局(FAS)、农场服务局(FSA)、营销服务局(AMS)、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Chief Economist)、联合农业气象中心(JAWF)、风险管理局(RMA)等。世界农业展望局是专门负责信息分析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海外农业服务局、营销服务局、农场服务局等部门根据部门职责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分析,经济研究局是美国农业部下属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单位,在官方的农业信息分析预测工作体系中承担了主要的研究任务,每年发布的分品种预测报告和学术性报告上百篇。
图1:美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机构设置
(二)ERS:农业信息分析的专家智囊团。ERS有超过300名员工,大部分都具有农业经济相关的博士学位。下属四个业务部门,分别是食品经济部(Food Economics),负责食品安全和营养、食品援助、食品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市场与贸易经济部(Market and Trade Economics),负责农业政策和模型、动物产品和生产成本、农作物(粮食等)、食物安全和发展、国际需求和贸易等方面研究,资源和农村经济部(Resource and Rural Economics),负责自然资源和环境、农场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的研究;信息服务部(Information Services),负责ERS的信息技术服务、应用开发、网站服务和发布服务;
在ERS中,与市场分析最相关的是市场与贸易经济部,也是调研组此次重点走访的部门。该部门目前负责农作物研究的15人,负责海外市场研究的5人(南美、墨西哥和加拿大、欧盟、印度、东盟)。ERS不仅开展短期市场预测,是每月供需报告研究发布的重要参与力量,每个主要品种的预测委员会里都有来自ERS的专家,而且开展中长期市场展望,是每年研究发布美国未来十年农业展望报告的主导力量。
ERS的商品分析师按品种分工,平均每个品种1-2人,参与研究的专家一般具有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功底,并且长期从事相关品种的跟踪研究。在ERS的会议室,我们与负责谷物市场分析的Edward Allen 先生、跟踪中国市场Gale先生和负责蔬菜、水果市场分析的Wells女士。从交流情况看,Allen先生长期从事谷物国际市场研究,对各国粮食库存、贸易情况十分熟悉,Gale先生多次到过中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理解深刻,Wells女士展示了自己撰写的专题报告和多个蔬菜品种的供需平衡表,无不显现出很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三)大学和企业:农业信息分析预测的重要力量。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开展模型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如美国食物与农业政策研究所主要开展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基线预测(baseline projections)以及政策分析等,依阿华州立大学的农业与农村发展中心(CARD)负责FAPRI模型的国际部分研究,密苏里大学的国家粮食与农业政策中心(CNFAP)负责FAPRI模型的国内部分研究。调研组此次走访的伊利诺伊大学农业经济学院,由15名教授组成研究团队,针对该州的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等,以每天一篇分析文章的速度在网站上发布研究分析报告。研究服务类公司则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如我们这次在芝加哥走访的欧睿(Euromonitor) 公司,主要为政府和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咨询服务,AgResource则聚焦于为农场主、食品加工厂、对冲基金等提供市场信息服务,该公司的资深分析师William先生曾在堪萨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他主要根据USDA的数据、主要国家的农业政策、天气状况来进行短期分析,为客户提供收费服务。
二、美国农业信息分析预警模型和方法
(一)模型开发和应用。美国农业部非常重视研究模型建设,并保证研究模型的独特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部开发了多国商品联接模型(Baseline模型),运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知识,分地区分产品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进行预测,该模型包括了43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24种农产品。美国依阿华大学和密苏里大学联合开发了食物与农业政策模拟模型(Fapsim模型)。美国农业部还利用GAMS软件开发了一个农业贸易局部均衡模拟模型,运用了经济学中的完全市场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等假设,可用于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等中长期预测,还可用于政策效果模拟分析。ERS专门负责模型预测的James Hansen先生在介绍长期预测模型时提到,中国模型共覆盖14种种植产品,7种畜禽产品。
