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我与农村工作通讯征文

二十二年未了情,了得人生一知己

2016-04-21 12:58:05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赵林祥

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首次见到《农村工作通讯》是1993年秋天。30岁的我被群众推选为村民小组会计,在接过一厚沓财务账本的同时,也读到了组里订阅的报纸杂志。在一大堆党报党刊里,我发现了《农村工作通讯》。

说实话,偏远乡村的农民,并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但杂志封面六个大字似曾相识的笔迹,一下子吸引了我。打开封页,当我知道这是毛主席的亲笔题字时,立即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愿望,扔下手头事务,认真仔细地通读了一遍。当时的第一印象是:《农村工作通讯》办到了乡村干部的心坎上。不仅为一线村官们提供了详实的三农政策和方针以及最新农村工作经验介绍,还开辟了活跃乡村干部文化娱乐生活的“热土”副刊。这对多年间喜欢读读写写的我来说,真是个莫大的福祉。

此后,每月一期的《农村工作通讯》成为我的阅读首选,我还把杂志推荐给身边的乡村干部,结合刊载的新政策及经验案例,指导村组各项工作。在活学活用的同时,自己忙完公务后,也开始为杂志写稿投稿。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在投了10多篇稿件杳无音讯后的次年春末,我的散文诗《草种》发表在1994年《农村工作通讯》第5期“热土”副刊上。虽然只是个300字巴掌大的“豆腐块”,但对一个因为自幼残疾,仅读了小学的农民来说是多么不易啊!当我看到自己手写的歪歪扭扭的钢笔字变成了整齐有序的铅字,那一刻,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家乡蜗居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一条细廋的后河穿村而过,村人的出行、与外界联系都靠上辈人在后河上搭建的一座木头小桥。土地承包到户以后,虽说村里的个别能人率先致富,涌现出不少“万元户”、“专业户”,但村组集体经济却陷入入不敷出的艰难境地,几任村干部拿不出资金维修小桥,年久失修的木桥摇摇欲坠,接连发生数起人畜落水摔伤事故,重建新桥成为村干部的头等大事。正在这时,我从《农村工作通讯》上读到了南方某村通过发动万元户集资建起新桥的案例,当即推荐给组长和村长。大家研究后都觉得切实可行,村委会及时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公布了集资修桥方案,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几个万元户联合出资二万元,村民无偿出劳出力,仅用一月时间就拆了老桥,建起了一座结实的混凝土大桥,通车那天请来县长剪彩,为大桥起了个响亮的名字:“连心桥!”

作为村组干部,我自始至终参与了整个建桥全程,这一事件对我触动很大,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按捺不住的冲动下,我立即提笔将本村修建新桥的经过,写成了一篇2000字的小说,投寄给《农村工作通讯》,一月后就发表在1994年第10期“热土”副刊。一个农民作者的稚嫩习作,占据了三农大刊的整整一个版页。不仅获得了60元稿酬,还得到了县乡领导的表扬,被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

从这以后,我与《农村工作通讯》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征订党报党刊,《农村工作通讯》必为首选,在长达20多年持续不断的读刊用刊中,不仅用杂志向群众宣传党的最新农村工作政策,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用刊登的全国各地的三农工作经验和案例,结合本地实情,来指导村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爱戴。两年后,我被群众选举为村民组长,带领父老乡亲,修桥铺路、引水通电、栽果树、建大棚、开展科学种植养殖,各项工作干得轰轰烈烈,让全组500村民在几年后相继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日子。20多年间我先后担任过村团支部书记、村委会会计、村民组长、村党小组组长,如今仍在村民组长的岗位上发挥着余热。由于基层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宝鸡市十大杰出青年”、“岐山县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宝鸡市残联主席团委员,岐山县残联副主席。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如今的我已步入人生的天命之年,回首一个农民儿子走过的成长之路和大半生农村一线工作的风雨历程,最值得感谢的当属与《农村工作通讯》杂志的相伴相随。22年的不离不弃,22年的一路同行,可以自豪地说:一个西北偏远乡村的残疾人能有今天,是《农村工作通讯》为我的工作和事业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二十二年未了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作者系陕西省岐山县凤鸣镇巩寺村村民组长)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