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学生背诗词 将来显效果

2016-09-05 09:27:07       来源: 京郊日报    作者:

 

  插图 程思遥

  ■丁玉宝

  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赛》《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等综艺节目受到热捧。有人惊叹参赛选手的惊人智商和记忆力,也有人感慨:“以前背过的古诗词、学过的成语,都到哪里去了?”还有人质疑:“学那么多,到底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忘光了?”

  学生时代背的那些诗词、记的那些成语、学的那些生僻字,经过时间的沉淀,会如古董般静静地待在某个角落,等待某一天被唤醒。

  【为学习铺路】

  爱翻字典阅读经典

  获汉字选拔一等奖

  在第四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某市选拔赛中,初二学生周享康获得一等奖。周享康能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与他平时的积累分不开。

  周享康的父亲爱读书,从小就引导儿子阅读经典。周享康小学时就开始读四书五经,看到喜欢的句子就会记下来。他的爷爷喜欢翻字典,把不认识的字都抄写在本子上,周享康看到后,也饶有兴趣地跟着爷爷翻字典。

  在决赛中,有一题是“俅俅”,表示恭顺的样子,周享康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刚开始写“求求”,后来想到恭顺,可能是一个人在鞠躬,于是在前面加上“亻”,成功答题。

  “学有余力就多认识一些汉字,汉字的构造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周享康说,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他也很享受探索的过程。他认为,作为学生多认识一些字、多阅读一些经典,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和生活品位。

  【为工作加分】

  数学老师酷爱诗词

  常写诗词教育学生

  吴鹭明是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4年前,他开始尝试用“打油诗”的方式教育学生,发现效果很不错。

  一次数学单元考,班上有7名学生不及格,他写了一首《批卷后有感》:“古有竹林七贤者,今有六四七顽童。贤者文采留青史,顽童红灯照班册。人生道路坎坷多,心忧劣徒何时醒……”在讲评考卷时,吴鹭明把这首诗念给学生听,这样略带调侃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到很新奇,也会欣然接受。

  当发现学生对待学习态度很消极时,他写了《劝学》;毕业总复习时发现学生不在状态,他有感而发写了《梅雨季》;有时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吴鹭明也会脱口而出几句诗词。

  自己写的古文习作

  敲开实习单位大门

  大一下学期,小林第一次寻找实习单位。当时,这家单位并没有公布招聘暑期实习生的计划,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发去了一封邮件,随简历附上一篇自己的古文习作。

  过了一个多星期,对方通知她,可以去实习了。后来,小林从实习单位负责人的口中得知,是那篇古文打动了她。

  实际上,那篇古文并不是特意为实习准备的。而是为了参加一次征文比赛,她写了一篇古文参赛,虽然没获奖,但她很享受写作的过程。“文章不到400字,我一遍遍琢磨,越改越兴奋。”

  “背古诗词有什么用?如果你在吟诵诗词时,想的是这个问题,我想这并不是‘真爱’。”小林说,读高中时,她就特别喜欢古诗词。有时候,写作业累了,就抄抄诗词,冥想一下诗中的画面,心情瞬间就美起来。

  【为家教助力】

  ▎化学硕士爱古文 从古文谈现代家庭教育

  陈永青是大学化学系本科生、中科院硕士。虽然是名理科生,但陈永青却偏爱文史,特别是古文。

  他现在从事教育工作,跟学生交流时,喜欢用经典故事来启发他们。

  陈永青喜欢把古文与现代文化相结合。2013年,他根据扁鹊关于兄弟三人医术谁最高的阐述写了《扁鹊煮茶论教育》。

  扁鹊的论述启发了陈永青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他认为,建立一套内在的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系统,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小问题可以自己处理;孩子能力不够时,父母也要伸出援手,若父母能力不足时,就要请“扁鹊二哥”帮助,别拖到最后四处找“扁鹊”。教育不能听信“偏方”,“神医”“久病成良医”都是不可取的。

  【为生活添彩】

  ▎念的是土木专业 诗歌却让自己鲜活起来

  一群人在江边吟诗作赋,直到明月西沉仍意犹未尽。这画面出现在现代生活里,很是罕见。80后的小李就曾做过这样的事。

  小李是湖北人,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他戏称自己多半时候“又土又木”,唯有诗歌可以让自己活起来。

  他说自己从小浸染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喜好诗词歌赋也就不难理解。“我第一次到黄鹤楼时,那些关于黄鹤楼的古诗词一下子全都涌出来,真是太美了!”

  小李说,正是因为当时身边有这么一群喜欢古诗词的朋友,他的大学生活才特别多彩、难忘。

  ▎记录家庭生活 提升自己和家人幸福指数

  小学的吴鹭明老师喜欢词,家人生日、结婚纪念日等,他都会有感赋首词发到微信朋友圈。比如清明假期,全家一起游鸿山寺,他写了首《鸿山游》。

  平日送儿子去练琴,在等待的间隙,吴鹭明也会拿出手机写写,有时也在自己的诗词中表扬孩子,还会念给儿子听。诗词对于吴鹭明来说,是生活的“调味剂”,他说上班很累,下班回家又要带孩子,有时候会身心疲惫,总得为生活找点乐子,而读诗词、写诗词让他感到生活很美好,幸福指数飙升。

  感悟

  诗词是一种熏陶

  是一辈子的财富

  在吴鹭明看来,静下心来读诗词就会身临其境,用欣赏的眼光读诗词,就会感受到诗词中美好的意境、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生哲理,会给人启发,给人力量,给人警醒。不能说诗词无法产生直接的利益就觉得它没用,诗词是一种熏陶,是一辈子的财富。

  读经典但不复古

  学孔孟也读卢梭

  孩子要读唐诗宋词,而且最好能唱出来,但不能逼孩子死记硬背,让孩子觉得诗词是一种负担。很多人小时候背了很多诗,最后只能想起“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那是因为,这首诗本身有动感的场景,有图像感,孩子容易记住,而且印象深刻。

  陈永青经常通过讲故事、带孩子到户外活动等方式,引导女儿读经典,再让女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女儿轻松理解内容,重塑知识结构,而不是单纯去背诵。不过,他也反对一些过度的“国学热”。“国学应该是国际之学,学孔孟可以,但也应该读读卢梭、苏格拉底等人的文章。”陈永青说,世界上优秀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产。

  老师观点

  如果可以“阳春白雪”

  为啥非要在泥塘打滚

  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的初衷是普及、弘扬文化。如果为了比赛,逼着学生背字典、背词汇,忽视词语在句子中的生命力,忽视了实际语境,就背离了初衷。

  对于有人在网上发帖讨论“我们小时候背过的那些诗有什么用”。学习这些知识最大的价值在于语言的丰富性,以及谈吐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气质、素质。“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可以是高雅的,也可以是粗俗的。如果可以‘阳春白雪’,干吗非要在烂泥塘里打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把那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词强行挖出来。有些词确实离我们太远了,已经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了。它们一般是用来了解历史、了解文化。

  学习古诗词肯定是有用的,但文化熏陶不是立竿见影的。从长远来讲,它对一个人的礼仪、修养等方面都有帮助。

  有的家长说,孩子背古诗词连字面意思都不懂,背这些有用吗?有可能孩子当下不能领悟,但是在某一个场景中,他的脑海中突然就浮现了当年背过的某一句诗。他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意思。而且,古诗词中也有很多励志的句子,比如李白、杜甫的很多诗句,对于鼓舞人生向前看很有帮助。诗句很凝练,有时候长篇大论讲很多道理,还不如一两句诗表述的含义。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