(二)专家会商研讨。在美国农业部的信息分析预警方法中,除了计量模型分析,还有基于专家观点的分析,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一般来说,模型分析更侧重用于中长期预测,专家分析更侧重于用短期预测。正如美国农业部发布的中长期展望报告前言中所说,预测分析反映的是“模型结果和判断分析的综合”(a composite of model results and judgement-based analyses)。调研中,我们发现,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报告都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机构单独研究完成,而是一个由各个部门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这些专家不仅对预测模型的前提进行研讨修订,而且模型的结果进行讨论形成共识。例如在美国农业部的展望报告中,专门有一章介绍预测的关键假设和前提,包括经济增长、人口、美元汇率、原油价格、美国农业政策、美国生物能源、国际政策、国际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等9各方面的条件,这些都需要来自不同部门的专家根据自身专长进行讨论确定。
三、美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工作机制
从数据到报告,美国农业部有一套严密的工作机制,确保农业信息分析预警体系的有效运行。美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机制具有数据同源、协调共识、前后衔接三大特点。
一是统一的数据来源。不论是农业部下属各部门,还是大学、协会或公司,在研究分析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时,都把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农业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来源。这样,尽管各机构研究结论会出现不同,但由于数据来源一致,结论的差异可能主要是方法和模型的不同,有利于各方就预测结果开展深入的交流讨论。
二是跨部门的组织协调。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官方报告,都要在世界农业展望局(WAOB)组织下,由专门的委员会进行审核发布,委员会对报告质量负责。参与每月《世界农产品供需评估报告》包括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农业营销服务局、农场服务局、经济研究局、海外农业局等5个单位。每年2月份发布的《未来十年美国农业展望报告》,共有世界农业展望局、经济研究局、农场服务局、海外农业局、农业市场服务局、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预算和项目分析办公室、风险管理局、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国家食品和农业研究院等11个单位参与。高效率的跨部门协调机制,为快速消除分歧、形成共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明确的先后顺序。世界农业供需月度预测报告是后续其他报告的起点,月报发布后,ERS及其他部属单位才会陆续发布更详细的解读报告以及农场收入、食物价格预测、政策建议等报告。未来十年的展望报告用上年11月的月度供需报告作为开始点,确保了短期报告和长期报告的内在一致性。
四、启示及建议
在美国农业部信息分析预测制度中,数据是基础,模型预测是基准,而来自各方面专家的判断是决定预测合理性的关键,“数据+模型+专家”三位一体决定了美国农业部分析预测体系的科学性。美国的农产品市场供需预测不是基于分散主体的随意估算,而是以专业的分析模型和专家会商集成的科学判断。每一次预测,定量的模型分析都是起点。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美国许多机构就开始将需求、供给和贸易作为一体进行分析,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来对未来的世界食物形势进行预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结合自身研究专长,进行充分的会商讨论,确保了预测过程和最终结果的科学性。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分析预测能力和水平,也需要在“数据+模型+专家”上下功夫:
首先要确保分析数据的全面可靠。农业数据涉及部门多、品种多、环节多,很容易出现数据不全面、标准不统一、各环节不协调等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材料才能做出好菜肴,因此,涉农数据要充分共享,数据标准要充分统一,各类数据要充分集成,这样,不同部门的分析预测才能有客观一致的参照基础。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以计量模型作为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的基准,是国际农业信息分析预测的通行做法。没有定量分析,容易导致自说自话,各种观点满天飞。因此,农业信息分析预测要提高权威性和影响力,必须增强技术含量,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农情的预测模型。
