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闲话扇子

2016-06-17 11:04:14       来源: 北京晚报

  “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这是老北京城里在民间传诵的一首民谣。老北京的时候,没有空调电扇,四合院大杂院的一些平民百姓,在夏天最常用的防暑降热之法就是使用扇子。在挥汗如雨的盛夏酷暑,一把扇子扇扇,清风徐徐而来,凉爽宜人,确是惬意。

  扇子始于殷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晋代的《古今注》中已有记载。

  扇,又名箑,《扬子法言》一书中《方言·杂释》篇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最早的扇子,多为羽毛所制。“扇”字户字下面就是羽字,古代扇子亦称“羽扇”。自古以来,扇子的品种很多,有羽毛扇、宫扇、竹扇、麦秆扇、苇扇、藤扇、檀香扇、绢扇、团扇、纸扇、折扇、芭蕉扇(蒲扇)等多种。扇子因南北地区不同,权贵富人、书香门第、平民百姓男女的身份各异,使用的扇子也不相同。从最初的羽毛扇,到宫廷内的装饰,从周昭王聚丹鹊毛羽为扇以示尊贵,到诸葛亮被人视为智慧象征的羽毛扇以及大家闺秀使用的团扇、绢扇,再到现代人常用的文雅折扇、大众的蒲扇,均受到人们格外的青睐。

  老北京旧时的街市上有专营扇子的商铺,名为扇庄或纸扇庄。扇庄以销售纸扇为主,因其有季节性,所以又兼营纸张和文房四宝等,纸扇庄从而得名。扇庄一般都有专门供货的制扇作坊,或者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兼做批发。

  老北京的扇庄集中在前门外打磨厂一带,那里有很多历经几百年的老字号,经销制作各种扇子,打磨厂也因其文化氛围成为老北京的一条文化街。经销扇子的扇庄为了招徕顾客,多在门前挂一扇幌,扇幌的尺寸大小不一,扇面两侧均绘有戏曲人物或花鸟,色彩鲜艳,造型生动,以吸引顾客。

  老北京使用最广、最普及的是大芭蕉扇和折扇。大芭蕉扇最价廉物美。芭蕉扇其实并非芭蕉叶所制,而是用蒲葵的叶子做的。蒲葵又称葵树、蒲叶葵、扇叶葵,其树形很像棕榈树,产于南方各省。北京的芭蕉扇,都是来自南方的扇叶葵制成。

  大蒲葵扇一般是一尺见圆,不但价廉且用起来风特大、特凉爽,很受老北京的百姓欢迎:老北京时,中老年人常手拿蒲扇,坐在四合院、大杂院的门道里,边扇着边闲聊着家长里短;小伙子们常在胡同的路灯下,边下棋侃大山,边扇着热风;幼童们也常抢过老奶奶们的大蒲扇,放在胯下当马骑。大蒲扇是老北京夏日里的一幅别致的胡同风景。炎热的酷暑伏天使用扇子不但能清热消暑,还可驱蚊,手臂不停地摇动扇子,也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种大蒲扇如今北京很难买到了,偶尔在超市里见到,看看价格就使人放弃了怀旧的想法。

  折扇,又名蝙蝠扇。在北宋宣和年间,朝鲜的折扇传到我国。明清两代时,专有江浙一些扇庄精心制作华丽的“贡扇”进贡给皇帝“御用”。当时的皇帝十分喜爱折扇,常把折扇赏赐给大臣使用。

  折扇一般分戏曲节目中的大折扇,江湖侠士、戏曲武丑、捕快用的黑折扇,百姓、官员、士绅、儒雅文士用的白折扇和书画折扇。扇骨过去是很讲究的,分为竹骨类、木制类、象牙类、秋角类、陈香类等。无论何种扇骨,在制作上都要经过精雕细琢。

