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江青为什么要跟一个乞丐过不去?

2016-06-05 10:01:19       作者:谌旭彬

  

左,聊城武训祠堂之武训半身塑像;右,赵丹在电影中塑造的武训形象

左,聊城武训祠堂之武训半身塑像;右,赵丹在电影中塑造的武训形象

 

  清末平民武训,佣工、行乞三十余年,所得资财全拿来修了学校

  武训乃山东堂邑柳林镇武家庄人,1838年生于贫苦之家,幼年丧父。佣工、行乞三十余年,不娶妻室,不讲享受,积资办了三所义学。山东巡抚袁树勋说他“自恨不读书、不识字”,发誓“必教人人读书识字”。当地士绅杨树坊等人,说他患有“义学症”,心心念念只在办学,挑担、拉车、推磨、杂耍、说媒、讨饭……无所不做;攒下钱来,或拿去跪请士绅替他放贷生利,或拿去买田置地。

  49岁那年,武训已购置田产230余亩,积资2800余吊。次年,求得当地士绅之助,武训耗资4378吊(不足部分由士绅捐助),并以田产充当义学运营之资,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义学之田契,武训署名“义学正”而非本名,旨在防止自己死后田产落入亲族之手。1890年,武训在馆陶县参与创办第二所义学。1896年,在临清县创办第三所义学。同年夏,武训去世,享年58岁,无余财,送葬者万人。《清史稿》里说他临终之时,“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①

  

江青率“武训历史调查团”乘坐吉普车下乡“调查”

江青率“武训历史调查团”乘坐吉普车下乡“调查”

 

  五十年代,武训被定性为“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

  武训生前,远不如死后有名。1909年,为推动新学制改革,激励地方士绅办学,山东巡抚袁树勋奏请朝廷将其义举载入史册。北洋时代,其事迹被编入《清史稿》,开正史为乞丐立传之先例。梁启超、蔡元培等,亦撰文称颂其德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亲笔题写了《武训先生传赞》,表彰其“以行乞之力,而创成德达才之业”,武训事迹进入各种教科书;民间则有陶行知等教育大家不遗余力倡导“武训精神”,自1942年起,年年广聚名流,举办武训纪念会。②

  1950年,由孙瑜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拍摄完成。公映前,孙瑜携影片至中南海送审,观影者有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胡乔木等百余人。据孙瑜回忆,“大厅里反映良好,映完获得不少的掌声。朱德同志微笑着从老远的坐间走过来和我握手,说了一句:‘很有教育意义。’……电影放完后,周总理和胡乔木同志没有在大厅里提多少意见。”公映后,该片也备受好评,被《大众电影》评为1950年十佳电影。③

  但好景不长。1951年3月,《武训传》被指歌颂“改良主义”,沦为被批判的典型。4月,事态升级,江青在文化部会议上点名该片:“看了《武训传》生气。……学校无贫雇农。……替统治阶级服务,收租三四十年,职业叫花子,繁华地方走。……武训非我们传统。……《武训传》歪曲现实,歪曲传统。”5月20日,事态再升级,人民日报刊登社论,彻底否定武训:“像武训那样的人,……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稍后,江青以“李进”之化名,率“武训历史调查团”赴山东实地 “调查”,并于7月底在人民日报上刊文《武训历史调查记》,将武训定性为一个以兴学为掩护手段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④

  在此之前,7月7日,华北局宣传部已作出决议,全面清理纪念武训的学校、碑文、建筑,惟保留武训墓与墓碑。⑤至1966年,义学遗址被摧毁,武训墓亦被发掘分尸。⑥

  

红卫兵小报刊登批判武训的文章和漫画

红卫兵小报刊登批判武训的文章和漫画

 

  八十年代,其名誉“限于地方范围内”得到了恢复

  武训是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吗?当然不是。《武训历史调查记》里有太多的强词夺理。比如,“调查记”评价武训购置田产,是这样说的:

  “这些土地,大都是被武训乘人之危从农民手里零星地夺取去的。每张文约上的地亩数,大都只有一二亩或二三亩。我们见到的七十四张文约内,有三十八张,都是三亩以下的数字;十亩以上的,只有五张。武训每次置地的数目如此细小,足证大都是贫苦农民遇了危急情况,不能生活下去,不得已才把土地卖给武训。武训之成为大地主,是在二十九年内(从他30岁算起),用各种残酷的方法,逐步地积累起来的。”⑦

  每次买地的量都很小,恰恰证明武训是个省吃俭用、一点一滴积累财富进行投资的底层低收入者。“调查记”说这证明了武训的“残酷”,实在是毫无道理可言。类似诡辩甚多,此不赘述。

  武训再次获得肯定,已是80年代中期。1983年万里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第一次释放出武训可以平反的信息:“你们可以研究一下,能否恢复他(武训)的名誉。他要饭所得用来办学,却给他戴上一顶维护封建统治利益的帽子。现在如果有这样精神的人,应该表扬。”1985年,曾深度参与1951年武训批判运动的胡乔木,在陶行知基金会成立大会上承认:“当时这种(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因此,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甚至也不能说它基本正确。”平反进入实质操作阶段。1986年4月29日,国务院批复山东方面:“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问题,胡乔木同志作了指示:‘武训其人,过去大加挞伐是错误的,现在如大张旗鼓地恢复名誉,似亦过当。最好在彻底查清当时指责各项问题的基础上限于地方范围内处理。这与武训传之涉及陶行知、孙瑜等一大批人有所不同。’请遵照乔木通知的批示精神斟酌处理。”

  武训的个人名誉“限于地方范围内”得到了平反。至于电影《武训传》,2012年出版的《党史》二卷中的评价仍有所保留:“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宣传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批判存在着片面、粗暴和上纲上线过高的情况,没有能够真正运用学术争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思想文化界开了用政治批判解决学术争论的不好的先例。”⑨

  

左,电影《武训传》海报;这部新中国第一禁片,至2012年3月才正式解禁。右,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

左,电影《武训传》海报;这部新中国第一禁片,至2012年3月才正式解禁。右,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

 

  注释

  ①武训生平,可参见:张明/主编,《武训研究资料大全》第一部分“武训生平及兴学资料”,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P03-448。②参见:张明/主编,《武训研究资料大全》第二部分“解放前对武训的评价”,P449-582。但该书未能收录蒋介石的题词。③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收录于《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P107。④据《毛泽东年谱 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月20日人民日报之社论,乃胡乔木起草,毛泽东改定(P343)。《武训历史调查记》亦由毛泽东加写改定,涉及文字2700余字(P381)。⑤《毛泽东年谱 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P372。⑥武成广,《也谈武训墓遭劫记》。⑦《对〈武训历史调查记〉的修改和给胡乔木的信》(一九五一年七月),收录于《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51.1--1951.12) 》,P402。⑧袁晞,《〈武训传〉批判纪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P185-189。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注释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P45。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