最后要在机构和队伍上充分保障。考虑到我国农业管理体制,农业信息分析预测的组织协调难度比美国更大,构建跨部门的会商机制和部门内部的协调机制更加必要和迫切。同时,要加快建立全产业链的分品种分析预测队伍,完善激励机制,让专家把农业信息分析预测作为长期事业,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执笔人:赵卓)
报告五
美国农产品供需预测模型研究
目前,美国农业部每月发布的《世界农产品供需评估报告》(World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Estimates,简称WASDE),已经成为主导国际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灵魂性力量,生产商、农业组织、农业企业、立法者和政府机构都据此进行决策。这些报告的完成过程借助了哪些模型和工具,对我国开展农产品供需预测有何借鉴,是本次赴美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就调研情况及有关启示作一介绍。
一、美国农产品供需预测模型的总体情况
根据此次调研,我们认为,美国农产品供需预测不是基于分散主体的随意估算,而是以专业的分析模型和专家会商集成的科学判断。美国在国内外农产品供需预测工作中用到的基本分析方式和模型包括两类,一类是对产量的估算,另一类是对供需、贸易的综合预测。
(一)产量估算。美国的产量预测数据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普查数据,主要用于排除调查数据异常值和预测分析。二是常规调查数据,用于供需月报当月分析。三是气象遥感数据,在两个常规调查之间用于修正数据。四是实地调查数据,主要用于产量预测。如大豆单产的估计来自于8~11 月份开展的大田调查,并根据作物的成熟度进展不断调整预测数。前期计算种植植株数,中期计算主枝上的结点、侧枝、开花、干花数,后期计算豆荚数、豆荚内的豆数、含豆的豆荚重等,通过对这些作物生产客观数据预测产量。当样本地块作物收获后,将散落在地块上的粮食收集起来,称重后计算收获损失,从而得到大田的最终单产。
一个完整的预测过程包括种植期确定种植面积、评估收获面积、收获期预测产量、收获后面积和单产的确定等几个部分。一般情况下进行两类作物产量预测调查:基于生产者报告的调查(AYS)和基于目标度量的调查(OY)。基于生产者报告的调查涵盖了农业统计局供需评估项目的几乎所有大田作物,项目将会对生产者进行月度访谈,并记录生产者本人对产量的评估情况;基于目标度量的调查(OY),覆盖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和番茄等作物,其预测过程与数据采集过程密切关联。对于每一个样本块,收获前的每个月都将采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核算,比如植株数、果实数、果实大小度量、果实成熟度等等。早期月份的数据,包括果实数量、单个果实的重量等信息,将被放入回归方程进行初步产量估算。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同一种数据将用两种不同的算法进行估算,除此之外,相关实验室还将对实际果实进行物理测量,评估其含水率和脱粒率等实际物理指标,用于后期产量预测。
在此基础上,预测和评估过程还广泛的使用计量模型,这里的模型是指任何用于表征不同指标间关联关系的数学等式。产量预测的一个最基本等式为:每个地块的平均产量=(平均果实数×平均果实重量)-平均收获损失-误差调整值。美国农业部统计局从1954年开始一直在进行数据误差校验研究,用于分析核对非统计误差原因产生的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存在2%-4.8%不一致的问题,并将结果运用于后续的预测工作中。
美国农业部严格根据《年度农业统计日程表》在相应的时点发布产量估算报告。如:大田作物报告包括种植前《种植意向调查报告》、种植后的《年度种植面积报告》、整个生长季的《月度作物产量报告》、重要作物品种的《每周生长情况报告》和收获之后的《年度作物生产报告》(如下图所示)。
(二)综合需求和贸易分析模型。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许多机构开始将需求、供给和贸易作为一体进行分析,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来对未来的世界食物形势进行预测。如CPPA模型、IMPACT模型、WFM模型、OECF模型、GTAP模型、SWOPSIM模型、GOLD模型、AGLINK模型、WFM模型和RAUMIS模型等,这类模型可用于研究贸易、农业政策、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及经济环境等问题。
美国农业部在农产品供需预测过程中,分析人员也采用了大量的综合贸易分析模型和数据量化工具,如SWOPSIM模型(Static World Policy Simulation Model),它涉及22种农产品并将全球划分为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SWOPSIM模型具有结构简单、可动态化扩展及可简易表达等多方面的优点,因而其模型标准结构已被各国学者广泛利用。此外还有CPPA模型,主要用来对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需求和贸易状况进行动态的、理论上前后一致的按年度进行的长期预测。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ERS)使用BASELINE进行分析预测,主要通过世界价格、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国内相关经济和贸易政策等变量变化分析预测粮食与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进出口的变化。美国农业部还利用GAMS软件开发了一个农业贸易局部均衡模拟模型,运用了经济学中的完全市场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等假设,可用于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等中长期预测,还可用于政策效果模拟分析。
