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4 10:44:23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中国火炕VS韩国温突
一个常年活跃在中国高校的韩国教授,在发起成立国际炕学会12年后,促成了韩国今年上半年对暖炕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可行性调查。
又是韩国,又是申遗,又是先走一步。经历过端午祭、泡菜引发的“传统文化起源之争”,暖炕再次被“抢”激起网络口水无数。专家学者表示有误解,要淡定:两国申遗并不存在竞争关系,韩国“抢先”相反会成为唤起我国各界对日常传统文化保护的“有益的刺激”。
但66岁的“炕王”郭继业却没有理由不郁闷:7年前“中国炕研究会”遗憾流产,他揣着40多年来积攒的中国炕资料,而大东北“玩炕”的,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金教授的能量
“一个常年在中国的韩国学者,研究着不那么学术的日常民俗问题,却按动了申遗的按钮”
金俊峰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确认,他是韩国暖炕申遗的提出者。在韩国媒体的报道中,他有着“韩国暖炕传道士”的美誉。不过,说起金教授的头衔,那得出现一大串中国高校的名字,他活跃在中国学界已有十余年了。
1958年出生于韩国的金俊峰,1982年在韩国延世大学本科毕业,1993年同样从那里硕士毕业,他的两篇毕业论文都与暖炕没有任何关系。
1994年,金俊峰来到中国,担任延边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这所刚刚成立的大学坐落在中国边陲延吉市,是中国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的国内最早的中外合作大学之一。
在那里,2002年金教授创立了“国际温突协会”,后来更名为“国际炕学会”。此后至今,他一直以协会主席的身份为“温突”的国际化发展活跃在最前线,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学院、沈阳建筑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或特聘教授。现在,他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同时是韩国延世大学建筑城市工学部客座教授,而且还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担任特聘顾问。
“中国火炕和温突功能、原理一样。但实际形式不一样”,被大英百科全书收录的词语“温突”,在中国学者看来,与中国的炕同源,但属于另一种演进模式。
在中国,金教授完成了《中国朝鲜族传统民居》、《温突———灿烂的炕文化》等关于炕文化研究的学术作品,并在中央民族大学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东北亚地区民族温突文化比较研究》。从韩国当地媒体的报道来看,他向韩国政府建议一定要将暖炕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得到了政府的“启动申请程序”的积极回应。
“对韩国来说,一个常年在国外的并不算主流的学者,研究着不那么学术的日常民俗问题,但他却按动了庞大的国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按钮”,在郭继业和其他火炕研究者看来,金教授的“成功推动”让他们既羡慕又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与金教授十分熟悉的朴玉顺对此并不意外,“我觉得他更像一个社会活动家”。
朴玉顺是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地域建筑研究所副所长,与金教授相比,她对朝鲜族温突和民居文化的研究更早,但“金俊峰不光研究自己的东西,他在全世界范围内,把研究这个炕的人都凑到一起”,朴玉顺经常接到邀请,参加金作为主席的国际炕学会在韩国和中国交替举办的国际性会议。
“金能把温突申遗的事变成现实,并非单纯在学术层面的努力”,朴玉顺观察到,参会者只有少部分是大学学者,只要与炕相关的产业都被纳入其中,搞农学的,生产热水管的,生产电热膜的,还有官员,“这个庞大组织接受企业的捐赠”。
“韩国研究者看出了火炕取暖方式的环保、低碳,他将一种古老的取暖方式包装成符合现代人所追求的新的生活方式”,东亚关系史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权赫秀认为,长期的研究基础、国际化的学术会议,使温突得到国际承认,就连大英百科全书收录炕的词条都是韩文,这些是韩国能够进行申遗的重要因素,非常值得中国学者和民间研究者学习。
但香港大学李玉国教授和辽宁省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成员都不讳言他们对金教授组织的国际温突研讨会的冷淡:“我们不愿意去参加,他总说炕是韩国的,我们根本不承认他那套”。
中国“炕王”的郁闷
7年前中国炕研究会不了了之
