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9 12:36:08 来源: 财新 作者:赖国清
明天(4月19日,农历三月十三),我国农历丙申年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谷雨。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所谓“谷雨”,源自我国古人的“雨生百谷”之说。《群芳谱》说:“谷雨,谷得雨而生也。”农人认为“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是播种栽植、种瓜点豆的最佳时节(如按南方来说,这有点儿晚了)。气象专家表示,谷雨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非常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谷雨节的农业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农历节气。谷雨节气,降雨增多,雨生百谷,谷类作物快速成长。在我的大别山故乡,此时绿满山川,百鸟归林,充满生机。这时的小麦都已出齐麦穗,比小麦成熟略早的大麦正在灌浆低头,油菜都已谢花结籽,豌豆的豆荚亦趋饱满,爱到他人豌豆地偷吃生豆角的放牛孩子多了一项“春天零食”。
此时,漫山遍野,草木葳蕤,满眼葱翠,我们放牛孩子十分活跃。把牛赶到山上,可以“牵放”(拉着牛鼻绳放牧),也可以“抛放”(将牛鼻绳挽在牛脖子上任其自放)。可爱的牛们,睁着圆圆的大眼,闪着长长的睫毛,轻轻甩着后尾,身上散发出温暖的气息,嘴巴一起一伏地低头吃草,我们则嬉戏着,唱着山歌小调,或者寻找和探究树上的新鸟窝,或者在茅草丛中抽取尚未变老的甜嫩茅针,寻找檀树和野月季的鲜嫩枝条等“野生零食”。当沁人心脾的清香飘来,驻目附近,定能找到三两枝正在绽放的兰花……
因为此时多雨,放牛时常被雨淋,亦能看到山泉涌流,溪涨塘满,故特别喜欢已经学会的宋代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默颂着这首古诗,就觉得苦寒的牧牛生活,其实常处这种生动的意境之中。如果没有置身山区农村并上山放牛的生活经历,是很难体会这种意境的。
故乡没有牡丹,但在中原地区,民间流传着“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的说法。其实,这是过去的说法,现在气候变暖,花期都已提前,今年清明节之前,就有大批游客前往河南洛阳、山东菏泽等地观赏早开的牡丹了。至于“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况,即牡丹的大规模盛开,现在也多在谷雨到来前后。
在节令较早的南方地区,谷雨时节,“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樱桃红透,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正如宋人叶采的《暮春即事》所写:“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此情此景,随着气温变暖,现在也已提前在谷雨之前出现了。
在我们小区,除了长叶最晚的枣树和柿树,其他树木都已经长齐了新叶,清明前后开出的各种花卉,都已败谢。我埋在花盆里的老红薯,已冒出紫红色的幼苗。韩愈《晚春》中描写的“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唯有后面的两句此刻于我最直观。多天前之天,从路边小菜市买回榆荚(俗称榆钱),拌面粉蒸熟后亦炒亦凉拌,吃了一回晚春的赐食。前天和昨天,又按同样的方法,吃了两次槐花。中原地区多槐树,此时正是吃槐花的大好时机。至于杨絮、柳絮四处飞扬,污染空气,过敏体质的人必须注意防止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瘙痒、过敏性哮喘等等花粉症。“飞花”之天,出门时应“武装”好自己,也不要在室外晾晒衣服被褥。