尽管不同的综合分析模型在函数的形式和方程数目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均综合分析了国家、地区之间经由贸易所产生的交互关系,其中需求是收入、人口、价格的函数,各个国家( 地区) 供需之间的差额可以确定市场出清的国际价格,因此,这类模型不仅可以预测贸易量,还可以预测价格。
二、有关启示和建议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的技术和方法在不断创新,如黄季焜、蒋庭松、刁新申、陈永福等学者都开始基于局部或一般均衡模型对我国农产品供需进行模拟分析,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农产品市场分析的模型和方法相对落后,还没有形成以计量模型分析为基础的氛围,市场上存在过多的自由放任数据和不规范的预测分析。有关启示和建议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非标准的数据和零散信息不适用于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以美国的农作物面积数据获取方式为例,调查数据均经过严格科学的计划来实现,主体核心数据均由国家部门主导实施,并在发挥着全国性的影响力。例如1997 年至今,美国农业部农业统计局实施的农田数据层计划( Cropland Data Layer Program,简称CDL 计划),综合了清单抽样法与面积抽样法各自的优势,有力的确保了调查数据的标准化和整体性。而目前国内的一些市场信息分析过程中,对收集的数据并没有进行规范化的处理,非标准化的和零散局部数据并不能反映全国的情况,并没有按照一定的比重进行推算,也并没有对推算的数据进行验算校正,因此这些信息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不适用于进行农产品市场评估。
(二)没有经过科学的模型和方法预测的结果不宜发布。通过调研可以看出,美国在农业信息分析模型的理论研究方面有着很深层次的考虑,全部通过经济学家联合会商得出结果,并会在报告中详细描述所采用的方法和模型,任何机构,比如新闻媒体和个人都可以根据农业部报告所提及的方法进行模型校验。在没有研究基础的情况下,任何其它机构如果仅仅基于经验和局部事实做出判断分析,都没有权利发布市场分析信息,其发布的信息也不会被人们所采用。在我国在农业供需评估工作中,充斥着多种多样的模型,即使它藏着丰富的信息,其分析结果在没有充分发掘其科学性和权威专家会商之前,也不宜随意发布。
(三)农业行业市场分析信息不宜放任使之泛滥。美国的农业行业市场分析工作并不是自由放任的,而是政府主导的。美国农业部从内部机构中选择25 位专家成立商品评估综合协调委员会(ICEC),成员包括各个农产品的高级商品分析师、气象学分析师。委员会采取封闭研讨的方式,根据国内各州送来的生产调查资料, 配合全球市场产销态势,审定各产品的预测数据,估计分析汇总结果,形成平衡预测报告。根据美国国会的要求,美国农业部每个月都要对世界农产品的供求形势进行一次估测。正是由于官方发布的数据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的透明度,有效的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防止产量和价格大起大落对农业生产能力的破坏。对我国而言,鉴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更需要真实透明的供需信息,更需要把充斥着虚假诱导的数据剥离出去,更需要拨开农业领域数据的迷雾,赋予其主导农产品市场的灵魂性力量。
(执笔人:刘赟青)
报告六
美国农业供需信息发布制度研究
美国每月发布的《世界农产品供需评估报告》(World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Estimates,简称WASDE)和每年发布的未来十年国内外农业展望报告,已经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风向标,奠定了美国对外农产品贸易主导权、国内供需调控主动权、全球市场话语权,有效维护了美国农业特别是农场主利益。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既取决于其数据和报告本身的质量,也取决于其信息发布的过程和机制(即展望制度)。通过考察WASDE报告的出炉过程,调研组认为,美国农业信息发布制度的核心是通过一张张美国和全球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来引导市场运行,通过每月一次闭门会议来形成充分共识,通过固定发布渠道形成权威一致的声音,即“一张表、一场会、一个声音”,值得我国在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过程中借鉴学习。
一、以世界农业展望局(WAOB)为中枢的组织机构
世界农业展望局(WAOB)是美国农业部内部专门负责信息分析和发布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可以看作整个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的中枢(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WAOB在农业信息发布展望方面有三大核心职能:
一是主持跨部门的商品预测委员会,包括负责短期预测的跨部门商品预测委员会(ICEC)和中长期预测的国际农业预测委员会(IAPC);
二是每月组织召开闭门会议,统一协调、分析与评估所有相关资料和观点,发布全球农业供需预测报告(WASDE),每年协调发布中长期展望报告,确保报告的客观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三是指导利用卫星系统监测全球天气变化并分析其对农业的影响,协调美国农业部的气候、天气和遥感工作。