  老北京的扇骨以竹为主,也有兽骨或檀香木等做的。讲究的扇骨由名家进行镂刻,在扇骨上多刻有山水、花卉和人物。扇面多用精致的桑皮纸、高丽纸等制作,扇面除印有山水、花卉、戏曲人物、脸谱以及诗文外,也有净面的,以供名家题字题诗和作画。老北京时的名画家齐白石、张大千等书画名家和戏曲界的名人,常在扇面上作画题诗,有些扇子现在已成为珍贵文物被收藏,偶尔出现在书画拍卖会上,价格也颇高。

  扇子,已经不仅是纳凉的工具,制作精美加上名人题诗作画,成了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供国人赏玩珍藏。

  散文

  没有扇子,还叫夏天吗

  我小时候,还没有空调,连电扇都是奢侈品,伴随我度过难熬的盛夏,只有那朴实无华的扇子。无数个夏夜,我都是躺在院子里的竹床上,在外婆摇动扇子带来的习习凉风中,听着动人的歌谣和童话,望着天上的星星,渐渐进入梦乡。这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多少年后,即便住进了装有空调的高楼,我仍然对扇子情有独钟。家里总是备着几把芭蕉扇,每年夏天便拿出来,大显身手,到了秋天,洗刷干净,仔细收藏。平时来了客人也递上一把,不怕人家笑我土气。傍晚出去散步,也拿着扇子,时不时晃动几下,可带来凉意,也可驱赶蚊虫。不用时,就别在后腰,也很潇洒,其实,这做派原是学的家乡的老汉。

  出去开会,我总爱带把纸折扇,上边一定要有名人字画。若不幸碰到发言者是无聊的无病呻吟时,我便打开纸扇,慢悠悠挥动几下,再细细欣赏扇面上的字画,兴趣来了,就默默背诵扇子上的诗文,于是烦恼顿除,很觉惬意。

  到外地出差,我别的不大在意,碰到精致的扇子时,总要买上几把。特别是到江浙一带,到杭州、苏州去,那些地方是工艺扇的传统产地,次次都有收获,每回都不空手。日积月累,家里的工艺扇子倒也积有二三十把,有黑纸扇、檀香扇、象牙扇,各有千秋,美不胜收。闲暇时,便拿出来欣赏、品味,倒也别有情趣。

  不知扇子算不算中国的国粹,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没有看到欧美那些老外用扇子的,真不知道没空调、电扇时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扇子用途很多,说相声的当成道具,到武林高手那里就成了兵器,青年男女当成传递爱情的信物,书生手里拿把扇子,显得风流倜傥,名士高人在扇子上聊画几笔,题几句诗,又成了文物。我手里就有一把扇子,题的是西汉女文学家班婕妤的《团扇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是她被汉成帝选入宫时写的,从扇子的命运联想到宫女色衰宠尽的悲剧。此扇若是真迹,那可就值大钱了,肯定是价值连城,只可惜是工厂批量生产的大路货。现在能流传下来的多是明清时代的扇子,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恽寿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

  据考证,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就有扇子了。中国扇子的种类非常多,有纸扇、绢扇、葵扇(芭蕉扇)、羽毛扇、竹编扇、麦秸扇、蒲扇等。扇子的形状有方有圆,还有梅花、海棠、葵花形的。文学作品里对扇子也多有描述,诸葛亮摇的是羽毛扇,孙悟空过火焰山用的是芭蕉扇,宋江的兄弟宋清用的是铁扇子,林黛玉用的是绢扇,虎妞的爹刘四用的是大蒲扇,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的扇子,扇子对烘托人物性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

  扇子曾经是很风光、很时髦的,特别是在炎热的南方。上世纪70年代,我在武汉工作,记得那时夏天开大会时,几乎人手一把,几百把扇子挥动起来,呼呼生风,很是壮观。有时声音之大,连发言人讲什么都听不清楚了,会议主持人就忙出来说,大家的扇子轻点扇。可过不了多大会儿,就又复萌旧态,没办法,实在是热呀!前几天,我又去武汉出差,从火车到汽车,从宾馆到办公楼,一路上全是空调,虽然带了把折扇,但从头到尾就没拿出来,英雄无用武之地,居然让我怅然若有所失,不用扇子,这还叫夏天吗?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