五、六十年代,农民每年生产的粮食,必须首先完成上交国家公粮的任务,而且上面总是过高估产、超量征收(省、县、区、公社的干部都层层虚报粮食产量,公粮加码,浮夸邀功),加上极“左”外交路线下将大量粮食送到国外,每到这个青黄不接的时节,一方面缺粮少食,一方面身处农忙,体力消耗极大,农民们每天饥饿无力,不时有人饿死。好在这时的青菜、野菜和可食的树叶多了起来,我们在生产劳动之余采集代食之物,努力地苦度“春荒”。我们放牛孩子自然嘴馋,山上能吃的东西,都当零食来吃。
我们的祖先,观天读地,悉研四时,非常精准而科学地制定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又进一步分为“三候”,其中谷雨的“三候”为:“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胜降于桑。”大意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开始用鸣叫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这几天,我们小区就有戴胜鸟光临,它头顶一撮羽毛,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花鸟。只见它将又长又尖的细喙(嘴)快速插入土中,从土里刁出小蚯蚓等昆虫吞食。这是一种极难见到的珍稀鸟儿。
我国古人为什么用“谷雨”命名这个节气,这里还有个美丽的传说,而且要从仓颉造字说起。原来,开天辟地之后,人类几十万年都没有文字。到了黄帝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立志造字,造福于民。他辞去官职,遍访九州,然后独住一处,静心造字。造了三年,造出一斗油菜籽那么多的汉字。上天玉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受感动,决定奖个金人给仓颉。但仓颉觉得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不应受到这样的重奖。他请人抬着金人送到黄帝宫中,并说这是天下之物,自己不能私占。过了几天,一道霞光飞来,金人不见了。
当晚,睡梦中的仓颉听见有人大喊:“仓颉,玉帝奖的金人你不要,你想要啥?”仓颉回答说:“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第二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仓颉正要出门,却见整个天空都在下五谷,那谷粒下得比雨点还密,地上积了一尺多厚。乡亲们十分惊讶,都高兴地往家里收谷子,家家都堆满了五谷。黄帝听到这个奇事,便把下“谷子雨”这天作为一个节日,叫做“谷雨节”。
神话传说是民间的美好颂扬,仓颉造字确有真实的记载。仓颉造字,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创造。在陕西白水县等地,民间曾有“谷雨祭仓颉”的习俗。民众一直延续着这一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传统,将仓颉视为“文祖”,始终感念着他的功德。
仓颉等中国古人创造的汉字,赋予每个字的字形、字声、字义三个维度,每个字都可以单独使用,每个字都有审美价值,每个字都可以写出书法艺术。数千年以后的今天,无论社会和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汉字都充满生命活力。例如,当今不断发现的金属元素和化学元素的名称,虽然古人造字时没有,然而古人所造的汉字里却都有,完全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要。这是多么独特而伟大的文化成就啊!
而在海外各国,在中国的仓颉造字之后仍都没有文字,也无人去造字,后来只好将地上的马尿印迹作为文字,即现在的英文之类。其字型和笔画都弯弯曲曲,恰如骡马边走边撒尿的尿痕。这些尿痕不可能有独立的字形、字声和字义,每一小段尿痕只能做一个字母,几个字母才能拼出一个所谓的字和字义来,更写不出书法艺术,也谈不上审美价值。