图1:美国农业信息发布展望组织机构
二、以农产品供需平衡表为核心的供需月报
(一)WASDE报告的主要内容。每月让世界农产品市场瞩目的WASDE报告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只有区区30多页,除了由农业部长或其指定代表签字的文字5页左右的摘要外,其他都是各个品种的平衡表,包括美国和世界主要谷物、大豆及其制品、棉花以及美国糖料和畜产品的供需平衡情况及价格预测。可以说,影响世界农产品运行的就是这一张张每月动态更新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
每个品种的平衡表可以从三个维度去解构:第一个维度是时间,包括上一年度的实际值,当前年度的估计值,下一年度的预测值;第二个维度是内容,期初库存+产量+进口量=国内消费量+出口量+期末库存,一个等式、六项内容(谷物品种增加“饲料消费”一栏、棉花增加“损耗”一栏)构成了供需平衡表核心内容;第三个维度是区域,包括世界的、美国的、主要进口国和出口国,以及其他重要国家。美国的平衡表单独呈现,内容更加丰富,生产信息增加了播种面积、收获面积、平均单产,消费信息增加了食物、种植、饲料细化内容,平衡表的最后一列增加了平均价格(农场主销售价)。畜产品的平衡表只有美国的,并且按季度发布,相对简单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布完平衡表之后,WASDE报告还提供了自1981/82年以来美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出口、消费、期末库存预测的可靠性表格,详细列出预测值和最终数据之间的差异。报告的最后一页,还告诉读者从哪里可以浏览下载WASDE及相关报告,哪里可以访问190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供给和消费数据库。
(二)WASDE报告的主要参与者。提供信息并参与WASDE报告研究相关农业部下属单位有十多个,汇集各部门信息并组织讨论、准备报告的是各个品种的跨部门商品预测委员会(ICEC),每个ICEC的主席都是来自WAOB的经济学家。其中,小麦、稻米、饲料粮、油料、食糖的成员均来自于ERS、FAS、FSA,棉花、畜肉、禽肉、乳制品的成员均来自于AMS、ERS、FAS、FSA。NASS也参加ICEC的会议,但只是作为观察员并提供信息,不直接参与供需预测。从信息源看,美国平衡表中的生产和库存信息主要来自NASS,全球平衡表中的生产和贸易信息主要来自FAS,ERS承担全面的经济分析(包括库存估计),FSA提供农场政策分析和农业项目执行中产生的信息(包括CCC公司的库存变化),AMS提供国内价格和生产者营销安排等信息,农业联合气象办公室则提供天气相关信息。
三、以闭门会议为形式的会商过程
WASDE报告需要搜集、梳理并整合来自多个部门的大量信息,最终形成一张张清晰的供需平衡表。由于各部门的信息不可能完美契合,有时甚至存在较大反差,而报告一旦发布,又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WASDE报告的出炉注定不会是一个轻松的过程。要想形成权威的、市场认可度高的供需平衡表,相关各方充分会商研讨形成共识的过程必不可少。这一过程中,最核心的标志是每月WASDE报告发布之前的闭门会议(lock-up)。报告的产生可分为两个环节:
为做好闭门会议的准备工作,每月月初美国农业部会按照计划进行一周的跨部门会议。ICEC根据最新政策的变换调整经济预测模型的参数并做出定量预测,同时搜集市场上已公开的重要预测报告,委员会的专家召开预备会议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讨论,在国外生产、供给、需求,美国市场和价格,天气最新影响等方面形成初步共识。在FAS的会议室,其全球分析办公室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利用气象卫星和遥感卫星图片分析欧洲小麦主产区的旱情及作物长势,再配合以地面人员实地调查和专家的经验判断,来估计和预测小麦产量,体现出十分专业的水准。
报告发布前一天的中午12点,WAOB主持召开的闭门会议(lock-up)准时开始。由于高度的市场敏感性,WASDE报告的主要内容要在一个与外界隔绝联系的全封闭的会议室里(即安全防卫区内)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共识后对外统一发布。据NASS官员介绍,闭门会议启动后,有关人员进入安全防卫区内开始工作,先将国内各州送来的生产调查资料开封,再配合全球市场调查信息,形成美国及全球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期间任何成员可提出建议,由首席经济学家安排讨论。早晨6点45分,记者被允许进入安全防卫区内的新闻发布室等候。8点钟,部长进入会议室,在WASDE报告上签字,然后由首席经济学家向其介绍报告的基本情况。8点30分,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四、以一个声音为原则的信息发布
WASDE报告和美国农业展望报告一旦对外正式发布,就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美国农业部网站对公众开放,所有人都可以同时浏览下载和免费订阅。在此之前,往往是各市场研究机构集中发布分析预测报告的时间,但除了国家农业统计局按照日历发布生产相关信息外,农业部系统不会发出任何关于市场形势的声音。ERS的经济学家Gale先生告诉我们,ERS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被称为是USDA内部的第二种声音,但这仅限于在报告发布之前的内部研究阶段,所有的分歧都会在WAOB的协调下形成共识。在WASDE报告发布之后,ERS、FAS等部门才会陆续发布更详细的解读报告及其他相关报告,但都以WASDE报告为基准,确保“美国农业一个声音说话”(USDA speaks with one voice)。
