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汉代"第一吻"文物走红:双手互执 脸对脸相亲

2015-10-12 06:55:54   

  

荥经“中华第一吻”。

  荥经“中华第一吻”。

  

合江“天下第一吻”。

  合江“天下第一吻”。

  川内出土多个接吻遗存男女秀恩爱到底是何因

  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成立90周年院庆,慈宁宫展出400余件跨越秦代至清朝的雕塑文物,包括1941年出土于眉山市彭山区的“天下第一吻”等雕塑精品,首次采用“裸展”方式呈现。

  10日当天,华西都市报《“天下第一吻”石雕出土74年后首现故宫》一文刊登之后,读者反响强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雅安荥经、泸州合江等地,也曾出土接吻场景的汉代遗存。荥经出土石棺上的亲吻浮雕,被称为“中华第一吻”;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我从汉朝来》中,泸州合江出土的东汉接吻俑成为汉代女子大胆追求爱情的象征。谁是真正“第一吻”?专家解释,考古界以出土时间为准,一般最先出土的为第一。

  荥经“中华第一吻”石棺浮雕现“秘戏图”

  在雅安市区雅安大桥北桥头雅客园,一座长5.6米、高2.8米的紫铜色雕塑十分显眼:一对身着汉代服饰的男女,相对跪坐,双手相执,双唇相触,似在接吻。雕塑下方的底座上,写着雕塑的名字——“中华第一吻”。这个雕塑的原型是荥经县出土的一个石棺上的浮雕。

  这具石棺现存放于荥经县博物馆,上面有一幅男女相拥亲吻的浮雕图,是国家一级文物,也被称为“中华第一吻”。馆长高俊刚介绍,石棺发现于荥经县严道镇新南村,当时一个机砖厂取土,挖到一个规模较大的古墓,但墓穴已经被盗,里面只剩石棺和其他一些物品。石棺被抬回去后,并没有引起重视,处于长期未保护的状态。

  1969年,时任荥经县文化馆馆长刘继铭,无意在新南村一个生产队里看到了石棺。1984年,荥经县博物馆成立,石棺转移到博物馆陈列。据当时省上的文物专家考证,石棺的年代应该是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而石棺上的浮雕图案,当时有“秘戏(接吻)”和“反哺”两种说法,后来多方考证确定为“秘戏图”无疑。

  合江东汉接吻俑登国庆央视热播纪录片

  除了雅安荥经出土石棺浮雕接吻图案外,在泸州合江,也发现了接吻题材的秘戏俑。央视国庆期间热播的纪录片《我从汉朝来》第四集《女子为好》中,这个陶俑取名“东汉接吻俑”,成为汉代女子大胆追求爱情的象征。

  合江县文物局局长贾雨田介绍,1987年,秘戏俑出土于合江县城郊锻造厂,现藏于当地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尚未对外展出。“这个俑高10厘米,红陶质,采用模型铸成。俑为2人,男左女右,并排而坐。”贾雨田说,从造型上看,男俑高帽长袖,头部微微侧偏,右手搭在女俑香肩上,左手抚摸着女俑秀美脸颊。女俑身着长袖长裙,挽发髻于脑后,右手弯曲前胸;左手下垂膝盖,头左侧含情脉脉地接受男俑的亲吻。

  谁是“第一吻”?专家:出土时间最早为准

  彭山“天下第一吻”火了之后,四川多个与“吻”有关的文物陆续浮出水面。省内多个文物研究专家证实,除了前文提及的三处汉代接吻主题遗存,四川博物院、绵阳博物馆也有汉代接吻遗存。那么,究竟谁才是“第一吻”?

  故宫院庆展览期间,彭山接吻石雕取名为“石男女拥抱像”。这座红砂石石刻雕像,原名并非“天下第一吻”。在南京博物馆编撰的《四川彭山汉代崖墓》一书中,考古学家给其取名“秘戏图”。不过,当郭沫若看到这座石雕后,大呼神奇,并取名“天下第一吻”。

  而雅安荥经的“中华第一吻”,当时差点也叫“天下第一吻”。雅安市美协副主席叶宗明说,文物出土之后,有人觉得“天下第一吻”名字更响亮,但由于对国外出土文物不了解,担心“天下第一”名不副实,稳妥起见改成了“中华第一”。高俊刚补充,上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并不发达,省上的专家们查阅了当时相关资料后,认为该接吻浮雕造型是当时国内出土文物中年代最早的。“加上认定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其间不断有文物被发掘出来,现在可能已经不是‘中华第一’了。”

  据了解,四川博物院也藏有汉代接吻画像石,只不过出土时间比彭山晚,并未参与“第一吻”之争。川博典藏部何先红认为,考古界以出土时间为准,一般最先出土的为第一,彭山“天下第一吻”目前当之无愧。

  汉代遗存为何秀恩爱?专家观点不一

  观点一:写实生活,揭秘彭祖长寿

  彭山区长寿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徐莉莉认为,根据考古专家考证,汉代墓葬有一个重要特点,不少墓葬力求复制和表现死者生前的生活样式,即视死如生。因此,“天下第一吻”石雕完全是汉代彭山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从汉代崖墓分布区位看,5000多座崖墓,均分布在彭祖山附近,最远距离不超过5公里。可见,汉代彭山人照样尊崇彭祖。”据此,这两幅汉代石雕,不仅写实汉代生活,同时还揭秘了彭祖长寿秘诀之一:夫妻和睦相处。观点二:养生之道,亲密助人成仙

  在贾雨田看来,合江出土的东汉碓房裸交俑,既体现了劳动之景,更抒发了男女之情。无论劳动工具、动物还是人物,都栩栩如生,再现了2000多年前祖先们的农耕文明和生活场景。“按照黄老之术观点,‘那些事儿’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助人成仙。”贾雨田说,“由此可见,汉代没有把男女间亲密当淫秽,却看成是养生之道。”观点三:民风习俗,汉代生子崇拜

  四川博物院研究员陈志学认为,四川出土的这些表现两性关系的汉代遗存,源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开放和生子崇拜的民风:“两性亲密是正常的生命延续途径,汉代对此比较宽容,并不忌讳两性。一直到了南宋程朱理学的推崇存天理、灭人欲,大家才认为这事有伤风化。”汉代画像石研究专家高文补充说,在自然状态下的两性交合源于上古遗风,至今大山深处的有些少数民族还保留这种风俗,每年3月3日在野外交合,以示歌颂生命。

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wang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