自然,上天没有给他们下“谷子雨”,他们也没有“谷雨节”。只有承袭了中国汉唐文化的部分亚洲国家,才有“谷雨节”。
当然,上天是不会下“谷子雨”的,只有“春种一粒粟”,才能“秋收万颗子”,每粒粮食都需要经过辛勤的劳动。那个美丽的传说,无非是要我们记住“造福”才能“得福”的道理,记住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贡献的古圣先贤,记住善有善报的朴素道理,记住尊天敬地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便是我们民族的价值观。
在这“谷雨”之前的农历三月初三,还是轩辕黄帝的生日。后人为纪念轩辕黄帝的丰功伟绩,都于每年三月三举行祭拜活动,以记取中华之魂、民族之根,追思先德,认祖归宗,绵延香火,凝聚族魂。历朝历代,均奉以国祭。三月三这天,还是传统民俗中的“上巳(音四)节”,据说这天亦为城隍诞辰。凡供奉有城隍的寺庙,这天都要举行迎神会,搭台唱戏,四周老百姓则前往上香、祭拜、看戏、赶热闹。在我的湖北家乡,就曾有这种活动。
家乡的三月三,虽然并非通行节日,人们却约定俗成,把它当做一个传统节日来过:吃蒿馍,看鬼亮。家乡生长的一种特有植物,被称为荠蒿。每年农历三月初,荠蒿从旧株老兜里长出,翠绿鲜嫩,摘叶闻之,异常清香。三月三前夕,家家户户都用石碓(音兑)舂出一些大米面,三月初二晚上,面掺甜酒曲,发于盆内。三月三清晨,将采回的新鲜荠蒿切碎,掺在发好的米面中,蒸成蒿子馍。蒿子馍蒸熟,热气中弥漫着特有的香气。酥软的白馍上,均匀地缀满点点绿蒿,既好看,又好吃。据说,吃了蒿子馍,这一年身上不会长疮。的确,荠蒿有消炎、镇痛、化痈、清肺、利肝、祛邪之功。这天早上,大家出工生产队时,妇女们常带上一两个自家的蒿子馍,分掰给众人,相互品尝,交流手艺。
吃过蒿子馍的当天晚上,人们来到视线开阔之处,在漆黑的夜幕中静观各个村头、路口及劳动场所,期望看到鬼亮,猜议着乡邻中某人某人这一年的生死。其实,很多人都是小孩放炮——既爱又怕,难免失望而归。记得有一年的三月三夜里,我和哥哥来到村子东山头看鬼亮,夜幕漆黑,心里怯怯的害怕。然而,正在此时,背后的树丛突然哗啦啦一阵恶响,随即一物猛扑上后背,两手搭住我的肩膀,嘴巴抵着我脖子喷热气。顷刻之间,我头皮发麻,嗓子发干,吓得想喊也喊不出声来。数秒钟之后,我哥才喊了声“狗子”!这时我才发现,我家的大花狗将前脚搭在我身上,狂热地表示亲昵。
因为自己怀念那种遥远的记忆和美食,今年年初在阳台上栽植了一盆河南新县朋友送来的故乡荠蒿。开春之后,长出一盆翠绿的嫩蒿。三月三那天,终于吃上了思盼已久的蒿子馍。据老家的人说,他们早就不做蒿子馍了。
现在,由于城镇化的无序推进,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农村日趋衰落和死亡,那些意义或大或小的传统和习俗已经淡化,甚至完全丢弃。对于大自然的恩赐,本应懂得“天人合一”的年轻人,不论学历高低,都已不像前辈那样感激和崇敬,他们熟悉、崇拜和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娱乐明星和所谓“网红”之类。
谷雨之后,接着就是立夏了。我所处的中原地区,气温已经上升到13至27度左右了。华南已出现30度左右的气温,午后使人有了炎热之感。春雨贵如油,油多也发悉,华南已进入主汛期,有些地方已闹水害。穿开裆裤的农村孩子,可以开始玩水玩尿泥了。但在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和东北一些地区,前几天还曾大雪纷飞,一派隆冬景象。这表明,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差别巨大,节气的表现及其物候特征并不一致,相对应的农时农耕也因地相佐。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对农业生产的指导要当内行,要熟悉各地农时,不可主观臆测,搞瞎指挥。
“雨频霜断气温和,柳绿茶香燕弄梭。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繁多。”谷雨时节的乡情与农事,这首《谷雨》诗写得恰如其分。在我的大别山家乡,农民有“清明谷雨前后秧”的农谚,撒种育秧就在谷雨过后这段时间。此时的农事很多,例如往稻田挑送家院肥、土沤肥、牛栏肥等。为了繁殖红薯的苗藤,种子红薯已开始埋植。