在调研走访中,从农业部下属机构工作人员到大学教授,从协会负责人到私人公司管理者和分析师、农场主,对WASDE报告都表示很认可。这种认可不仅是对报告本身质量的肯定,而且是对报告发布程序的肯定。市场各主体都把WASDE报告作为官方农业信息的权威来源,据此进行决策或以此为参照开展进一步的分析预测。
五、几点启示
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学习美国农业信息发布制度的 “一张表、一场会、一个声音”,加快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发挥市场信息在引导生产和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一)以平衡表来引导生产和市场。一张张每月动态更新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成果的结晶,也是美国影响世界农产品运行的战略核武器,是引导国内生产的有效工具。关注农产品市场运行的业内人士通过阅读这些平衡表,对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要农产品供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会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期货市场根据供需变化情况,立即通过价格的涨跌做出反应。生产、加工、贸易各环节根据公开透明的供需和价格信息调整生产经营行为,最终实现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度生产或供给不足。建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尽快树立供需平衡理念,以发布农产品供需平衡表为重要工具,引导农业生产和市场运行。
(二)以充分协调会商形成共识。供需平衡表涉及到生产、消费、进出口、库存等各环节,将各环节的数据整合到一张表上很有挑战,不同作物之间的替代、种植与养殖之间的联动、各国国内调控及贸易政策的变化也加大了平衡表调整的难度。这方面,美国农业部的世界农业展望局和闭门会议是关键所在,确保平衡表上的每一个数据都经过充分的会商讨论,形成了共识的最大化。我国农业相关信息隶属于不同的涉农部门,迫切需要建立部级和部内协调会商机制,汇集各方力量,从国内到国外,对重要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贸易等关键数据和预测结论进行充分讨论,形成涉农部门内部的广泛共识。
(三)以统一发布平台确保一个声音。美国农业部固定渠道、固定时间、固定模式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农业信息“一个声音”,增强了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发布中的突出问题不是没有信息,而是缺乏统一权威的信息,各种渠道、各个平台、不同口径的信息让产业链各主体无所适从。因此,亟需规范现有涉农信息发布,以开展中国农业展望活动为抓手,加快建立固定发布主体、固定发布时间、固定发布渠道、固定发布内容、固定发布程序“五固定”信息发布制度,形成公信力强、可信度高的全国农业信息发布平台。
(执笔人:赵卓)
报告七
美国农户信息与营销服务体系调研
“种什么、怎么卖”是农业生产者经营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两个关键问题,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部门服务农民的着力点。在美国这个农业高度现代化的经济体中,农户(即220多万的农场主)主要获得哪些市场信息和营销服务、谁来提供这些服务,是这次赴美考察团调研的重点之一。从美国农业部、行业协会、大学、企业、农场等多个方面了解的情况看,围绕农户需求,美国已经形成了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农户可以十分方便地享受农产品市场供需、价格信息和分级包装、储存物流、套期保值等市场营销服务,以及精准种植、农机作业、贷款保险等生产性服务。这些服务已经成为美国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经营效率,又降低了其经营风险,保障了收益水平。这对于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农户市场信息服务
从调研情况看,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美国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种各样的市场信息,满足生产经营决策所需。归纳起来,农户的市场信息主要有五大来源:
一是美国农业部。农业部每周发布生产及价格情况,每月发布全球农产品供需形势评估报告,每年发布未来十年供需预测报告,发布时间固定、发布平台固定、发布口径固定,历史、当前和未来结合,让所有农户第一时间获得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生产、库存、消费、进出口、价格等市场信息。
二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是美国乃至全球大宗农产品定价中心,不同月份的大宗农产品实时期货价格行情,让农场主可以随时感受市场脉动,随时可以点价交易开展套期保值。
三是市场研究咨询公司。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和各类专题报告虽然权威,但并不针对农户提供特别服务,而是面向所有市场主体。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ERS)高级经济学家Gale先生介绍,ERS的报告直接给农户看的很少,主要是供政府、研究机构和咨询公司参考。而为农户提供更具体、更具个性化市场信息服务的,是大量的研究咨询类公司。在位于伊利诺伊州的Gould农场,我们了解到,该农场每年花600美元订阅芝加哥某咨询公司提供的市场报告,内容涉及国际农产品价格和供需形势分析,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国玉米、大豆贸易情况。
