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文化园

时代怎样变换,也要留住乡愁

2016-04-15 18:58:39       作者:青年商旅报

  清明时节,有位朋友回乡祭祖。他发了一条微信说,这几天对什么是乡愁,有了新的理解,回到北京后要约我谈谈。

  乡愁是什么,乡愁不就是乡愁吗,还能是什么?

  狭义的乡愁,是李白的《静夜思》。如果身在异乡,抬头凝视明月中的影像,那些环形山、平原和盆地,总有一处与故乡的景象相似,猛然之间,勾起你心底的情感。中国的孩子,从三岁时就会背诵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朋友以前说过,他怀疑李白是否真的思念故乡。李白在他的诗歌里,一次次渲染他的乡愁,可是他一直在外游荡,不肯返回故乡,给人乐不思蜀的感觉。李白性情上的矛盾让人提出疑问,到底哪里是他的故乡?真的是他出生的塞外苦寒之地?据他说,他是李广的后代,他的前辈征战匈奴,后来就困在那里,那么,那一代一代的李家子孙,会不会把回不去的中原当成故乡?像生病一样思念着长安?

  实际上,这世上真有思乡病。它的病症有喉咙紧迫、胸口疼痛、四肢无力、精神崩溃等等。当项羽的军队被困垓下,他的战争对手刘邦故意让人唱起楚地民歌,引起楚军思家的情绪蔓延。美国南北战争时,在打了败仗的士兵中,更容易诊断出一些思乡病人,他们大都丧失了战斗意志。17世纪的瑞士医生哈德提出了“思乡病”这个医疗概念,他指的是“一个生病的人因为他并非身处故乡而感觉到的痛苦”,或者“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

  到19世纪后期,世界加大了流动性,对家乡的感情日渐减弱,思乡病不再当成一种疾病治疗。有人把它当作一件好事,有人觉得不好,乡愁少了,人们的情感已经淡漠。

  狭义的乡愁可能少了,广义的乡愁可能没少。

  比如说,许多人记得余光中,记得诗人的乡愁越来越大: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个文学案例之中,乡愁由狭义变成广义,由对某个城乡的思念变成对整个大陆的思念。

  还可能有更加广义的某种乡愁,不仅有阔大的空间,还有那片空间里一个较长时段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还有悠长的时间。

  在获鲁迅文学奖的诗集《大地葵花》里,诗人林雪描述的乡愁是离故乡稍远的赫图阿拉,是几百年前在那里出现的极其朴素的生活图景,那些怀着勇气和憧憬、激动地走来走去的先民。赫图阿拉是一个源于满语、已经消逝的地名。据说它是满族的摇篮、清王朝的发祥地。1559年,努尔哈赤诞生于当地的一个四合院中。

  每个人的精神故乡,也会引起乡愁。

  近的不说,就说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胡赛尼,他的故乡不是阿富汗的某个城乡,不是它的所有城乡,而是留在他记忆中的阿富汗人的苦难和救赎,以及他们在精神上给予作家的一切。包括相识的人,他们有太深的友谊和亲情,割舍不掉。也包括不相识的人,他们经受一个又一个骇人苦难,凭着耐心、坚忍和韧性生存下来。

  再远一些,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个小镇马孔多百年兴衰所代表的南美历史图景,那些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的魔幻现实,以及其中富有幻想与冒险精神、沉迷于科学冥想的人物,那些个性单纯、注重实际、充满活力的人物,组成了马尔克斯的精神故乡。

  更远一些的,还有多次面对毁灭性灾难的犹太民族。当犹太古国被罗马帝国摧毁,耶路撒冷圣殿被拆,他们散落到欧亚各地,流浪了两千年之久,却没有谁会忘记乡愁。他们牢牢记住故乡的方向,后来他们一点点买下故乡的土地,二战后终于建立了耶路撒冷被摧毁之后的第一个犹太人国家。

  还有没有更为广义的乡愁?如果有这样的乡愁,它会是什么样子?

  其实有一种乡愁,它不仅关系到狭小或阔大的空间,以及暂短或辽远的时间,还关系到跨越时空的某种文化格调、文明成果。

  对文化历史的留恋和回想,内容是什么,这一点因人而异,并不同一。

  比如我们民族的众多成员,有些人心理上的故乡是绵延了八百年的周朝,那里分封为七十多个城邦国,民众有私产和一些自由,也因此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十多种文化学派;有些人心理上的故乡是大秦大汉大唐等大一统的国家体制,皇帝圣明,官吏威武,疆域增加,兵力强盛,俨然如世界的中心,创造并维持着大国梦想。

  也有的人,心理上的故乡是清朝或以后某个具体时段的文化历史。而人们心理上的故乡定位在哪,常常脱离了真实社会的客观情景,由个体的主观认识决定。

  时代怎样变换,情感都不能淡漠,有乡愁总是件好事;有着不同文化方向的想念与憧憬,也是一件好事。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王萍