育秧的秧田,谷雨节之前早已用牛粪熏好土层(农民称为“秋秧田”,因“禾”加“火”要冒烟,因而谓之“秋”,此话并不土。详见本博“第四节气”一文)。被牛粪“秋”过的秧田,良好的肥力一直保持在一个个小金字塔般的土丘里。谷雨之后,将那些土丘挖开扒散,开始平整秧田。“秋”过的秧田充满肥力,但这种肥力容易挥发流失。土丘破开扒散之后,不能让它露天过夜,因为一经日晒或夜露,熏进去的肥力就会丧失掉,所以必须立即放水进去,浸泡起来。或者先灌水,后扒土丘平田。
如果天气没有明显的春寒降温,就要将灌了水的秧田反复抄耙,整细抄平,然后放掉过多的表水,拉起一根长长的粗草绳,两人各站秧田两边,各拉草绳一端,拉网般反复拖拉,把田里表层的泥浆拉匀拉平。接着,均匀地撒进已经浸泡发胀、微微萌芽的谷种。播撒谷种前,适当地停留小半天,让泥浆表面稍稍沉淀,使得撒进去的谷粒落田沾泥而又不下沉泥中。谷粒过于下沉入泥,将来拔秧苗时不易拔起,容易将苗拔断。同样的原因,如果播撒谷粒后要下雨,就赶快放水进去淹住谷粒,以免雨点将谷粒砸进泥里。
谷种落泥生根,新芽十分娇气。要在无水的状态下适度晒一晒秧田,增加田泥温度,促进新芽生长。但如果晾晒过度,田泥变硬,以后拔秧苗也不易拔起。所以,晒田、淹水的火候一定要掌握得当。如果连逢低温、梅雨,谷芽会受冻,烂根而死,易误农时。对此,夜间需要向秧田补水,适当将芽苗泡在水里以御寒,有的要在秧田四周点起火堆火把以驱寒气。总之,农民种庄稼,跟呵护婴儿一样,既需要管理技术,更需要时时操心。对于他们来说,没有粮食收成就不能活命,而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包含着心血和汗水。为什么农民那么珍惜粮食,孩子吃饭时掉落的饭粒都要求捡起来吃掉?
节气一个紧跟一个,农时一环扣着一环,千百年来的农民们,都不曾无故延误农事农耕。只是到了现在,随着城镇化的强硬推进,已经没有了真正的农村,上述情形只是我的美好记忆。现在,家乡农村只剩几个古稀老人,基本变成“无人区”了,记忆中的美好情形当然已经荡然无存。现在主管农业的农业部官员、主管农业的正副省长、正副市长、正副县长大概长都不知道二十四节气,都不懂农耕,不知道农村的真实情形,省长更上面的官员,那更不必说了。农村的衰败已明了,城镇化的功过焉可知?
说罢农事说养生。时至谷雨,已是暮春,养生可归四句话:衣,不宜再“春捂”;食,要少酸加辛;住,常开窗通风;行,多室外运动。春季人体肝气当令,谷雨前后之脾也处于旺盛时期,体内积蓄的阳气此时向外生发,所以我们既要防寒,也要抑制“春火”。多吃葱姜等生发调味食物,多食大枣、枸杞、百合、萝卜等微甜性平之物。当空气不那么污染的时候,适时开窗引进自然中的清新阳气。当然,长期收看专家的养生电视节目,一定是什么都要吃,一定是什么都不能吃。依我看,他们的说法只供参考,个人饮食还是要按需取材,量需下筷。
另外,谷雨欣喝“雨前茶”。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富含营养,香气怡人,与“清明茶”同属佳品。这正可谓“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又如《神农本草》所说:“久服安心益气……轻身不老”。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曾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还有人谈及品茶、品水、煎汤、点茶等四个饮茶方法,认为品茶应品谷雨茶。中国茶叶学会等部门曾倡议,将每年农历“谷雨”这天作为“全民饮茶日”,举行各种与茶有关的活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一定要摘一些新茶回来喝,说是谷雨这天喝茶会清火、排毒、辟邪、明目。
由此可见,健身保健,谷雨饮茶、饮谷雨茶,或不可缺。我在山上放牛,清明、谷雨时节喜欢顺便摘取一些山楂的芽尖嫩叶,拿回家趁鲜泡水当茶喝,其味清香怡人,其功解渴祛火,想来确实是很不错的“春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