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2 09:54:56 来源: 新京报 作者:菁城子
今年3月份,日本北海道一个名为旧白泷站的火车站关闭。这个地处偏僻的火车站原本就要关闭,只不过当地有位女高中生上学,需要从此站乘火车。铁路公司于是等了她三年,直到今年3月,这名女生高中毕业,要到东京求学,旧白泷站这才关闭运营。
这故事出来之后,自然收获一片赞美。不过我倒是觉得,私营企业这么做是扶弱济困,可这火车站属于日本JR(日本铁路)北海道公司,一个国营企业,不以成本利润为考核,真的合适吗?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除非运营成本极小,否则不计成本地煽情,就有“慨他人之慷”之嫌。
一位日本问题专家阿列克斯·科尔写过一本著作《犬与鬼》,专门讲到日本的基建问题。在他看来,日本在官僚和基建企业推动下,修筑了大量浪费性河堤、桥梁、铁路和公路。这些设施服务的人群很少,完全没有经济效益。为创造就业,便利民众,当年日本人投入大量资源,建成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同时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在科尔看来,被不计效益的基建所绑架,是日本经济丧失活力的重要原因。
最近中国网上也有这种“一个人”的新闻,同样也赢得了一片感动。福建永泰山村的一所小学,只有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这名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务工,他本人由爷爷奶奶照顾。当地政府为他保留了当地小学,老师也默默坚守。这是媲美“一个人的火车站”的故事,然而还是无法打动我。
这种事情其实很常见,以永泰县为例,只有1位老师的小学就有19所,其中11所只有1名学生。在农村人口减少、生源萎缩的背景下,确保“一个都不能少”需要巨大的成本,如果还要“就近上学,村村有小学”,还有其他方面的代价。学生没有伙伴,学习缺乏交流,讨论时缺乏异议,很多课程无法开设。在这所学校里,所谓义务教育,变成仅仅是读书写字,效率可能非常低。
2000年以后中国基础教育撤点并校,一个考虑是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就是考虑到教育水平。撤点并校加重学生交通负担,遭到很多学者抨击。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的学校”才是教育良心的表现。不过笔者却还是认为,“一个人的学校”,虽然够温情,却忽略了真实成本和教育水平这两个关键点。
那么,到底如何解决“一个人的学校”问题?其实有位教师就提出,政府可以资助这位学生与家长的住宿、交通费用,让他在附近中心小学入读,成本远比维持一所学校低。这或许不是最优方案,却成本较小,具有实际操作性。
其实,我倒是挺赞成弗里德曼的“教育券”制度。他主张将公立教育资源货币化,赋予学生、家长、学校更多选择,这不失为一个改良性方案。这个制度在中国如何实践,使它起到应有的改善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不管采用何种方案,抛弃煽情,回到务实的成本和效果核算,这些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