四是协会。从这次走访的美国谷物协会、美国苹果协会、华盛顿州果树协会和华盛顿州小麦协会来看,在美国农业经济领域,介于政府和公司之间的各类协会力量十分强大。我们这次走访的两个农场都是美国谷物协会的会员。各类协会在政府和市场无法有效服务的领域,为农业生产者和贸易商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市场信息服务是主要内容之一。如美国苹果协会基于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及时为会员提供苹果市场和进出口的专业信息服务。
五是大学。在美国不少农业州,大学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为当地农户提供服务。在伊利诺伊大学农业经济学院,调研组了解到,学院专门有一个15人左右的经济学家团队,为州内农户提供大豆、玉米等该州主要农产品的市场形势分析预测服务,以前以专家电话咨询和面对面宣讲为主,近年来利用互联网技术,学院开发出基于网络的服务品牌farmdoc,农户在线可方便查阅专家们每年200多篇的市场分析预测文章。
二、农户营销服务
为农户提供农产品营销服务是美国农业部重要职能,农业部下属的营销服务局(Agricultural Marketing Service,简称AMS)有7个部门、4000名员工,主要负责乳制品、蔬菜水果、棉花烟草、有机食品、畜产品等品种的营销服务,其使命是“为高效的有竞争力的农产品营销提供便利”,愿景是“构建能够快速高效地将农产品从农场送达消费者的营销体系”,主要服务包括标准化、分等分级、质量认证、市场新闻、商品采购、营销订单与合同、运输服务、批发与农户市场等。
除了政府提供的营销服务外,不同地区的协会和企业根据当地农户的营销需求,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位于美国西北的华盛顿州是美国优质苹果的主产区,考察团这次在华盛顿州的亚基马参观了一家苹果加工包装企业的现代化生产线,并与当地果树协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沟通。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当地苹果集货、分级、包装、储藏、运输和交易六大营销关键环节,无不体现出其高度发达的产业化和商业性特征。
(一)集货环节。果园的苹果批量采摘后,立即装入标准化果箱,通过专用运输车即日运抵冷藏库进行降温、加工和储存。包装时会根据不同果园和不同批次对苹果分批登记,独立摆放,保证每一批进入生产线的苹果品种一致。
(二)分级环节。苹果进入车间包装生产线后,经过浸泡洗涤,苹果叶和一些有瑕疵的苹果被首先分离出来,之后在传送带上分别经过人工挑选、吹风、打蜡等程序,最后每一个苹果都按照质量实现了分级。车间总控室的电脑分级图像显示,苹果成熟度、损伤、着色等情况可以通过系统准确实时监测,每个苹果损伤的位置、尺寸都清晰地标记出来,苹果的分级全部通过视频图片在线登记。
(三)包装环节。经过分级的苹果在不同的流水线打上标签,通过不同规格纸箱完成自动化包装。据了解,美国苹果分为“美国特优级” “美国优级” “美国一级”等级,而当地苹果标注的“华盛顿特优级”是该州最好的品质级别。每个包装箱上都注明了苹果等级、产地、尺度、数量等信息。
(四)仓储环节。包装后的苹果进入冷藏库,在0℃至4℃的低温环境储存,保证苹果新鲜和口感,为苹果季产年销提供了保证。协会负责人说,华盛顿州优质苹果品种红蛇果(Red Delicious)和金蛇果(Gold Delicious)都可全年供应,市场销售的可持续性很强。
(五)运输环节。果实采摘后运至加工包装车间和果实冷藏库进入销售市场前的运输,都实现了即时性和冷链化,确保了流通过程中苹果质量的稳定。鉴于苹果产业在当地的重要性,运输数据调查是州政府要求强制执行的调查任务,由当地华盛顿苹果协会每月开展仓储设施调查获取。协会负责人强调,生产和运输数据质量可信,主要是因为农户和企业都认为数据报送必须真实准确,否则带来盲目生产影响销售,最终损害自己的生产计划和经营决策。
(六)交易环节。促进苹果销售是州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地政府通过苹果协会开展海外市场调查,建立果农联合会促进销售。随着信息化发展,苹果交易既有连锁、超市等传统的销售渠道,又有电子商务等线上销售模式。今年以来,华盛顿苹果全面登陆中国市场,通过国内生鲜电商天天果园等平台在线销售已占据重要地位。
大宗谷物的销售服务体系经过长期发育,也已经实现了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既有美国谷物协会(USGC)等非政府组织,负责促进美国玉米、大麦、高粱等饲料原料产品的出口;又有围绕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量期货交易服务机构为农户提供交易服务;还有各类物流、仓储机构提供流通服务。例如,伊利诺伊州的Gould农场拥有自己的粮仓,Gould先生和夫人、儿子三人在农场现代化的办公室,查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行情,浏览美国农业部和伊利诺伊大学等机构的网站,通过交易商销售玉米大豆,上报生产数据给NASS,农场繁育的仔猪也都以合同销售的方式卖给育肥猪场,销售环节不用太多担心。马里兰州的Councell农场没有自建粮仓,但可以很方便地将新收获的玉米直接拉到附近的一家私人仓储公司,仓储公司不仅提供存储服务,还可以帮农户提供套期保值服务。
三、生产性服务
通过调研有关农业服务公司和两家典型农场发现,美国农业生产环节的现代化,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精准种植、农机服务、风险管控等内容。