“你研究了40多年的炕,现在却成了韩国的。”妻子看到韩国暖炕申遗的电视新闻后对他的“嘲讽”,让郭继业心里一度很郁闷。他是辽宁省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另外一个没有印在名片上的“头衔”,是媒体上个世纪封的“炕王”。
新闻播出后第二天,郭继业陆续接到了几个大学教授的电话,他们都曾因关注土炕而与老郭有过密切的交集,其中不少人还是当年中国炕研究会发起时的成员。
那是2007年,金俊峰教授在中国举办了“国际温突会议”,同时一场名为“中国炕的现状与未来”的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香港大学和内地多所高校,与郭继业所在的辽宁省农村能源办公室一道,举办“中国炕研究会”的筹备会议,也为第一位炕博士的论文开题。
参会学者遗憾地指出,我国科学界学术界对于炕的发展缺乏科学认识,还没有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
那次研讨会认为,中国炕已知的有两千多年历史,还在发展和大量应用中,中国炕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内涵,从历史文化方面系统深入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令如今已退休的郭继业异常遗憾的是,当年研讨会上组建的中国炕研究会筹备组因种种原因不了了之,并未将中国炕研究会真正建立起来,也没有将一位清华学者“可以将中国炕文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付诸实践。
韩国暖炕申遗消息在国内传开后,郭继业还接到了一个电话,来自农业部科教司能源生态处,“讨论后的意思是让我暂时等着,看下一步怎么办。”
郭继业珍藏着一本证书,他是农业部评定的研究炕的首席专家,在他的办公室里,“保存着40多年最全的关于中国炕的历史资料”。
“如果中国对火炕文化进行申遗,都得到他那找资料”,辽宁省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会长唐春福说,郭继业是目前东北三省唯一还在“玩炕的”,另两位专事火炕技术出名的老先生一位转行,一位已经去世。
积攒着历史资料,但郭继业也清楚,靠他们没法像韩国金教授那样启动申遗的按钮。他们等待着有关部门按照申遗的要求去立项,抓紧立项前所有的准备工作,而自己现在只能呼吁“要高度重视火炕文化的传承”,担心“再不努力就晚了”。
有益的刺激
“我们这一批老家伙走了,谁还会搭原来的土炕呢?”
在东亚关系史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权赫秀看来,韩国进行温突申遗,不但不会影响中国土炕申遗,反而是“有益的刺激”。
“人们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权赫秀解释说,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非商业组织,也不是国家组织,申遗并非“抢商标”。
“申遗不允许有任何商业目的,也不代表任何国家,就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同一个文化遗产,允许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同时申请。
而几个国家就同一项目进行申遗也是早有先例。意为“古典音乐”的木卡姆,伊拉克、阿塞拜疆等都结合自己的特点申请过,2006年中国新疆的十二木卡姆也获得了通过,作为地区文化特色通过法规保护起来。
“在外国人心目中,关注的是保护,好的文化是被保护还是毁掉?申遗希望的是百花齐放,不是一枝独秀,不同的地域文化各有特色,不同的民族展现不同的风采,这是人家所需要的”,沈阳建筑大学古建筑保护专家朴玉顺补充说。
“这次火炕之争无论是官方还是媒体,比起对韩国2005年江陵端午祭申遗的讨论都要成熟一点,”权赫秀认为这是好事,这将唤起对中国的火炕文化、传统民居和民间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视和研究,是个有益的刺激,“韩国把和民间日常生活相贴近的东西,包装成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过程,值得我们借鉴”。
“我想中国炕申遗要复杂得多”,朴玉顺曾经以专家的身份参与过沈阳故宫申遗的基础研究工作,世遗组织对独特性和原真性看得非常重,需要细致而庞大的材料准备,而中国区域宽广,从西北华北到东北,黄河以北汉族民居都是炕,虽然原理一样,但各地都有特点,不管是形式、构造、技术与实际功能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而且,“中国拿炕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申遗的话,面临政府和百姓对炕长期和现实的忽略困境”。
还有一个困境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注重传承人,当年在中国炕文化研究会筹备组最年轻的郭继业也已经66岁了,他担心,“如果再不对土炕进行保护,我们这一批老家伙走了,谁还会搭原来的土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