(一)精准种植服务。美国孟山都公司作为世界头号种子商,高度重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分析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气、土壤、水源、作物等方面海量数据信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最佳解决方案。2015年3月,孟山都公司正式推出“Climate BasicTM”和“Climate ProTM”两款网络和手机软件服务应用系统,该应用系统通过分析降雨、土壤数据、病虫害情况等指导农民合理种植、科学使用农药和肥料、合理灌溉,预测农作物产量,降低管理风险。农民可以使用该系统查询本农场所处的区域、了解种植什么种子、什么条件下长势最好等信息。该系统已经开始在伊利诺伊、爱荷华、加利福尼亚和艾奥瓦四个州推广使用。目前,孟山都正在研发“指导性种植技术”,通过收集整理来自农户的海量数据,制作出精确的农业耕种指导方案,向农民提供种子最佳种植地点、所需肥料数据和最适宜种植密度等信息。
(二)农机作业服务。9月中下旬正值美国北部粮食主产区玉米、大豆收获季节,在美国Councell农场和Gould农场调研时,都看到“John Deer”(约翰·迪尔)标志的各式农机具。Gould先生告诉我们,他的大型收割机都装有约翰·迪尔公司提供的GPS导航系统,能够实现无人驾驶,农场主只用坐在驾驶室里,看着收割机按照既定的程序完成收获即可。芝加哥LSC公司总裁John Power介绍,约翰迪尔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农机设备提供商,在公司前端通过其经销商网络进行产品销售和服务,后端通常由软件、网关、API开发商提供技术支撑。
(三)风险管理服务。农场风险管理包括作物保险和收入保护等服务,由农业部农场服务局(FSA)组织提供,保险公司参与。在华盛顿州Adams县,FAS地区办公室负责人介绍,FAS主要维农户提供收入保护、农场信贷、灾害控制管理和环保四方面服务,农户自愿参与收入保护计划,可选择价格锁定或收入锁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在伊利诺伊大学农业经济学院网页上,学院专门开发了帮助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傻瓜化系统,农户只要按照提示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方便地参与到政府支持的保险计划中。
四、启示与借鉴
中美两国尽管国情农情不同,但是美国在农户营销与信息服务方面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
一是多机构分工协作为农户信息与营销服务提供了保障。美国农业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确保向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公平的价格和稳定的市场、开发海外市场、提高和保持农场主的收入,下属NASS、AMS、FSA等多个相关部门、几千名员工为农户提供信息和营销服务。而更为庞大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如协会、大学等,则是政府与农户沟通的桥梁,也是政府有关农业政策、项目最有力的落实者和推动者。而大量的企业瞄准农户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更具个性化的信息、营销和生产性服务。这种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分工协作的农户营销与信息服务体系,确保了不同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了职责不清打乱仗、既是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状况,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发挥。
二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户信息与营销服务提供了便捷。互联网技术最早诞生于美国,更是广泛地应用于美国的各个领域。从农业系统看,无论从政府到研究机构、学校还是到协会、专业公司,都建有自己的专业网站,把本行业、本领域的服务内容、研究成果、数据信息等都放到网站上,用户根据不同权限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询使用,只要是用户想要的,在专业网站上都能获取到,并且数据信息精准精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各类农业网站4万多个,但是普遍存在着数据信息量不大、更新滞后、信息关联度低、网站利用率不高等一些实际问题,亟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针对农户需求开发农户用得上的信息和营销服务。
三是大数据为农户信息与营销服务增添了新动能。美国率先启动大数据国家战略,推动国家农业数据开放共享,并在法律法规、数据质量和标准、技术集成和资金项目上提供保障。美国以政府为主体不断建设和完善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全面采集、整理、分析全球农业数据资源;以企业为主体深入开发应用农业大数据,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为农户信息与营销服务提供支撑。应借鉴美国利用的大数据经验,加快启动我国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执笔人:秦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